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釋惟儼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憲宗元和至武宗會昌間在世。
嗣藥山惟儼,與云巖曇晟、道吾宗周為同道交。
住蘇州華亭,常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世稱華亭和尚,又稱船子和尚。
撰《撥棹歌》三十九首,多歌詠漁人生活以寓禪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禪宗僧侶,藥山惟儼法嗣。
與云巖曇晟、道吾宗周為同道交,約中唐元和、會昌間人。
住蘇州華亭,常泛一小舟,隨緣度日,世因謂之華亭和尚、船子和尚。
祖堂集》卷五、《景德傳燈錄》卷一四、《五燈會元》卷四有傳。
其詩今存40首。
元刻本《船子和尚撥棹歌》(《機(jī)緣集》)中凡收39首,多詠歌漁人生活以寓禪理,與張志和《漁父詞》句法相同。
五燈會元》、《觀林詩話》、《至元嘉禾志》、《藝林伐山》等書中亦有引錄。
《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以上諸書,收入德誠詩作40首。
槜李詩系·卷三十
德誠,蜀東武信人。
初參澧州藥山儼禪師
云:“子后上無片瓦,下無錐地,大闡吾宗。
”后乘小舟住秀州洙涇(后析松江),以綸釣舞棹,隨緣而度,號船子和尚,傳法夾山。
遂覆舟而逝。
咸通十年,僧藏暉即其處建寺焉。
有《棹歌二十九首》,呂益柔為序而刻之。
今載《機(jī)緣集》。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節(jié)操高邈。度量不群自印心于藥山。與道吾云巖。為同道。交洎離藥山。乃謂同志曰。公等應(yīng)各據(jù)一方建立藥山宗旨。爾率性疏野。惟好山水。樂情自遣。無所能也。他后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蚩暗褡翆⑹谏剿?。以報(bào)先師之恩。遂分。至秀州華亭。泛小舟隨緣度日。以接四方往來。人莫知其高蹈。因號船子和尚。道吾后到京口。遇夾山上堂。僧問。如何是法身。山曰。法身無相。曰如何是法眼。山曰。法眼無瑕。道吾不覺失笑。山便下座請問。適來祗對這僧話。必有不是。致上座失笑。望不吝慈悲。吾曰。和尚一等是出世。未有師在。山曰。甚處不是。望為說破。吾曰。不須說。請和尚卻往華亭船子和尚處去。山曰。此人如何。吾曰。此人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和尚若去。須易服而往。山乃散眾束裝。直造華亭。船子才見便問。大德住甚么寺。山曰。寺即不住。住即不似。師曰不似。似個(gè)甚么。山曰。不是日前法師曰。甚處學(xué)得來。山曰。非耳目之所到。師曰。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師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山擬開口。被師一橈。打落水中。才上船師又曰道道。山擬開口。師又打。山豁然大悟。乃點(diǎn)頭三下。師曰。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山遂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師曰。絲懸綠水浮。定有無之意。山曰。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師曰。釣盡江波。金鱗始遇。山乃掩耳。師曰。如是如是。乃囑曰。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吾二十年。在藥山。祇明斯事。汝今既得。但向深山里。钁頭邊。覓取一個(gè)半個(gè)接續(xù)。毋令斷絕。山乃辭行。頻頻回顧。師遂喚阇黎。山乃回首。師豎起橈子曰。汝將謂別有。乃覆舟入水而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僧。居華亭靜安寺。相傳七月十五日,胥村人來請儼赴村郭之會,乘小船,見捕蝦者,儼買一斗啖之,約返時(shí)付錢。及還,儼無錢,吐活蝦盈斗還之。俗稱儼為蝦子和尚,稱靜安寺為蝦子道場。
補(bǔ)續(xù)高僧傳·感通篇
蝦子和尚。
名智儼。
居華亭靜安寺。
七月十五日。
村郭設(shè)盂蘭盆。
寺僧赴請殆盡。
惟儼在寺。
有胥村人嗣來召僧。
而無僧可召。
欲拉往。
曰。
但歸辦置。
吾隨來也。
乘小舠而行。
見捕蝦者。
從買一斗索水。
啖之無遣。
謂漁者曰。
齋回還汝直。
且叮嚀舟子勿泄。
至村。
舟子不能忍。
齋家聞此。
厭薄之。
不請上坐。
席地一飯而無襯。
以辱焉。
師歡然納受。
還見漁者曰。
何饒舌。
今日齋無錢奈何。
漁者曰。
無錢但還我蝦。
曰。
此易。
復(fù)索水飲。
隨吐出活蝦。
盈斗還之。
人以為異。
因呼名蝦子和尚。
異跡頗多。
海濱人皆能言之。
及將滅。
斂蒲草為萬馀繩。
懸廊廡間。
謂人曰。
與諸君作緣事。
遂坐脫。
人爭赴施錢。
懸繩皆滿。
用建佛閣于寺中。
至今寺稱蝦子道場。
新續(xù)高僧傳·靈感篇第六之一
釋智儼者,忘其姓字 ,俗稱蝦子和尚,居靜安寺,舊俗七月望日為中元節(jié),村郭設(shè)會,寺僧赴請殆盡。唯儼在寺,有胥村人來寺,因請偕之會所。舟行見捕蝦者,儼從買一斗,索水啖之。謂漁者曰:“返,乃予汝錢?!敝Z之。及詣齋家,但席地一飯而已,無?施。還時(shí),漁者索錢,儼赧然,徐云:“還汝蝦何如?”復(fù)索水飲,隨吐活蝦盈斗,人始異之。將示寂,歛蒲草為萬馀繩,懸諸廊廡,曰:“吾將作大緣事?!奔醋懀烁偸╁X,懸之繩,繩皆滿,遂建佛閣?;蛟唬骸八碌亟?,弄潮者多。儼得錢,輒買魚蝦活之。人益以此相敬仰,施舍不絕,而放生日盛。今靜安寺猶稱‘蝦子道場’云?!?/blockquote>

人物簡介

全粵詩
成鷲(一六三七~一七一九),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后法名光鷲,字即山;后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bǔ)諸生。以時(shí)世苦亂,于清圣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發(fā),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jì)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云寺,為當(dāng)時(shí)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shí)名卿巨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于《周易》,變化于《莊》《騷》,其詩在靈運(yùn)、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于廣州。著有《楞嚴(yán)經(jīng)直說》、《道德經(jīng)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咸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清詩別裁集
字跡刪,廣東番禺人。
著有《咸陟堂詩集》。
○上人姓方氏,本名諸生,九谷先生弟也。
中年削發(fā),不解其故,然既為僧,所著述皆古歌詩雜文,無語錄偈頌等項(xiàng),本朝僧人鮮出其右者,擬之于古,其惟儼、秘演之儔歟?
新續(xù)高僧傳·雜識篇第十之四
又成鷲,字跡刪,番禺人。父國驊,明季舉于鄉(xiāng)鼎革,后隱居授徒。成鷲年十三入學(xué),后為名諸生。年三十五喪父,感念無常,別母學(xué)佛于鼎湖,晚?xiàng)笸ü潘?,號“東樵山人”。一時(shí)名卿巨公多與往還,藩使王朝恩,學(xué)使樊澤達(dá),給事鄭際泰盛譽(yù)之名,益顯詩文最富,所著《咸陟堂前、后集》,識者謂其筆響風(fēng)雷,崩山立海,凡蠻煙黑雨,渴虎饑蚊,草木離奇,劍嘯芒飛,直歸紙上。浙西陳元龍謂其文發(fā)源于《周易》,而變化于《莊》、《騷》,涵互呈豁,辨才無礙,詩在靈運(yùn)、香山之間,時(shí)人以為非阿好。成鷲戒律精嚴(yán),道范高峻,與貴人游,以宏鬯道妙為本,他無所及,遇人有所咨請。瞑目趺坐,寂然若無聞焉,年八十馀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