正常的才思所寫出的詩,是指向性因果式的寫作,詩中說一件事,必然得到習慣性的結果。比如“窮居客訪稀”、“窮居樂道自躬耕”、“窮居無酒食”、“窮居意自安”等,窮居即是物質條件差,這種情況下,無論是樂觀的安樂,還是悲觀的客少都是必然結果,如果作者繼續(xù)這一種習慣性的邏輯寫下去,那這首詩看起來就非常的平凡。
意外的才思所寫出的詩,是跳出性因果式的寫作,詩中說一件事,得到的結果是出人意料的。比如“貧思戎馬淚盈巾”、“老病孤舟涕戎馬”之類(老杜詩組合的),這樣詩句,詩人所思并不會受到事件本身指向性結果的局限,他們會跳出這個事件本身,進行發(fā)散,然后尋求一個乍看起來沒有關聯(lián),但實際又有關聯(lián)的結果。這樣的詩,就會讓人眼前一亮。
超絕的才思所寫出的詩,是跳出性因果式寫作的放大,在得到意外結果之后,對這個結果進行再發(fā)散。比如“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風雨不動安如山。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本身杜甫自己的窮居是最初的出發(fā)點,然后跳出自己,得到其他諸如“貧思戎馬淚沾巾”的發(fā)散是跳出的點。一般在這個點上,已經(jīng)是超然一等了,但老杜并沒有讓飛動的才思停下來,繼而又在這一點上進行了更深層次的發(fā)散處理,得到類似廣廈庇天下寒士而自己獨死的最終結果。這個結果非常的出人意料,因為它的邏輯線非常細微,很不容易被人察覺。
用窮來舉例,并不是說要在窮時發(fā)宏愿說大話,就是超絕的才思,而是想試著說明不同才思寫詩的過程。
如果不夠明白,那可以用事件a,指向性結果A,跳出性結果A’,再發(fā)散性結果A",組成公式進行表示:
正常的才思a——A
意外的才思a——A——A’
超絕的才思a——A——A’——A"
這樣就能非常清楚的看出來,三者才思之間的差異。要注意的是,差異并不是直線型的縱深差異,也是橫向的差異。
因為這三種才思還會表現(xiàn)出這樣的差異——
正常的才思:a——A
意外的才思:a——A——b
超絕的才思:a——A——b——B(b=Ab,B=AB)
原事件整體邏輯線依舊存在的基礎上,發(fā)散到了另外的事件之上,然后對這個事件進行處理。比如“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送別a,傷心A,春風B,柳條b。
這個差異也就是詩話詩評中常說的思力差異。正常是基礎,意外是中級,超絕是高級。
基礎思力的人,寫作是直線型寫作,a——A,春天就春愁,送別就悲傷。
中級思力的人,寫作是跳轉型寫作,a——A——(A’或b),在春天也會春愁,但并不限于春愁,會在這一點之上繼續(xù)發(fā)散。比如“一片花飛減卻春,風飄萬點正愁人。且看欲盡花經(jīng)眼,莫厭傷多酒入唇”。送別也是會悲傷,但不會就只是悲傷,還會在悲傷之上,做出更多的思考。比如“與君離別意,同是宦游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薄扒Ю稂S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
高級思力的人,寫作是二次跳轉型寫作,a——A——(A’或b)——(A"或B),在思維上不斷發(fā)散的同時,把握既定的邏輯,對原始事件做出更深層次的處理。春天在春愁賞春的發(fā)散的基礎上,再次發(fā)散,比如“洛陽城東桃李花,飛來飛去落誰家。洛陽女兒惜顏色,坐見落花長嘆息。今年花落顏色改,明年花開復誰在。已見松柏摧為薪,更聞桑田變成海。古人無復洛城東,今人還對落花風。年年歲歲花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寄言全盛紅顏子,應憐半死白頭翁?!彼蛣e也是如此,“天下傷心處,勞勞送客亭。春風知別苦,不遣柳條青”(送客——天下傷心處——春風——不遣柳條青)。
高級思力要展現(xiàn),因為中間的轉折過多,所以一般都是在長篇之中得以展現(xiàn),短篇要展現(xiàn),就需要興象。物象驅使如意,就能免去許多敘述上的言語,比如上面李白的五絕,物象會使人的注意力發(fā)生跳轉,不在之前的基礎事件上糾結,從而實現(xiàn)跳出的作用。
但如果不能如意的驅使物象,那就要將需要陳述交代的言語,全都交代清楚,比如老杜的《茅屋為秋風所破歌》,如果前面不去長篇論述破屋的情形——茅屋之破敗,風卷茅之細節(jié),追童之細節(jié),天氣之細節(jié),屋漏之細節(jié),多年人生的陳述,而是直接用簡短的言語,說出最后的安得廣廈千萬間,就會成為無足輕重的大話。因為只有把自己的苦活得越清楚,才能知道這種苦是何種滋味,才越能明白別人的苦,才可能會生出讓別人免于這種苦難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