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師用

相關(guān)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8—807 【介紹】: 唐僧。婺州東陽人,俗姓張。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歷參諸禪師,德宗建中二年,謁石頭希遷,得其禪旨,大悟,住天皇寺,精修梵行,大弘禪宗,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等均皈依之。先期告終。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婺之東陽張氏子。
年十四。
白其親。
求出家。
親未即許。
乃彌日誓不食。
以待命。
親患之。
聽所欲為。
去依明州大德剃發(fā)。
年二十五。
受具戒于杭州之竹林寺。
自爾謹持律撿。
妙選行門。
乃振錫徑山。
禮國一禪師有所領(lǐng)解。
大歷十一年。
遁居馀姚之大梅山。
如是三四年。
見馬大師于鐘陵。
再坐夏。
乃造南岳石頭而致問曰。
離卻定慧。
和尚以何法示人。
答曰。
我者里無奴兒婢子。
離個甚么。
曰如何明得。
答曰。
汝還撮得虛空么。
曰恁么即不從今日去也。
答曰。
未審汝早晚從那邊來。
曰某甲不是那邊人。
答曰。
我早如汝來處。
曰師何以贓濫誣人。
答曰。
汝身現(xiàn)在。
曰雖然畢竟以何示于后人。
答曰。
汝道阿誰是后人。
悟由是盡識從前國一馬師用處。
而罙入深沮。
俄卜筑澧陽徙澋口。
占當陽紫柴山。
五百羅漢棲宿之地。
以應機感。
當是時。
右仆射裴公方尹江陵。
崇業(yè)寺狀乞請悟住持。
公從之。
悟至而緇白趨向。
施予委積。
公亦躬擁徒御。
日往省候。
悟每以尊宿自居。
揖對之際。
凡貴賤未嘗起。
公尤嘆其知大體。
故天皇坊主靈鑒。
謂其徒曰。
吾寺方有煨燼之患。
茍得悟禪師者。
庶幾可以起廢。
因夜共舁悟。
坐方丈上。
明日崇業(yè)等嘩爭之。
不勝乃已。
后天皇棟宇果一新。
僧問。
如何是玄妙之說。
答曰。
莫道我解佛法。
進曰。
爭奈學人疑滯何。
答曰。
何不問老僧。
進曰。
問了也。
答曰。
不是汝存泊處。
元和丁亥夏四月晦入滅。
壽六十。
臘三十五。
以其年八月五日建塔。
葬靈龕于郡之東隅。
比丘惠真文賁崇信嗣。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道悟。姓張氏。婺州東陽人也。受天粹氣為王子。生而神俊長而謹愿。年十四金翅始毛麒麟方角。啟白尊老將求出家。慈愛之旨不見聽許。輒損薄常膳日唯一食。雖體腹羸餒彌年益堅。父母不獲已而許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以勇猛力扶牢強心。于六度門修諸梵行。常以為療膏肓者資上妙藥。開暗冥者求善知識。不假舟楫其濟渡乎。遂蹶然振策投徑山國一禪師。悟禮足始畢密受宗要。于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無畏自在。直見佛性中無緇磷。服勤五載隨亦印可。俾其法雨潤諸叢林。悟蓄力向晦罙入深阻。實冀一飛摩霄。乃轉(zhuǎn)遁于馀姚大梅山。是時大歷十一年也。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七日不食。至誠則通物感乃靈。猱?豰玃更饋橡栗。異日野夫操斧言伐其楚。偶所遭睹。駭動悚息馳諭朋曹。謂為神奇。曾不旬朔詣者成市。憑嵌倚峭且構(gòu)危棟。貲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猛虎耽耽侶出族游。一來座側(cè)歛折肢體。其類馴擾可知也。夫語法者無階漸。涉功者有淺深。木踰鉆而見火。鑒勤磨而照膽。理必然矣。是以掃塵累遁巖藪。服形體遺晝夜。精嚴不息趣無上道。其有旨哉。如是者三四年矣。將翔云表慮羽毛之頹鎩。欲歸寶所疑道涂之乖錯。故重有咨訪會其真宗。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二年秋謁石頭上士。于戲自徑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矣。至此即造父習御郢人運斤。兩虛其心相與??合。白月映太陽齊照。洪河注大海一味。仲尼謂顏子亞圣。然燈與釋迦授記。根果成熟名稱普聞。如須彌山特立大海。繇是近佛恢張勝因。凡諸國土緣會則答。始卜于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棲于當陽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檉松蓊郁以含風。崖巘巉巖而造天。駕瀲滟之紫霞。枕清冷之玉泉。鸞鳳不集于蓬藋。至人必宅于勢勝。誠如是也。洪鐘待叩童蒙求我。川流星聚。虛往實歸?;蚪游溆诹珠??;蝰壖缬趶]舍。戶外之屨爛其室盈矣。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莫不擎跪稽首向風作焉。崇業(yè)上首以狀于連帥而邀之。不違愿力聿來赴請。屩及于虛落。錫及于都城。白黑為之步驟。幡幢為之轇轕。生難遭想得未曾有。彼優(yōu)波鞠多者。夫何足云。有天皇寺者。據(jù)郡之左。標異他剎。號為名藍。困于人火蕩為煨燼。僧坊主靈鑒族而謀之。以為滿人攸居必能福我。夫荷擔大事蔑棄小瑕。乃中宵默往肩輿而至二寺夕有所失朝有所得。諍論鋒起達于尊官。重于返復畢安其處。江陵尹右仆射裴公縉紳清重。擁旄統(tǒng)眾。風望眄睞當時準程。驅(qū)車盛禮問法勤至。悟神氣灑落安詳自處。徐以軟語為之獻酬。必中精微洞過肯綮。又常秉貞操不修逢迎。一無卑貴坐而揖對。裴公訝其峻拔徵其善趣。謂抗俗之志當徑挺如是邪。悟以為是法平等不見主客。豈效世諦與人居而局狹邪。裴公理冥意會投誠歸命既見仁者我心則降。如熱得濯躁憒冰散。自是禪宗之盛無如此者。元和丁亥歲有背痛疾。命弟子先期告終。以夏四月晦奄然入滅。春秋六十。僧臘三十五。以其年八月五日。葬之郡東隅。靈龕建塔從僧禮也。悟身長七尺。神韻孤杰手文魚躍頂骨犀起行在于瓔珞志在于華嚴。度人說法雄健猛利。其一旨云。垢凈共住水波同體。觸境迷著浩然忘歸三世平等本來清凈。一念不起即見佛心。其悟解超頓為若此也先是煙焰之末殿宇不立。顧緇褐且虧瞻禮密。念結(jié)構(gòu)罔知權(quán)輿。禪宴之際若值神物。自道祠舍濱江水焉。凡我疆畛富于松梓。悉愿傾倒施僧伽藍。命工覘之宛若符契。于是斬巨棟干修楹。撐崖拄壑云屯井構(gòu)。時維秋杪水用都涸。徒眾斂手塊然無謀。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剞劂之際動無乏者。其馀廊廡床案。靡非幽贊。事鄰語怪闕而不書其感攝靈祇皆此類也。比丘慧真文賁等禪子幽閑。皆入室得悟之者?;蚶^坐道場。或分枝化導。時太常協(xié)律符載著文頌德焉。世號天皇門風也。又唐澧州龍?zhí)抖U院釋崇信。未詳氏族。信在俗為渚宮胡餅師之子。弱齡宛異神府寬然。昔天皇寺悟禪師。隱耀藏光人莫我測。信家居寺巷。恒曰提餅笥饋悟公齋食。食畢且留一餅曰。吾惠汝以蔭子孫。信一日自念曰。餅是我持去。何以返遺我邪。莫別有旨乎。遂拱手問焉。悟公曰。是汝持來復汝何咎。信聞似有驚怪。因勸出家便求攝受。曰爾昔崇福善今信吾言。故名之也。由是躬于井臼供億服勤。乃問悟云。未蒙指示心要。悟公云。時時相示。信餐稟斯言如游子之還家。若貧人之得寶。直從荊渚乃詣澧陽龍?zhí)稐?。因李翱尚書激揚。時乃出世。后德山鑒師出其門。宗風大盛矣。
高僧摘要·化高僧摘要卷四
姓張。婺州東陽人。生而神俊。長而謹愿。年十四求出家。慈愛不聽。輒損常膳。日唯一食。父母不獲已許之。遂往明州大德剃落。年二十五。依杭州竹林寺大德具戒。投徑山國一禪師。密受宗要。于語言處。識衣中珠。身心豁然。真妄皆遣。斷諸疑滯。直見佛性。服勤五載。轉(zhuǎn)遁馀姚大梅山。時大歷十一年。層崖絕壑。天籟蕭瑟。夐無鄰落。七日不食。猱?豰玃。更饋橡栗。野夫伐楚。睹駭悚息。諭為神奇。詣者成市。憑嵌倚峭。且構(gòu)危棟。資糧供具。環(huán)繞方丈。猛虎耽耽。侶出族游。一來座側(cè)。斂折肢體。建中初。詣鐘陵馬大師。二年秋。謁石頭上士。自徑山抵衡岳。凡三遇哲匠。始卜于澧陽。次居于澋口。終棲于當陽柴紫山。即五百羅漢翱翔地也。檉松蓊郁。崖巘巉巖。或接武林樾。或餅肩廬舍。戶外之履常盈。荊州。雄藩也。都人士女。動億萬計。莫不擎跪?;醉戯L。天皇寺者。據(jù)郡之左。標異他剎。號為名藍。一火蕩為煨燼。緇褐且虧瞻禮。禪宴之際。若值神物。祠舍濱江。富于松梓。悉愿傾倒。施僧伽藍。于是斬棟修楹。云屯井構(gòu)。時值水涸。徒眾斂手。會一夕雨至。萬株并進。晨發(fā)江滸。暮抵寺門。剞劂之際。動無乏者。其馀廊廡床案。靡非幽贊。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印,住婺州三峰寺。
為南岳下十七世,雙林德用禪師法嗣。
嘉泰普燈錄》卷二一、《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瓊禪師。
脫胎便知有佛法。
十八辭親事佛。
二十二圓頂被佛衣。
造石霜學祥庵主。
觀鼻端白。
身心清凈。
俄有僧自雪巖來。
道欽禪師風范。
即日腰包而??。
巖教單提無字。
師依而行之。
至第四夜。
通身汗流。
清快不可言。
嗣見高峰妙公。
始得工夫成片。
后謁蒙山。
山問。
參禪到何地。
是畢工處。
不能對。
屢入室下語。
只道欠在。
一日見三祖信心銘。
云歸根得旨。
隨照失宗。
忽有省。
舉似山。
山云。
又剝一層了也。
大都個事。
如剝珠相似。
愈剝愈明凈。
剝一剝。
勝他幾生功夫也。
雖然。
但下語猶只是欠在。
一日定中。
忽觸著欠字。
身心豁然。
徹骨徹髓。
如積雪卒然開霽。
忍俊不住。
跳下禪床擒住。
山云。
我欠少個甚么。
山打三掌。
師禮拜。
山云。
且喜數(shù)年一著。
子今日方了。
后住南岳鐵山。
為雪巖燒香。
曰。
師不負我。
實我負師。
蓋以離師太早。
今日方見師用處也。
師以出世。
為人非細事。
孤峰草庵。
磅礴一世。
故法道不盛。
或云。
師道行。
三韓中峰本公所謂無端。
將戒定慧三學。
遍作漫天網(wǎng)子。
向萬里鯨濤之東。
攔空一撒。
直得高麗國僧俗二眾。
沸騰上下。
奔趨往還。
無極導公。
師剃度弟子。
別有傳師之狀。
短發(fā)被額。
顧聳而頤削。
面色如菜。
有普說一篇。
詞義剴切。
真末世光明幢。
孤風壁立。
不在古人后也。

人物簡介

維基
劉廷諫,字感仲,浙江寧海人。
明末政治人物、進士出身。
劉廷諫為萬歷四十七年(1619年)己未科進士,授刑部郎中,后改吏部稽勛司郎中、官至考功司郎中。
李自成陷北京后,廷諫趕忙求見。
牛金星對他說:“公老矣,須白了。
”劉連忙答辯說:“太師用我則須自然變黑,某未老也。
”授同知。
清軍入關(guān)后,歸鄉(xiāng)清朝,順治元年,繼任吏部考功司郎中;同年改左僉都御史。

人物簡介

二十世紀詩詞文獻匯編
陳三立(1859-1940),字伯嚴,號散原,江西義寧(今九江修水)人。湖南巡撫陳寶箴之子,與譚嗣同、丁惠康、吳保初合稱“維新四公子”。光緒15年己丑(1889)進士,官吏部主事,期間曾參加強學會。光緒21年(1895),棄吏部主事官職,往湖南協(xié)助其父推行新政,辦時務學堂、武備學堂、算學館、《湘報》、南學會,羅致了包括譚嗣同、梁啟超、黃遵憲在內(nèi)的維新志士,湖南風氣為之一變,成為全國維新運動的中心之一。戊戌(1898)政變后,以“招引奸邪”之罪革職,移居于江西南昌西山崢廬。后出任三江師范學堂總教習。清亡后以遺老自居,1937年盧溝橋事變,絕食五日而死。其詩宗尚黃庭堅,風格清奇拗澀,是近代同光體贛派的領(lǐng)袖,梁啟超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濃深俊微,吾謂于唐宋人集中罕見倫比”。有《散原精舍詩》、《散原精舍詩續(xù)集》、《散原精舍詩別集》。
詞學圖錄
陳三立(1858-1937) 字伯嚴,一字敬原,義寧州(今修水縣)人。晚清維新名臣陳寶箴長子,與譚嗣同、徐仁鑄、陶菊存并稱"維新四公子",近代同光體重要代表人物。年少博學,不拘世俗,因深惡"八股文",應鄉(xiāng)試不遵八股文體,初選遭棄,后被主考官陳寶琛發(fā)現(xiàn),大加贊賞,從落第卷中抽出選拔為舉人。光緒十二年赴京會試中進士,授吏部主事官職。1924年4月印度詩人泰戈爾來中國,徐志摩等由北平前往上海歡迎,邀至杭州,泰戈爾特地到凈慈寺拜晤陳三立。1937年蘆溝橋事變,曾言"我決不逃難。"平津繼陷,日軍欲招致三立,不應,偵探日伺其門,三立怒,呼傭持帚驅(qū)逐,自此五日不食,憂憤而死。1948年遷葬杭州牌坊山。為詩初學韓愈,后師山谷,好用僻字拗句,流于艱澀,自成"生奧衍"一派。梁啟超《飲冰室詩話》:"其詩不用新異之語,而境界自與時流異,醇深俊微,吾謂于唐宋人集中,罕見其比。"有《散原精舍詩》及《散原精舍詩續(xù)集》、《散原精舍別集》,又有《散原精舍文集》十七卷。子衡恪為著名畫家,寅恪為著名史學家。
散原精舍詩集·序
伯嚴詩余讀至數(shù)過,嘗有越世高談、自開戶牖之嘆。己酉春始欲刊行,又以稿本授余曰:「子其為我擇而存之。」余雖亦喜為詩,顧不能為伯嚴之詩,以為如伯嚴者,當于古人中求之。伯嚴乃以余為后世之相知,可以定其文者耶?大抵伯嚴之作,至辛丑以后,尤有不可一世之概。源雖出于魯直,而莽蒼排奡之意態(tài),卓然大家,未可列之江西社里也。往有鉅公與余談詩,務以清切為主,于當世詩流,每有張茂先我所不解之喻。其說甚正。然余竊疑詩之為道,殆有未能以清切限之者。世事萬變,紛擾于外,心緒百態(tài),騰沸于內(nèi),宮商不調(diào)而不能已于聲,吐屬不巧而不能已于辭。若是者,吾固知其有乖于清也。思之來也無端,則斷如復斷、亂如復亂者,惡能使之盡合?興之發(fā)也匪定,則倏忽無見、惝恍無聞者,惡能責以有說?若是者,吾固知其不期于切也。并世而有此作,吾安得謂之非真詩也哉?噫嘻!微伯嚴,孰足以語此?宣統(tǒng)元年五月,鄭孝胥。
散原詩集·序
處亂世而有重名,則其言論予奪,將為天下視聽之所系。昔孔子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孔子無尺寸之柄,彼亂臣賊子何懼于孔子?亦懼其名而已。今之天下,是亂臣賊子而非孔子之天下也。為孔子之徒者,其將以廋詞自晦,置天下之是非而不顧歟?抑將體《春秋》之微旨,以天下之是非自任歟? 孟子曰:王者之跡熄而《》亡,《》亡而后《春秋》作。蓋《》之義婉而《春秋》之義嚴,此難于強通者也。散原使余刪其詩,余謂散原:「既有重名于天下,七十老翁,何所畏懼?豈能以山川風月之辭與后生小子爭輕重哉?」使天下議散原之詩非詩而類于《春秋》,乃余之所樂聞也。鄭孝胥書,壬戌八月。
廬山志歷代詩存·陳三立識語
有清三百年來,詩壇作者踵起,類多趣于神理聲調(diào),不敢少越新城、秀水、甌北、樊榭諸子之繩武。及至同光間,遵義鄭子尹、獨山莫子偲、長洲江韜叔輩出,始稍稍矯其趣。至先生而益皎明昌大,天下靡然向風,稱為陳鄭(孝胥)體。然世尚多以先生之詩瓣香其鄉(xiāng)先輩山谷,為江西派中宗匠。及至先生之集出,方曉然如鄭君序先生之詩,所謂越世高談,自開戶牖,不僅隸于江西社里也。先生之文,金石銘志,早已光燭四裔,其不拘拘于桐城,亦正如其詩之不可囿于雙井也。承學之士,自能辨之。際茲世風板蕩,俗學澆漓,幸碩果僅存,皤然一老,為群流仰止,不獨為吾鄉(xiāng)耆獻之光,其高躅靈襟,亦鎮(zhèn)自與名山同垂不朽也。壬申季冬,南豐吳宗慈附識。
跋義寧師手寫詩冊·袁思亮
右義寧師為茶陵譚瓶齋丈難寓所為古今體詩二十馀首,歲在丁卯,自杭遷滬之明年也。
師用詩古文辭主東南壇坫者幾三十年,獨未嘗致力于書,而持縑楮求索者無不應。
嘗為人寫小文,其人即據(jù)以入石,以拓本遺師,師持示思亮曰:「吾書乃壽貞珉,不亦可以詫今之知書家者耶?
」然成巨帙如此者,亦不一二覯也。
當是時,師卜居塘山路,與丈宅密邇,思亮數(shù)相從兩家飲啖語笑,往往移日。
自師去滬,斯樂不可復得。
今師已前歸道山,一時同游諸耆宿,無復存者,丈宅亦熸于兵,十馀年間,死喪離亂之跡遂已如此,可嘅也夫!
散原詩集錄入:顧青翎
附錄·黃遵憲題識
唐宋以來,一切名士才人之集所作之語,此集掃除不少。然尚當自辟境界,自撐門戶,以我之力量,洗人之塵腐。古今詩人,工部最善變格,昌黎最工造語,故知詩至今日,不變不創(chuàng),不足與彼二子者并駕而齊驅(qū)。義理無窮,探索靡盡,公有此才識,再勉力為之,遵憲當率后世文人百拜敬謝也。四月望日,醉中憲又識。 凡知友往還見于詩題者,嘗欲自定一例: 不稱輩行。唐人最重氏族,以此自詡,人亦附和之。今則父子不相及,兄弟各異籍者有之矣。 不必稱官。唐之詩人多有官職,(《高適傳》所謂「詩人之達者,惟適一人」,語不可解。如張九齡、張說皆丞相,白居易、元稹皆尚書,韓愈亦侍郎,何云不達也?)文酒酬酢,多屬宦游;今則詩人不必官,官人不知詩,兩不相涉矣。鄙意不如稱名,或用通稱之字而注名于下,屢見不一見者名、字不必拘。宴集人多,不必明為何人。題圖詩何能盎刪?其人其事于圖于詩有關(guān)系者存之,否則刪之可也。質(zhì)之伯嚴先生,以謂何如?不得已而稱官,以古官易今制,固不當。然當曰侍郎、尚書,不當曰吏部、戶部;當曰員外、主事、編修、檢討,不當曰翰林某部也。外官如總督、巡檢,出身如進士、舉人,均當直書。惟有一二難事:一為候補道、(吾意實官如兵備、督糧、巡鹽,均可直書。)候補知府,(實官知府,亦可直稱或系以地。)一為廩膳生員、附學生員。生員猶可,候補甚難。辭窮則變,或以此種借用觀察。秀才,未為不可。易蘇州府為姑蘇,固滋淡笑矣,然觀察、秀才既為今日通稱,似亦無害。蓋措辭不當之咎,舉世當之,于我無與也。 伯嚴以為然否? 乙未四月望日,遵憲妄書。
寓無竟室悼亡草·自記
悼亡而有辭,以宣典悲也。然則亦宣其悲而止爾,奚有于辭乎。昔者莊生之妻死,莊生鼓盆而歌,論者達之。夫莊生之歌,莊生之悲也。莊土之悲之結(jié)而不解,而宣之于辭也,何達之有焉?余之為悼亡辭,先后若干篇,集而存之,以遺夫戚友之稔余悲者。凡以宣其悲,且廣之于無窮,而非區(qū)區(qū)傳其辭而然也。光緒七年辛巳春二月,義寧陳三立伯嚴自記于河北分守道廳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