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洪崖

相關人物:共 5 位。
共 5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亦作泠倫、泠淪。
傳說中遠古時人。
黃帝之樂官。
作音律。
至昆侖之陰,取竹斷兩節(jié)間長三寸九分而吹之,以為黃鐘之宮。
制十二管,以為律呂之本。
又與榮將鑄十二鐘以和五音。
后世因稱樂官為伶官。
一說,伶?zhèn)惣垂畔扇?span id="qd5omuo" class='peopleLink highlighted2' onclick='ShowAuthorProfile("1364", "people_151_0_8", "洪崖")'>洪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31—568 【介紹】: 北周僧。本姓郭,太原晉陽人。少習儒業(yè),年十五出家。住仙城山善光寺講經(jīng),以習禪名。后至河北禮慧思等師,盡祛所滯,復返仙城弘揚所學。有《大乘義章》等。
全后周文·卷二十二
慧命俗姓郭,太原晉陽人,住河陽仙城山善光寺。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三 傳宗科
姓郭氏太原晉陽人。晉徵士琦之裔也。徙居湘州長沙郡。天姿秀拔。身有光影。夙依珍阇黎為童子。珍者位地人也。然能入其室。則必有以也。年十五習誦法花經(jīng)。踰兼旬即覆述。無遺誤。既薙落。每以花嚴致修證。行方等普賢等懺法。后從恩光先路二禪師。咨詢定業(yè)。 先是道士孟壽。久棲仙城山。一日睹其地有神祇。嚴衛(wèi)盛甚。登巖以望。則又見梵侶群擁。頃之命至。壽趨禮謁。因悉舍為善光寺。供給殷縟。學者駢集。晚開維摩經(jīng)于州治。而歸鄉(xiāng)里焉。法音禪師者。王氏子。命同郡祁人也。少但事果愿寺能禪師。才數(shù)旬。顧又遍歷江南河北。以袪所滯。至遇思邈二師而后已。因留仙城者五稔。一日??手行松林間。笑曰。此兩處誠可終焉。聞者莫之寤。天和三年十二月五日。命以疾終于善光寺。十七日音亦終于果愿寺。然皆精爽不昧。面西念佛。奇香異樂?;蚵動谐圃章暋C艟隳耆邪?。 命尤善辭章。著大品義章融心論還源鏡行路難詳玄賦等。文行世。而菩薩戒弟子。濟北戴逵貽書請教。命摛藻答之。文多皆不錄。 沙門慧曉姓傅。心學明暢。其材殆亞于命。游齊住靈巖寺數(shù)十年。人初不以為異也。間嘗以鄉(xiāng)里之戚。謁山茬令。令以他客辭不遽接。曉作釋子賦以見意而去之。名由是顯。 命遺言搆甓墳。俾弟子信士鄭子文立碑。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七 習禪篇之二
釋慧命。
姓郭。
太原晉陽人。
晉徵士郭琦之后也。
以梁大通五年辛亥之歲。
生于湘州長沙郡。
天挺英姿秀拔群表。
雖居綺年人多傾異。
覺夢之際光觸其身。
明悟條序深有殊致。
時湘部名僧相謂曰。
珍阇梨。
位地難測。
然入如來室者。
即慧命矣。
故自結發(fā)日新開裕。
八歲能詩書。
體貌凝遠。
識者知非常器。
然而銳精聽習妙入深義。
故使理超文外照出機前。
智不驚愚貞無絕俗。
道親物疏。
州閭贊重。
年十五誦法華經(jīng)。
兩旬有半一部都了。
尋事剃落學無常師。
專行方等普賢等懺。
討據(jù)華嚴以致明道。
行自襄沔。
聞恩光先路二大禪師千里來儀投心者眾。
乃往從之。
后游仙城山。
即古松仙之本地也。
先有道士孟壽者。
幽棲積歲祈心返正必果所愿。
舍所居館充建寺塔。
及命未至山夕。
壽忽恍焉如夢。
大見神祇嚴衛(wèi)館側。
至覺驚喜登巖悵望。
遂睹梵旅盈林。
乃命至也。
趨而禮謁。
即舍所住為善光寺焉。
供事駢羅眾侶咸會。
晚于州治講維摩經(jīng)。
大乘駕御之津。
入道乘玄之跡。
禪智所指罔弗倒戈。
既滿九旬便辭四部。
衣缽隨從還返故林。
有法音禪師者。
同郡祁人。
本姓王氏。
不言知已。
兩遂得朋。
同就長沙果愿寺能禪師。
修學心定。
未結數(shù)旬法門開發(fā)咨質遲疑。
乃惟反啟。
懼失正理通訪德人。
故首自江南終于河北。
遇思邈兩師方祛所滯。
后俱還仙城。
僅得五稔預知亡日。
乃攜音手于松林相顧笑曰。
即斯兩處便可終焉。
侍者初聞未之悟也。
不盈旬望同時遇疾。
命以周天和三年十一月五日精爽不謬。
正坐跏趺面西念佛。
咸睹佛來合掌而卒。
同眾有夢天人下地幢幡照日。
又聞房宇唱善哉者。
奇香異樂聞熏非一。
音以其月十七日。
亦坐本處。
所現(xiàn)瑞相頗亦同倫。
然命音兩賢。
俱年三十有八矣。
即于樹下?lián)k甓成墳。
有弟子清信士鄭子文。
立碑于寺。
門人慧朗。
祖?zhèn)髅鼧I(yè)不墜禪風。
化行安沔道明隨世。
初命與慧思定業(yè)是同。
贊激衡楚詞采高掞。
命寔過之。
深味禪心慧聲遐被。
著大品義章融心論還原鏡行路難詳玄賦。
通述佛理。
識者咸誦文或隱逸未喻于時。
有注解者。
世宗為貴。
自居山舍學徒騰聚名溢南北。
有菩薩戒弟子濟北戴逵。
學聲早被名高列國。
乃貽書于命曰。
竊以。
渭清涇濁。
共混朝宗之源。
松長箭短。
同秉堅貞之質。
幸預含靈五常理宜范圍三教。
是以闕里儒童。
闡禮經(jīng)于洙濟。
苦縣迦葉。
遷妙道于流沙。
雖牢籠二儀。
蓋限茲一世。
豈如興法輪于鹿苑。
蕩妄想于鷲山。
半滿既陳權實斯顯。
誠教有淺深人無內外。
禪師德聲遠振。
行高物表。
攝受四依。
因牧羊而成誦。
負笈千里。
歷龍宮而包括。
故能內貫九部。
搜雪山之秘藏。
外該七略。
探壁水之典墳。
支遁天臺之銘。
竺真羅浮之記。
曇賦七嶺汰詠三河。
寶師妙析莊生。
璩公著論表集。
若吞云夢如指諸掌。
加以妙持凈戒如護明珠。
善執(zhí)律儀譬臨玄鏡。
稟羅云之密行。
種賓頭之福田。
撫挹定水便登覺觀。
高蔭禪支將逾喜舍。
是以不遠瀟湘。
來儀沔陸。
植杖龍泉乃為精舍。
回車馬首即創(chuàng)伽藍。
鑿嶺安龕。
詎假聚砂成塔。
因山構苑。
無勞布金買地。
開士云會。
袂似華陰。
法侶朋沖。
眾齊稷下。
禪室晨興時芳杜若。
支提暮啟暫入桃源。
香山梵響將阮嘯而相發(fā)。
日殿妙音。
與孫琴而高韻。
紫蓋貞松仍撝上辯。
洪崖神井即鎣高心。
故以才堪買山。
德邁同輦。
崇峰景行墻仞懸絕。
弟子業(yè)風鼓慮。
欲海沈形。
洎渚宮淪覆。
將歷二紀。
晝倦坐馳夜悲愕夢。
未能忘懷彼我歸軫一乘。
遣蕩胸衿朗開三達。
既念鼠藤彌傷鳥系。
昔在志學家傳賜書。
五禮優(yōu)柔三玄饜飫。
頗絕韋編構述馀緒。
爰登弱冠捃摭百家。
及乎從仕留連文翰。
雖未能探龍門而梯會稽。
賦鷦鷯而詠鸚鵡。
若求其一分亦髣髴古人。
但深悟聚泡。
情悲交臂。
常欲蟬蛻俗解貪味真如。
一日鄖城許修。
隗館屈膝。
情欣系襪遇同進履。
未盡開衿遽嗟飄忽。
尋拂衣世網(wǎng)脫屣牽絲。
滄浪濯纓漢陰抱甕。
行餐九轉用遣幽憂。
漸悟三空將登苦忍。
仙梁觀玉不廢從師。
深澗折桃無妨請益。
所希彌天勝氣乍酬鑿齒。
雁門高論時答嘉賓。
冬暖如春愿珍清軌。
室邇人遐彌軫襟帶。
馀辭淺簡。
望無金玉幽林。
沙門釋慧命。
酬書濟北戴先生。
夫一真常湛。
徼妙于是同玄。
萬圣乘機。
違順以之殊跡。
是以西關明道東野談仁。
彫樸改工有無異軫。
今若括此二門。
原茲兩教。
豈不歸宗三轉會入五乘。
藉淺之深資權顯實。
斯若池分四水始則殊名。
??匕撕咏K無別味。
檀越幼挺奇才。
夙懷茂緒。
華辭卓世雅致參玄。
智涉五明學兼三教。
益矣能忘。
蹈顏生之逸軌。
損之為道。
慕李氏之玄蹤。
雖復六經(jīng)該廣百家繁富。
圣賢異準儒墨分流。
或事曠而文殷。
或言高而旨遠。
莫不納如瓶受說似河傾。
明鏡匪疲洪鐘任扣。
子建挹以奇文。
長卿恧其高趣。
故雖秦楚分墟周梁改俗。
白眉青蓋。
龜玉之價弗渝。
棲鳳臥龍。
魚水之交莫異。
加以識鎣苦空志排塵俗。
形雖廊廟器乃江湖。
是以屬嘆牽絲興言世網(wǎng)。
辭同應陸調合張嚴。
嗟失火之遽傳。
憫清波之速逝。
方應濯足從道洗耳辭榮。
九轉充虛四扇排疾。
然后尋八正以味一真。
解十纏而遣三患。
斯之德也寧不至哉。
貧道識鏡難清心塵易擁。
定慚花水戒非草系。
才侔撤燭學謝傳燈。
內有愧于德充。
外無狎于人世。
是以淹滯一丘寓形蓬柳。
端居千仞托志筠松。
測四序于風霜。
候二旬于眺魄。
至乃夜聞山鳥仍代九成。
晝視游魚聊追二子。
蓽戶弊衿。
既在原非病。
朱門結駟。
亦于我如云。
所嘆藤鼠易侵樹猿難靜。
勞想鷲頭倦思雞足。
至于林凋秋葉曾無獨覺之明。
谷響春鶯終切寡聞之嘆。
忽承來問曲見光譽。
幽氣若蘭清音如玉。
誠復溢目致歡。
而實撫膺多愧。
雖識謝天池未辯北溟之說。
而事同泥井慚聞東海之談。
所冀伊人于焉好我黃石匪遙。
結期明旦白駒可縶。
用永今朝善敬清猷。
時因素札言不洗意。
報此何伸。
時或以逵即晉代譙國戴逵。
今考挍行事非也。
晉書云。
大元十二年徵隱士戴逵。
不久尋卒。
至梁大通三年。
經(jīng)一百四十三載。
命公方生。
計不相見。
又非濟北明矣。
時又有沙門慧曉。
厥姓傅氏。
亦以禪績獻公。
文才亞于慧命。
北游齊壤居止靈巖。
數(shù)十年間幽閑精業(yè)。
眾初不異之也。
及鄉(xiāng)民有任山薦令者。
曉去鄉(xiāng)歲久思問親親。
行至縣門使人通令。
令正對客未許進之。
踟躕之間又催通引。
客猶未散。
令且更延。
曉悟曰。
非令之為進退。
乃吾之愛憎耳。
豈鄉(xiāng)壤之可懷耶。
命省事取紙援筆。
而裁釋子賦。
紙盡辭窮。
告曰。
若令問覓。
可以此文示之。
吾其去矣。
于是潛遁。
故賦云。
咄哉失念。
欻爾還覺。
是也。
及后追靈巖。
窮討不見。
出賦示僧。
方知曉之才也。
于是人藏一本。
用祛鄙吝。
曉后尋諸名岳。
養(yǎng)素棲心。
時復流目人世。
而還晦形幽阜。
卒不測其所終。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晉州人,一名蘊,字藏真,號洪崖子。
學道不娶,嘗寓李嶠家十余年。
后隱居洪崖古壇。
武則天及唐玄宗屢召不赴。
能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653—745 一名蘊,字藏真,號洪崖子,晉州神山(今山西浮山)人。道士。曾隱洞中15年,熟讀仙書秘典、九經(jīng)百氏。后歷游名山,善金丹、易形之術。武后圣歷間被召,不赴。后居洛陽李嶠家中13年。玄宗開元七年(719)召見于湛露殿,不久,仍聽其歸山。事跡見《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四〇、《三洞群仙錄》卷七。著有《高士傳》10卷、《神仙記》20卷、《阿東記》30卷等,皆不存?!?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3首。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一
禪師名清源。豫章新建鄧氏子。依洪巖僧處信。得度具戒。參武泉常云居舜泐潭月三大士。頗見咨揖。然疑未決。晚依積翠南禪師。一日聞舉洞山。初見云門因緣。不覺失笑。南問。何為而笑。師曰。笑黃面浙子憐兒不覺丑耳。自是容為侍者。閱七年咨參決擇。道眼高妙。絕出人表。叢林稱之。以比南院。守廓南公去世。師開法西山惠嚴。遷南康清隱。力法自將。不與諸方斗鋪席。衲子以枯淡。多望崖而去之。坐是單丁。住山十馀年。初南州高士潘延之問道于積翠。與師定交為方外友。至是迎歸西山。未幾洪帥命居大寧。一時衲子賢士夫從之問道。坌集其室。師說法簡易。期人于悟而后已。嘗示眾曰。寒風激水成冰。杲日照冰成水。冰水本自無情。各各應時而至。世間萬物皆然。不用強生擬議。又曰。先師初事棲賢寔。泐潭澄歷二十年。宗門奇奧。經(jīng)論要妙。莫不貫穿。及因云峰以見慈明。則一字無用。遂設三關語。以驗天下禪者。而禪者如葉公??龍龍現(xiàn)即怖?;騿柸P語。學者每難透何也。師曰。眾生為解礙。菩薩未離覺。大智如文殊師利。欲問空三佛義。即遭擯出。以其自墮艱難。故起現(xiàn)行耳。尋以高年。不任主事。退閑。自號潛庵。諸剎爭迎致供養(yǎng)。且依以為重。故居無定。方建炎三年八月五日。示寂于城陰之章江。住世九十有八。安居七十八夏。方未寂時。齒墮而復生。發(fā)薙而燔之。悉為舍利。及是燼馀。尤不勝數(shù)。塔于惠嚴之東阿。師莫年德高望重。以深誠勉人。以善從之?;呱跏ⅰS猩畧?zhí)侍十有二年。于道未有所契。及將出世。師曰。汝侍吾徒費歲月。儻嗣法不應以世情自昧。其人遂嗣翠巖機焉。其主法有體。類如此。
補續(xù)高僧傳·雜科篇
清源。
號潛庵。
洪州新建鄧氏子。
世力田。
幼超卓。
短小精悍。
去依洪崖法智為童子。
年二十一。
落發(fā)受具戒。
時武泉嘗。
寶峰月。
云居舜。
道價壓叢林。
師游三老間。
皆蒙器許。
而疑終未決。
后親見黃龍南公。
凡入室。
令坐于傍。
與云庵同造積翠。
師為侍者七年。
南公歿。
隱跡西山。
西山有慧嚴院。
僧死。
屋無像設露坐。
師見而嘆曰。
古人斫山開基致無為。
有忍懷不舉哉。
乃求居。
以修完之。
不五年而殿閣崇成。
百具鼎新。
即棄去。
游廬山。
南康太守徐公。
聞師名。
延居南山清隱寺。
寺在大江之北。
面揖廬山。
師門風孤峻。
學者皆望而退。
以故單丁住山。
十有八年。
晨香夕燈。
升堂說法。
如臨千眾。
而叢林所服玩者莫不具。
時時钁地處置。
嘗云。
先師初事棲賢諟。
泐潭澄。
更二十年。
宗門奇奧。
經(jīng)論要妙。
莫不貫穿。
及因文悅以見慈明。
則一字無用。
設三關以驗天下禪者。
而禪者如葉公畫龍。
龍見即怖。
眾生為解礙。
菩薩未離覺。
大智如文殊師利。
欲問空王佛義。
即遭擯出。
以其墮艱難。
故起現(xiàn)行耳。
有僧。
依師住十二年學。
令住凈眾寺。
辭行。
師謂曰。
汝雖在此費歲月。
實不識吾家事。
倘嗣法。
當不以世俗欺誑為心。
其人乃嗣翠巖機焉。
南昌隱君子潘延之。
與為方外友。
迎師歸西山。
而州郡文爭。
命居天寧。
衲子方云趨座下。
一時名士。
摳衣問道。
師以目疾。
隱居龍興寺房。
戶外之履亦滿。
上藍忠公。
法侄也。
延師居寺之東堂。
事之如其師。
師年八十而喪明。
學者益親附之。
有欲板其語要流通。
師投拒曰。
若吾語。
深契佛祖。
從今百日間復明。
則副汝請。
如期果愈。
先是覺范洪公。
證獄太原。
拴縛在旅邸。
人諱見之。
師獨冒雨步至。
撫慰為死訣。
明年南歸復見師。
師軒渠笑曰。
吾不意乃復見子。
故覺范序之曰。
嗚呼。
佛法?遠。
壞衣瓦器之人。
亦有侈欲。
為人師者。
爭慕華構便軟煖。
公獨舉頹壞而新之。
爭欲致弟子。
不問智愚。
欲出門下。
而公獨精粗之。
爭欲坐八達衢頭。
以自賣其道。
而公獨居荒遠。
以自珍之。
爭好勢利惡丑。
而公獨犯眾惡。
自信而力行之。
每謂弟子曰。
無事外之理。
理外之事。
觀其措置。
豈其真然之者耶。
師終時幾百歲也。
馮厚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明寧波府慈溪人,字良載,號坦庵。
舉明經(jīng),歷官淮王府長史。
工詩文,有《洪崖稿》、《中都稿》、《南陽稿》、《測蠡管見》、《春秋卑論》,輯有《文翰類選大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