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師復(fù)

相關(guān)人物:共 14 位。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60—934 【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范陽房山人。俗姓馬,號文智大師。遍覽百家子史,尤長于近體律詩。年十九于五臺山受戒。唐昭宗乾寧中進詩,賜紫袈裟。后唐明宗時住持洛京長壽寺。有《三山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60—934 俗姓馬,范陽(今北京西南)人。12歲出家為僧,后至五臺山受戒,又至太原習(xí)《法華經(jīng)》。昭宗景福中,至河池講因明,李洞贈其詩三篇。后住長安大莊嚴寺。乾寧三年(896)應(yīng)制內(nèi)殿,賜紫。后歸幽州,依劉仁恭。后梁太祖乾化元年(911),避亂至定州,住開元寺。后唐明宗天成三年(928)遷住洛陽長壽寺凈土院,賜號文智大師。《宋高僧傳》卷七有傳??芍归L于近體詩,所作《贈樊川長老》,流傳一時。有詩350首,編為《三山集》,已佚。《全唐詩》存詩9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 持志科
姓馬氏。
范陽高丘人。
年十二。
憫忠寺法貞律師。
見之。
從其父母乞。
為弟子。
年十五。
以息慈。
往真定聽學(xué)。
時大華嚴寺仁楚法師。
善因明論。
止執(zhí)卷座下三遍。
即領(lǐng)悟。
眾推許焉。
老宿維摩和尚。
問楚門人之秀拔者。
楚曰。
幽州沙彌其人也。
維摩遂質(zhì)。
以勝軍北量。
辭莫能屈。
因請就恒陽闡化。
緇素悅服。
年十九。
抵五臺登具戒。
感文殊放光燭身。
已而歸寧鄉(xiāng)里。
旦日行道。
以報地恩。
年二十三。
游并部。
益進法華百法等義。
景福中。
以因明論。
于長安大莊嚴寺。
一唱數(shù)載。
乾寧三年。
貢詩。
昭宗皇帝詔賜紫衣。
仍應(yīng)制內(nèi)殿。
未幾。
劉仁恭以止為本道所管。
上表乞放還。
然其父之與師皆物故。
而母獨無姜。
止于是致母其所居房。
行誦青龍疏。
乞食以供晨夕。
如是三載。
無倦色。
時晉陽李氏。
遣兵出飛狐圍燕。
城中谷貴。
持缽所得。
不足濟。
忽巨蟒出其房。
矯首顧視。
如喜狀。
同院居曉。
博物釋子也。
謂止曰。
吾聞蛇目不瞬。
今瞬其龍乎。
止遽焚香禱之曰。
儻獲檀越。
以營甘旨。
則神龍所加被多矣。
居數(shù)日。
燕帥之子。
制勝司徒者。
召以供養(yǎng)。
俄而燕破。
上避亂中山。
節(jié)度使王處直。
素欽渴其譽。
請安置開元寺。
月給祿有經(jīng)。
天成三年。
師復(fù)中山。
招討使王宴休。
以丞相馮道書。
迎止至洛。
為河南尹秦王從榮所留。
奏賜文智大師號。
住持長壽凈土院。
應(yīng)順元年。
正月二十二日。
示微疾。
稱念阿彌陀佛而逝。
壽七十五。
臘五十六。
茶毗。
塔遺骨于龍門山廣化寺之東南隅。
止風神峭拔。
節(jié)操孤峻。
讀書于所業(yè)外。
孔李典籍。
莫不該綜。
制作尤長于律詩。
在長安睹逍遙園蕪漫不治念曰豈姚秦獨能為童壽翻譯地乎。
卒奏重脩焉。
賜額草堂寺。
其在洛誦金剛經(jīng)。
雖?極弗廢。
平生游處。
多終南崆峒間。
有三山詩集。
盛行于世。
宋高僧傳·卷第七 義解篇第二之四
釋可止。姓馬氏范陽大房山高丘人也。年甫十二迥有出俗之心。依憫忠寺法貞律師。年十五為息慈。辭師往真定習(xí)學(xué)經(jīng)論。時大華嚴寺有仁楚法師講因明論。止執(zhí)卷服膺三遍。精義入神眾推俊邁。有老宿維摩和尚者。釋門之奇士也。問楚師曰。門人秀拔孰者為先。曰有幽州沙彌者。溫故知新厲精弗懈。于是求見。遂質(zhì)問勝軍比量。隨難應(yīng)變辭不可屈。維摩曰。后生可畏。契經(jīng)所謂雖小不可欺也。遂率力請止開講恒陽。緇素無不欽羨焉。迨十九歲抵五臺山求戒。于受前方便感文殊靈光燭身已而歸寧父母及師。于寺敷演。二十三往并部。習(xí)法華經(jīng)百法論。景福年中至河池。有請講因明。后于長安大莊嚴寺化徒數(shù)載。乾寧三年進詩昭宗。賜紫袈裟。應(yīng)制內(nèi)殿。本道劉仁恭者。據(jù)有北門控扼蕃漢。聞止之名移書召歸故鄉(xiāng)。其父與師相次物故。母猶在堂。止持盂乞食以供甘旨。行誦青龍疏三載。文徹忽有巨蟒見于房。矯首顧視似有所告。時同院僧居曉博物釋子也。且曰。蛇則目睛不瞬。今其動乎。得非龍也。止焚香祝之曰。貧道念青龍疏營齋養(yǎng)母。茍實龍神軫念。希值一檀越。居數(shù)日。燕師家子曰制勝司徒。召申供養(yǎng)。時莊宗遣兵出飛狐以圍之。歷乎年載百谷勇貴。止頓釋憂懼。未幾燕陷。劉氏父子俘歸晉陽。止避亂中山。節(jié)度使王處直素欽名譽。請于開元寺安置。逐月供俸。止著頓漸教義鈔一卷見行于代。天成三年戊子王師問罪定州陷焉。招討使王晏休得瀛王馮道書令尋止。既見以車馬送至洛京。河南尹秦王從榮優(yōu)禮待之。奏署大師號文智焉。于長壽凈土院住持。應(yīng)順元年甲午正月二十二日忽微疾作。召弟子助吾往生念彌陀佛。奄然而化。俗年七十五。僧臘五十六。閏正月二日茶毗收遺骨。至清泰二年四月八日建塔于龍門山廣化寺之東南隅。止風神峭拔戒節(jié)孤高。百家子史經(jīng)目無遺該博之外尤所長者近體聲律詩也。有贈樊川長老詩。流傳人口。在定州日中山與太原互相疑貳諸侯兼并。王令方欲繼好息民。因命僧齋于慶云寺。會有獻白鵲者。王曰。燕人詩客試為詠題。止即席而成。后句云。不知誰會喃喃語。必向王前報太平。王欣然。詩人李洞者。風骨僻異。慕賈閬仙之模式。景福中在河池相遇。贈止三篇。時宰相孫公渥趙公鳳馬公裔孫竇學(xué)士夢徵符侍郎蒙李侍郎詳。皆唱予和汝。塤篪韻諧。止頃在長安。講罷游終南山逍遙園。是姚秦什法師譯經(jīng)之地。年代寖深鞠為茂草。且曰。吾為釋子忍不興乎。奏昭宗乞重修。帝允仍舊賜草堂寺額。后請樊川凈休禪伯。聚徒談玄矣。及在洛也講外長誦金剛經(jīng)不知紀極。昔多居終南山崆峒山。故有三山集詩三百五十篇。盛行于時。弟子修文修智修行微見師之道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00—957 【介紹】: 五代時彭城人,字守惠。
略通儒術(shù),好兵書。
仕南唐。
為黃、袁二州刺史,所至稱治。
李璟時為武昌軍節(jié)度使,后改清淮軍節(jié)度使,鎮(zhèn)壽州。
周師渡淮,攻壽州,累月不能下。
明年周師復(fù)至淮上,李璟兵大敗,奉表稱臣。
仁贍獨堅守,其子崇諫謀出降,立斬之。
旋病甚,其副使孫羽以城降,仁贍于是日卒。
全唐文·卷八百七十六
仁贍字守惠。彭城人。仕南唐。累官武昌節(jié)度使。徙清淮軍節(jié)度使。鎮(zhèn)壽州。周師入淮。仁贍堅守不下。會病甚。其副使孫羽以城降。世宗命舁至帳前。賜以玉帶御馬。拜檢校太尉兼中書令天平軍節(jié)度使。是日卒。年五十八。追封彭城郡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收《哭陳子昂》詩2句,不錄事跡。按郭廷謂(919-972),字信臣,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初仕南唐。周世宗攻淮南時,兵敗而降。入宋,知亳州,改澤州防御使。兩川平后,代馮瓚知梓州。事跡詳《宋史》卷二七一本傳?!犊揸愖影骸吩?,為其于宋太祖開寶元年(968)知梓州時作,詳《陳伯玉集》附錄其重刻趙儋《陳公紀德之碑》末附記?!?a target='_blank'>全唐詩》誤收作唐人詩。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919—972 【介紹】: 宋徐州彭城人,字信臣。
幼好學(xué),工書,善騎射。
仕南唐為莊宅使、濠州監(jiān)軍,敗周師于渦口,以功授武殿使。
復(fù)大破周師于定遠。
為滁州刺史。
師復(fù)至,援兵不至,廷謂南望大慟而降。
拜亳州防御使。
入宋,從征上黨,再知亳州,官至靜江軍節(jié)度觀察留后,有惠政。
全宋詩
郭廷謂(九一九~九七二),字信臣,徐州彭城(今江蘇徐州)人。初仕南唐,又仕后周。入宋,知亳州。太祖乾德二年(九六四),改絳州防禦使。兩川平,代馮瓚知梓州。開寶五年卒,年五十四?!?a target='_blank'>宋史》卷二七一有傳。
釋琳 朝代:

人物簡介

補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琳公。
曲江都渚人。
姓鄧氏。
少學(xué)儒。
能談王伯大略。
已而學(xué)佛。
誦經(jīng)得度。
以詩自雄。
往來江淮間。
博覽廣記。
推為文章僧。
徐而知非。
一掃前習(xí)。
參寶師于洞山。
一見已心大器之。
久之。
遂付心印。
因南還。
結(jié)庵于舊山之白蓮。
學(xué)者聞其名。
自遠至者無算。
州以眾狀請出世。
師遁大洞中累月。
眾求不已。
得之黽勉從赴。
自是縉紳緇素。
途經(jīng)江滸。
無不艤舟造室。
師高論自嘉。
致人人有得而返。
四方衲子。
奔走于路。
一言之下達心要。
為人師者數(shù)十人。
晚年避喧退居西堂。
諸方因稱西堂琳公。
寶林山為六祖道場。
詔擇名德。
錫殊名命服以居之。
漕臺以為舉。
固辭不行。
乃即庵自甓壽藏曰。
吾歸骨于此矣。
地舊為月華山招提朗弘法處也。
朗歿眾散。
寺亦隨廢。
師復(fù)大興。
僉謂后身。
余襄公靖銘其藏曰。
湛然性相本無為。
涉于形器有持隳。
他年幻質(zhì)此于歸。
嘗言無佛良遣有知。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四○三
仁岳(九九二——一○六四),又稱寂靜,自號潛夫,俗姓姜氏,湖州烏程(今浙江吳興)人。從釋知禮、遵式學(xué)天臺義。后對知禮所創(chuàng)山家派義有異議,遂著《十諫書》、《雪謗書》等與知禮往復(fù)辯難,自成一系,被稱為后山外派或雜傳派。住石壁、靈芝等寺,徙永嘉凈社。年老還鄉(xiāng),胡宿為請賜號凈覺法師。晚年持律甚嚴,創(chuàng)隱淪堂休室以為燕居。治平元年卒,年七十三。所著尚有《楞嚴經(jīng)熏聞記》、《十不二門文心解》、《金剛錍科》等多種,并存;又有《楞嚴經(jīng)集解》,佚。見《釋門正統(tǒng)》卷五,《補續(xù)高僧傳》卷二,《吳興掌故集》卷四。
補續(xù)高僧傳·義解篇
仁岳。
霅川姜氏子。
自號潛夫。
聞法智南湖之化。
往依為學(xué)。
至水月橋。
擲笠水中曰。
吾所學(xué)不成。
不復(fù)過此橋。
法智器之。
居以東廈。
白晝焚膏。
專事細繹。
鄉(xiāng)書至悉投帳閣。
未嘗啟視。
因出境分衛(wèi)。
乘舟水行。
偃臥舒足。
豁然自得。
若拓虛空。
檣為之折。
每請益函丈。
擷大屧關(guān)大鑰。
眾望風畏之。
嘗與十同志。
修請觀音三昧。
因疾有間。
宴坐靜室。
恍如夢覺。
自謂向之所學(xué)皆非。
乃述三身壽量解。
以難妙宗。
道既不合。
遂還浙陽靈山。
慈云攝以法裔。
四明。
乃加十三料簡。
以斥之。
師復(fù)上十諫雪謗。
往復(fù)不已。
會昭慶有請。
慈云為詩以送之。
學(xué)徒從往者半。
云弗之止。
既遷石壁。
復(fù)徙靈芝。
時法智已歸寂。
師臨眾自詫曰。
只因難殺四明師。
誰向靈芝敢開口。
有仁行人自永嘉。
請居凈社。
一住十年。
大弘法化。
以年老還鄉(xiāng)。
霅守請主祥符。
觀察使劉崇廣。
為奏命服。
樞密使胡宿。
為請凈覺之號。
晚年專修凈業(yè)。
然三指供佛。
持律至嚴。
不以事易節(jié)。
創(chuàng)隱淪堂休室。
以為燕居。
治平元年春。
謂門人曰。
我翌日午刻當行。
至其時。
說偈。
安坐而化。
塔全身于何山之西。
師著述甚富。
尤精于楞嚴。
故注筆甚勤。
有會解十卷。
熏聞記五卷。
文句三卷。
又為說題并懺儀等書。
世師家者。
可久靈炤別具。
新續(xù)高僧傳·義解篇第二之一
釋仁岳,字潛夫,姓姜氏,霅川人。聞法智至南湖,往依為學(xué)。法智器之,撰《問疑書》及《止疑》、《抉膜》、《指濫》、《十難》,以折他師,而輔四明甚力,后因疾宴坐靜室,恍若夢覺,自謂向者皆非究竟,更述《三身壽量解》以難《妙宗》?!睹钭凇氛撸拿魉?。自此道不合,還浙陽靈山,慈云攝為法裔。四明乃加《十三簡》以斥之,仁復(fù)上《十諫》雪 ,往還不已。會西湖昭慶移啟相請,慈云為詩送之。學(xué)徒從往者半,云弗之禁。既而遷石壁,徙靈芝,居永嘉凈社十年,大弘化法。霅守請主祥符,觀察劉從廣請賜紫迦梨,樞密胡宿上其事行,賜號“凈覺禪師”。晚歲專脩凈業(yè),熱三指于佛前,持律至嚴,不以事易節(jié)。治平元年三月二十四日,謂門人曰:“明日日午,吾當行矣?!泵魅樟糍拾沧?,入寂于隱淪堂休室,塔于何山之西隅。仁岳著述極富,于《棱嚴》尤加意,撰《集解》十卷,《說題》一卷,《熏聞記》五卷,胡宿為之序,其略曰:“室中千鐙,多光互入。堂下六樂,正聲相宣。鼓吹妙經(jīng),藻火圓教。法施豈有盡哉!”其推許亦未為過。葬后二百馀年,何山更為禪居凈覺,塔地已夷為蔬圃。仁乃見夢于僧曰:“塔處灌溉非便,乞遷之。”及開龕,色身不壞,舍利盈掬,乃具禮易葬他所。此與東山神照遷塔事相類,皆能示兆于數(shù)百年之后,異哉。

人物簡介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二
禪師生徐氏。名文悅。南昌人也。七歲剃發(fā)于龍興寺。短小粹美。有精識。年十九杖策遍游江淮。常默坐下板。念耆宿之語。疑之曰。吾聞臨濟。在黃檗三年。黃檗不識也。陳尊宿者教之。令問佛法大意。三問而三被打。未聞?wù)佌伿谥病V链笥薅?。則為江西宗。耆宿教我。意非徒然。我所欲聞?wù)弋惗?。斯時荊州金鑾有善。筠州大愚有芝。悅默欲先往造芝?;虿黄鮿t詣荊州。至大愚見屋老僧殘?;臎鋈鐐魃帷Vプ蕴狍?。日走市井。暮歸閉關(guān)高枕。悅無留意。欲裝包發(fā)去。將發(fā)而雨。雨止而芝升座。曰。大家相聚吃莖齏。若喚作一莖齏。入地獄如箭射。下座無他語。悅大駭。夜造丈室。芝曰。來何所求。曰求佛心法。芝曰。法輪未轉(zhuǎn)。食輪先轉(zhuǎn)。后生趁有色力。何不為眾乞飯去。我忍饑不暇。暇為汝說法乎。悅不敢違。即請行。及還自馮川。芝移住西山翠嵓。悅又往從之。夜詣?wù)墒?。芝曰。又欲求佛心法乎。汝不念乍住。屋壁疏漏。又寒雪。我日夜望汝。來為眾營炭。我忍寒不能。能為汝說法乎。悅又不敢違。入城營炭。還時維那缺。悅夜造丈室。芝曰。佛法不怕爛卻。堂司一職。今以煩汝。悅不得語而出。明日鳴揵椎堅請。悅有難色。拜起欲棄去。業(yè)已勤勞。久因中止。然恨芝不去心。地坐后架。架下束破桶盆。自架而墮。忽開悟。頓見芝從前用處。走搭伽梨。上??堂。芝迎笑曰。維那且喜大事了畢。悅再拜汗下。不及吐一詞而去。服勤八年。而芝沒。東游三吳。所至叢林改觀。雪竇顯禪師尤敬畏之。每集眾茶。橫設(shè)特榻。示禮異之。聞南禪師住同安。自三衢入鄱陽。來歸謁古塔主。遂首眾僧于芝山。南禪師遣使迎之。又首眾僧于同安。久之南昌移文。請住翠嵓。方至首座出迓問曰。德山宗乘即不問。如何是臨濟大用。悅厲語曰。汝甚處去來。首座擬對。悅掌之。又擬申語。悅喝曰。領(lǐng)眾歸去。于是一眾畏仰。示眾曰。昔年曾到。今日復(fù)來。非惟人事重榮。抑亦林泉增氣。且道如何是不傷物義一句。良久曰。天高東南。地傾西北。問僧曰。汾州言。識得拄杖子。行腳事畢。舉杖曰。此是拄杖子。阿那個是行腳事。僧無對。悅荷之曰。直入千峰萬峰去。又問僧。盤山言。似地擎山。不知山之孤峻。如石含玉。不知玉之無瑕。如何。僧無對。悅曰。似地擎山。如石含玉。從何得此消息耶。住山儉約。躬自力田。田夫夜穴塍竊水。悅遣兩力。邏得之。田夫窘推甲墮水。視之已死。乙走白縣。吏來驗則甲蓋詐也。抵獄坐。使之當著縫掖。龍興一老僧。以醫(yī)出入府中。夜聞往。懇白府坐曰。如悅者佛法龍象也。豈宜使出叢林耶。府坐曰。法如是。奈何以度牒付之。悅得以夜馳。依吉州禾山。山中有忌之者。將不利于悅。悅又造南岳。依承天勤禪師。十年不出戶。道遂大顯著。學(xué)者歸心焉。乃出住法輪。給舂監(jiān)刈。皆自董之。見挾幞負包而至者。則容喜之。見荷擔者。顰頞曰。未也。更三十年跨馬行腳也。悅與潭州興化銑禪師友善。銑住持久。老于迎送。悅屢勸其。棄之歸林下。銑不果。一日送客。墮馬損臂。以書訴于悅。悅以偈答之曰。大悲菩薩有千手。大丈夫兒誰不有。興化和尚折一枝。只得九百九十九。銑笑曰。負負無可言。俄遷住云峰。嘉祐七年七月八日。升座辭眾。說偈曰。住世六十六年。為僧五十九夏。禪流若問旨皈。鼻孔大頭向下。遂泊然而化。阇維得五色舍利。塔于禹溪之北。 贊曰。黃檗大用如涂毒鼓。嘗撾之而死臨濟。置之二百年。矣芝公又一撾之而死云峰。余讀其語句。如青山白云。開遮自在。碧潭明月。撈漉方知。至其發(fā)積翠以見慈明。發(fā)晦堂以見積翠。至公法道。則有大愚陳睦州之韻。嗚呼叢林方嘆。其不肯低手。故嗣之者無間。是何足以知悅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初造大愚。
聞示眾曰。
大家相聚吃莖齏。
若喚作一莖齏。
入地獄如箭射。
師大駭。
夜造方丈。
愚問來何所求。
師曰求心法。
愚曰法輪未轉(zhuǎn)。
食輪先轉(zhuǎn)。
何不為眾乞食。
師不敢違。
未幾愚移翠巖。
師復(fù)過求指。
愚曰佛法未到爛卻。
雪寒宜為眾乞炭。
師亦奉命。
事竟復(fù)造方丈。
愚曰堂司缺人。
今以煩汝。
師受之不樂。
恨愚不去心。
坐后架桶箍忽散。
自架墮落。
師忽然開悟。
愚迎笑曰。
維那且喜。
大事了畢。
師再拜。
不吐一詞而去。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025—1102 【介紹】: 宋僧。陜府閿鄉(xiāng)鄭氏子,字云庵。年二十五入道,通內(nèi)外學(xué),初謁黃龍南不契,去依香城順,始悟黃龍用處,乃還依住。南寂,首眾仰山。高安守錢戈請住洞山,后遷隆興寶峰。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仙。有《云庵語錄》。
全宋詩
釋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西北)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南禪師法嗣。年二十五受戒,神宗元豐中賜號真凈大師。歷住洞山、圣壽、定林、泐潭,退居云庵?;兆诔鐚幵曜?,年七十八。事見《石門文字禪》卷三○《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禪林僧寶傳》卷二三有傳。今錄詩七首。
全宋文·卷一五二六
克文(一○二五——一一○二),字云庵,俗姓鄭,陜府閿鄉(xiāng)(今河南靈寶)人,黃龍南禪師嫡嗣,臨濟宗第九世。年二十六受戒,游京洛,歷參大師,一時名公禮之。歷住筠州圣壽寺、洞山普和禪院、鐘山定林庵。元豐末賜號真凈大師。后退居投老庵、凈名庵。崇寧元年十月卒,年七十八。其徒輯有《云庵真凈禪師語錄》六卷(存)。事跡見釋惠洪《云庵真凈和尚行狀》(《石門文字禪》卷三○)。
禪林僧寶傳·卷第二十三
真凈和尚。
出于陜府閿鄉(xiāng)鄭氏。
鄭族世多名卿。
師生而杰異。
幼孤。
事后母至孝。
失愛于母。
數(shù)困辱之。
父老悲之。
使游學(xué)四方。
至復(fù)州北塔。
聞耆宿廣公說法。
感泣裂縫掖。
而師事之。
故北塔以克文名之。
年二十五。
試所習(xí)。
剃發(fā)受具足戒。
學(xué)經(jīng)論無不臻妙。
奪京洛講席。
自為主客。
而發(fā)奧義者數(shù)矣。
經(jīng)行龍門殿廡間。
見塑比丘像。
冥目如在定。
師幡然自失。
謂其伴曰。
我所負者。
如吳道子??人物。
雖盡妙。
然非活者。
于是棄去曰。
吾將南游觀道焉。
所至辯論傾其坐。
人指目以為飽參。
治平二年夏。
坐于大溈。
夜聞僧誦云門語。
曰。
佛法如水中月。
是否。
曰。
清波無透路。
豁然大悟。
時南禪師在積翠。
師造焉。
南公問。
從什么處來。
對曰。
溈山。
南曰。
恰值老僧不在。
進曰。
未審向什么處去。
南曰。
天臺普請。
南岳云游。
曰。
若然者。
學(xué)人亦得自在去也。
南公曰。
腳下鞋是何處得來。
曰。
廬山七百錢唱得。
南公曰。
何曾自在。
師指曰。
何曾不自在耶。
南公駭異之。
于時洪英首座。
機鋒不可觸。
與師齊名。
英邵武人。
眾中號英邵武。
文關(guān)西。
久之辭去。
寓止翠巖順禪師。
順曰。
子種性邁往。
而契悟廣大。
臨濟欲仆。
子力能支之。
厚自愛。
南公住黃龍。
師復(fù)往焉。
南公曰。
適令侍者捲簾。
問。
渠捲起簾時如何。
曰。
照見天下。
放下簾時如何。
曰。
水泄不通。
不卷不放時如何。
侍者無語。
汝作么生。
師曰。
和尚替侍者。
下涅槃堂始得。
南公厲曰。
關(guān)西人果無頭腦。
乃顧旁僧。
師指之曰。
只這僧也未夢見。
南公大笑。
自是門下號偉異博大者。
見之詟縮。
南公入滅。
南游衡岳。
還首眾僧于仰山。
熙寧五年。
至高安。
太守錢公弋。
先候之。
師復(fù)謁。
有獒逸出屏間。
師方趨逆之。
少避乃進。
錢公嘲曰。
禪者固能教誨蛇虎。
乃畏狗乎。
師曰。
易伏隈嵓虎。
難降護宅龍。
錢公嘆曰。
人不可虛有名。
住洞山圣壽兩剎。
十有二年。
謝事東游三吳。
至金陵。
時舒王食官使祿。
居定林。
聞師至。
倒屣出迎。
王問。
諸經(jīng)皆首標時處。
圓覺經(jīng)獨不然。
何也。
師曰。
頓乘所演。
直示眾生。
日用現(xiàn)前。
不屬今古。
只今老僧與相公。
同入大光明藏。
游戲三昧。
互為賓主。
非干時處。
又問。
經(jīng)曰。
一切眾生皆證圓覺。
而圭峰以證為具。
謂譯者之訛。
如何。
對曰。
圓覺如可改。
維摩亦可改也。
維摩豈不曰。
亦不滅受。
而取證。
夫不滅受蘊。
而取證者。
與皆證圓覺之意同。
蓋眾生現(xiàn)行無明。
即是如來根本大智。
圭峰之言非是。
舒王大悅。
稱賞者累日。
施其第為寺。
以延師為開山第一祖。
舒王以師道行。
聞 神考。
詔賜號真凈。
未幾厭煩阓。
還高安。
庵于九峰之下。
名曰投老。
學(xué)者自遠而至。
六年而移住歸宗。
又二年。
張丞相時由左司。
謫金陵酒官。
起帥南昌。
過廬山。
見師康強。
盡禮力致之。
以居泐潭。
俄退居云庵。
以崇寧元年十月旦日示疾。
十五日疾愈。
料理平生玩好道具。
件件疏之。
散諸門弟子。
十六日中夜。
沐浴更衣跏趺。
眾請說法。
師笑曰。
今年七十八。
四大相離別。
火風既分散。
臨行休更說。
遺誡皆宗門大事。
不及其私。
言卒而寂。
又七日阇維。
五色成??。
白光上騰。
煙所及。
皆成舍利。
道俗千馀人。
皆得之。
分建塔于泐潭。
寶蓮峰之下。
洞山留云洞之北。
贊曰。
云庵以天縱之姿。
不由師訓(xùn)。
自然得道。
特定宗旨于黃龍而已。
其沮壞義學(xué)。
剖發(fā)幽翳。
以樂說之辨。
洗光佛日。
使舒王敬誠心服。
至獻名于 天子。
施第為寶坊。
道顯著矣。
然猶掉頭不顧。
甘自放于萬壑千巖之間。
究觀施設(shè)。
其心不肯。
后??山曹溪。
蓋一代宗師之典型。
后來衲子???。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號草堂,俗姓何,南雄州保昌縣(今廣東南雄)人。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剃度。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住黃龍,后居曹疏二山,移住隆興府泐潭草堂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祖心禪師法嗣。高宗紹興十二年卒,年八十六?!?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六、《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今錄詩十首。
全粵詩·卷二四
釋善清(一○五七 — 一一四二),號草堂,俗姓何。南雄保昌(今南雄)人。宋神宗元豐四年(一○八一)剃度,初謁大溈哲禪師,無所得。宋徽宗政和五年(一一一五)謁黃龍,豁然契悟。依止七年,乃辭。遍訪叢林,后出世黃龍,終于隆興府泐潭草堂寺,為南岳下十三世,黃龍祖心禪師法嗣。宋高宗紹興十二年卒,年八十六。宋釋正受《嘉泰普燈錄》卷六、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一七有傳。詩十首。
全宋文·卷二七八○
善清(一○五七——一一四二),一名懷清,號草堂,南雄州保昌(今廣東南雄)人,俗姓何。年三十始出游方,參黃龍祖心禪師得法。聞見淹博,機辯絕倫。輔弼祖心二十馀年,政和中遂嗣其席。后遷泐潭山,學(xué)侶云集,推諸山之冠。紹興十二年卒,壽八十六。見《嘉泰普燈錄》卷六。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五
禪師諱善清。
生何氏。
南雄保昌人也。
依香林寺法恩。
試所習(xí)。
得度具戒。
年三十。
始游方。
依黃龍晦堂禪師。
久之有悟獻頌。
晦堂曰。
得道易。
守道難。
守道猶在己。
說法為人難。
吾宗一句中具三玄。
一玄中具三要。
有玄有要。
向后自看。
師復(fù)立成一頌。
有剎剎塵塵。
奉此身之句。
晦堂可之。
去游江浙。
遍叩宗匠。
退歸廬山。
見真凈禪師問。
甚處來。
曰。
下江。
凈曰。
將得什么來。
曰。
和尚要什么。
凈曰。
一切要。
師提起坐具。
凈曰。
閑家具。
曰。
莫要急切底么。
凈曰。
試拈出看。
師摵一坐具。
凈駭異之。
會死心出世。
靈源走書。
招之俾輔佐。
死心師奇。
厖福艾剛。
嚴有識度。
凡死心由翠巖。
再住云巖。
遷黃龍。
師皆在焉。
率居第一座。
分席接衲。
與死心周旋。
垂二十年。
聞見淹博。
機辯絕倫。
政和五年。
死心去世。
大師張司成請師繼席。
開法唱晦堂之道。
時黃龍?zhí)柗Q法窟多奇杰之士。
師上堂曰。
昨日林間為野客。
今朝堂上住持人。
放開捏聚全由我。
萬像之中獨露身。
越明年謝院事。
結(jié)茅寺側(cè)。
自號草堂。
久之再住。
上堂曰。
掩息茅堂過六冬。
心忘境寂萬緣空。
不知幻業(yè)從何起。
依舊令教振祖風。
建炎末。
避地臨川。
太守蔣宣卿請居曹山。
遷疏山。
紹興五年。
以院事??得法弟子了如禪師。
乃遂閑居。
然接物無勌。
學(xué)者奔趨。
之唯恐后。
道價遂為天下第一。
南昌帥張參政聞風而悅。
患不能致。
會樞密徐山過洪。
相與虛泐潭以起。
師時年八十有三。
辭避甚力。
而敦請之。
禮有加。
不獲已而赴。
大師就請說法于州之東山。
傾城擁觀。
嘆未曾有。
及居泐潭。
學(xué)者不約而自治。
不化而自行。
未期年而厖鴻絕特之士。
至自遠方者五千指。
軍興之后。
叢林未有若此之盛。
十二年正月晦日。
出衣盂唱之。
付以后事。
明日端坐而化。
住世八十有六。
坐六十夏。
燼馀目睛不壞。
靈骨舍利。
塔于黃龍。
每對重客。
或語以世故。
則張目直視。
久乃厲聲曰。
老僧耳重。
及受參入室。
應(yīng)機酬酢。
電擊星馳。
雖初機學(xué)者。
且莫咨扣。
未始有厭色。
猶日誦般若心經(jīng)一藏。
其弘道力法。
老而益勤如此。

人物簡介

全宋詩
朱師服(一作復(fù)),海州(今江蘇連云港)人。哲宗紹圣中為中書舍人(《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元符二年(一○九九)知廣州(清乾隆《廣東通志》卷二六)。入元祐黨籍,貶海州團練副使。
全宋文·卷二七○五
朱師服(一作師復(fù)),海州(治今江蘇東海)人。
紹圣初為中書舍人。
累遷寶文閣待制、禮部侍郎。
元符中知廣州,移知袁州。
崇寧元年以與蘇軾交入黨籍,責授建安軍節(jié)度副使、興國軍安置,后又責授海州團練副使,卒。
見《宋會要輯稿》職官七六之六六,《建炎以來系年要錄》卷六七、九○,《能改齋漫錄》卷一二。

人物簡介

全宋詩
釋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號竹庵,俗姓史,成都(今屬四川)人。十三歲求為僧,初依成都大慈寺宗雅,后南游謁諸尊宿,師龍門佛眼清遠?;兆谡湍?,出世和州天寧寺。高宗紹興間奉詔開山雁蕩能仁。十五年(一一四五),住溫州龍翔寺。十六年卒,年六十四。為南岳下十五世,龍門佛眼清遠禪師法嗣?!?a target='_blank'>嘉泰普燈錄》卷一六、《五燈會元》卷二○有傳。 釋士圭詩,據(jù)《續(xù)古尊宿語要》、《嘉泰普燈錄》等書所錄,編為一卷。
全宋文·卷三七七三
士圭(一○八三——一一四六),字竹庵,號老禪,俗姓史,成都(今四川成都)人。初依大慈宗雅出家,再師龍門佛眼遠。宣和中住和州天寧,靖康初移廬山東林。紹興中,與宗杲居云門,撰《頌古》百馀則。已而入閩主鼓山,更遷雁蕩能仁,為第一代。十六年七月卒,壽六十四。有語錄傳世。見《嘉泰普燈錄》卷一六。
大明高僧傳·卷第五 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號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和尚出家。心醉楞嚴。后南游謁諸尊宿。始參龍門遠禪師。以平時所得白遠。遠曰。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一日侍立。次問曰。絕對待時如何。遠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圭罔措。至晚遠抵堂司。圭復(fù)理前問。遠曰。閑言語。圭于言下大悟。正和末住和州天寧。紹興奉詔開山雁宕能仁。時真歇了公居江心??止缇壩词煊练秸?。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人皆翕然歸敬。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此三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xiàn)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豎拂子曰。久雨不晴咄。紹興丙寅七月十八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六
師名士圭。
城都史氏子。
世業(yè)儒。
師幼而明敏。
年十三。
依大慈寺宗雅首座。
落發(fā)具授。
大慈號四川學(xué)海。
師執(zhí)經(jīng)講筵。
志在楞嚴。
閱五祀。
伯父持一居士勉之南詢。
即出關(guān)。
謁玉泉勤云蓋智百丈肅靈源清。
所至參承。
皆蒙咨揖。
晚依百丈歸正首座。
正博貫內(nèi)外典籍。
一日正語以龍門佛眼道德。
師聞而悅之。
即自百丈歷東吳。
觀光保社。
尋抵龍門。
以咨參。
所得扣之。
佛眼曰。
汝解心已極。
只欠著力開眼耳。
令主堂司。
一日問曰。
絕對待時如何。
佛眼曰。
如汝僧堂中白槌相似。
師罔措。
至晚。
復(fù)舉前問。
佛眼曰。
閑言語。
師于言下。
頓釋疑情。
曰。
東山鐵酸饀。
今而后。
不復(fù)疑也。
自是師資緣契。
決擇日臻玄奧。
政和末。
佛眼被旨。
遷褒禪山。
師佐其行。
和守錢公請開法天寧。
唱佛眼之道。
佛眼謝褒禪。
錢復(fù)請于朝。
以師繼其席。
閱七稔。
九江守趙公移師東林。
未幾胡馬南渡。
退居分寧之西峰。
結(jié)茅于寺旁竹間。
號竹庵。
有偈曰。
種竹百馀個。
結(jié)茅三兩間。
才通溪上路。
不礙屋頭山。
黃葉水去住。
白云風往還。
平生只如此。
道者少機關(guān)。
及圜悟禪師歸蜀。
送別次。
圜悟劇稱杲妙喜。
師恨未之識。
俄避地造仰山。
適妙喜亦至。
遂相與定臨濟宗旨。
偕還南康之云門庵。
妙喜曰。
昔白云端師公謝事圓通約保寧勇禪師夏居白蓮峰。
作頌古一百一十篇。
有提盡古人未到處。
從頭一一加針錐之語。
吾二人同夏于此。
雖效顰無愧也。
遂取古人公案一百一十則。
各為之頌。
發(fā)明蘊奧。
不開知見戶牖。
不涉言語蹊徑。
其頌女子出定話曰。
不假文殊神通。
不用罔明彈指。
爾時靈山會中。
女子從定而起。
臨濟見僧入門。
便喝頌曰。
一喝喝上四禪天。
臨濟元來不會禪。
盡道朝陽生戶外。
不知夜月落階前。
德山見僧入門。
便棒頌曰。
棒下真鍮不博金。
德山徹底老婆心。
后人只看波濤涌。
不見龍王宮殿深。
芭蕉拄杖子話頌曰。
綿州附子漢州姜。
最好沉梨出麝香。
魯子師僧才一嗅。
鼻頭裂破眼睛黃。
若此類皆奇作也。
已而入閩。
閩帥參政張公宋以圣泉處師。
稍遷乾元。
俄給事張公致遠移師鼓山。
授道元馀。
創(chuàng)新棟宇。
嘗示眾曰。
巧說說不到。
心思思不及。
命斷眼豁開。
半錢也不直。
又曰。
不擁其前。
不遮其后。
上下四維。
七通八透。
正當恁么時如何。
八十翁翁行不得。
又曰。
目擊道存。
已涉文彩。
執(zhí)鞭回首。
未免途程。
直向混沌未分時明白。
父母未生時現(xiàn)成。
翛然不落陰界。
自由自在。
當恁么時如何。
踏著關(guān)棙子。
處處得逢渠。
又曰。
正當明時如王寶劍。
卓拄杖下座。
又曰。
玄路絕如解開。
口說話。
圣量盡。
方得不受人瞞。
玄路不絕。
只是說道理。
圣量不盡。
依前落路岐。
丞相張公德遠出師七閩。
一日謂僚屬曰。
越山當福城三山之中。
院獨廢絕。
非老禪不能辦。
即以屬師。
不數(shù)月。
殿閣崇成。
他日丞相游鼓山。
目其成績。
遂迎師復(fù)歸鼓山。
是時閩中法道最盛。
蓋自師與真歇凈照數(shù)公振發(fā)。
紹興甲子。
有旨移雁山能仁。
為第一代。
乙丑蒙恩。
住龍翔新寺。
丙寅秋七月十八日。
得旨謝院事。
明日湯浴更衣。
聲鐘集眾。
師步至眾集處。
方趺座。
泊然而逝。
壽六十有四。
臘五十有一。
火馀舌如紅蓮色。
并二牙不燼。
舍利不勝數(shù)。
門人奉遺命歸之鼓山壽塔。
師風姿奇厖。
朗潤。
聲如鐘。
學(xué)兼內(nèi)外。
談?wù)撔栃枴?div id="volyq0b" class='inline' id='people_33632_3_190_comment'>
操持宗柄斷斷。
然久益嚴嚴與賢士大夫游。
幾半天下。
皆一時宗奉祖道外護佛乘者。
晚居鼓山。
自號老禪。
書揩逌媚。
尺牘所傳。
人以為寶。
其所為。
禪家四六。
及五字句。
皆精絕。
自成一體。
世多傳誦。
有語錄。
行于世。
贊曰。
大慧禪師嘗題師??像曰。
贊嘆竹庵。
也是妙喜罵詈竹庵。
也是妙喜。
贊之罵之。
各有所以。
贊之者。
為渠具衲僧正眼。
罵之者。
為渠浸在醋甕里。
或曰。
如竹庵之為宗師也。
不可贊。
不可罵。
精金美玉。
自有定價。
贊之罵之。
徒增話??。
妙喜聞之。
笑而不答。
但拊掌叩齒三下。
從渠鉆龜打瓦。
世以為確論。
予謂。
近代宗師涉世交公卿大夫。
言行相副。
全節(jié)自高。
宏法有體。
由靈源佛鑒而后。
竹庵其賢哉。
南宋元明禪林僧寶傳·卷一
禪師名士圭。號竹庵。蜀郡成都史氏子。乃龍門佛眼遠公之高弟也。說法于江南浙閩諸大名坊。圭有密行。喜推獎人士。一與圭接者。皆成美名。圭初依止于大慈沙門宗雅。研究楞嚴。而雅亦僧杰也。默察圭器度宏大。意欲圭南詢。乃盛贊真歇之為人。蓋歇未出蜀時。亦習(xí)講于成都大慈。圭味其指。棄講謁諸名宿。雖經(jīng)賞識。未豁所蘊。晚登龍門。擬以平時所得舉似佛眼。佛眼知圭。命典堂司。不得辭。圭以未伸所解為悶。幾入方丈。多遇高庵正堂輩在焉。高庵正堂時稱明眼。圭慚乘間問曰。絕對待時如何。佛眼哂曰。如你僧堂中白椎相似。圭不領(lǐng)。至晚理前問。佛眼唾曰。閒言語。圭背汗淋踵。弗吐一詞而出。因嘆曰。窮諸玄辨。若一毫置于太虛。竭世樞機。似一滴投于巨壑。吾蜀周金剛不謬矣。政和間。開法天寧。浩歸湖海。馮濟川嘗以圭之玄要頌舉似妙喜。妙喜稱之。及濟川除給事。圭同日受詔。住雁山能仁。時稱佛眼門下表里二檀樹焉。真歇居江心寺。有大名聞。圭將至。恐東甌未廓所見。乃過江迎圭。大展九拜。以誘甌人。圭未視篆。有嫉者深夜縱火。能仁燬盡。圭就故址結(jié)茅。乃示眾曰。愛閒不打禾山鼓。投老來看雁宕山。杰閣岳樓渾不見。溪邊茅屋兩三間。還有共相出手者么。喝一喝。未幾能仁復(fù)成。初寺燬。隨圭之眾。多背去者。寺成復(fù)歸?;蛟?。彼彼以成敗事師。非義侶也。請勿收錄。圭曰。不然。境風所飄。力未充也。若棄之。豈慈攝之義哉。真歇移徑山。圭補江心。江心有僧。久居閒房。不預(yù)參列。值圭升座。攙眾出問曰。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圭曰。東家點燈。西家暗坐。未審意旨如何。圭曰。馬便搭鞍。驢便推磨。僧禮拜。圭曰。靈俐衲僧只消一個。圭乃曰。馬搭鞍驢推磨。靈俐衲僧只消一個。縱使東家明點燈。未必西家暗中坐。西來祖意問如何。多口阿師自招禍。其僧脫然。終其身。不露姓字。圭后住閩之乾元。有慧溫入室。圭曰。情生智隔。想變體殊。不用停囚長智。速道將來。溫有省。大笑起曰。拶出通身是口。何妨罵雨呵風。昨夜前村猛虎。咬殺南山大蟲。圭諾之。又移居鼓山。進院至三門。德升把住問曰。國師不誇石門句。請師速道。圭震聲喝之。升亦領(lǐng)旨。圭既年老。罷上堂。惟臨軒隨機。不計旦暮而已。以紹興丙寅七月晨起。沐浴升座。命聲鼓集眾。眾方集。圭顧視左右。就法座。泊然坐化。茶毗舍利無數(shù)。送者均得之。塔于鼓山。 贊曰。竹庵以魁梧奇?zhèn)ブ恕3跆耆?。即受知于宗雅。游方?fù)際遇于龍門。及行道。又逢真歇而襄之。輒與高庵正堂輩。齊名海內(nèi)。噫其所謂獅子乳得器。有以哉。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一
釋士圭,字竹庵,成都史氏子也。初依大慈宗雅出家,講授《棱嚴》,潛心義奧。后南游謁諸尊宿,始參龍門佛眼遠,以平日所得白之,遠曰:“汝解心已極,但欠著力開眼耳?!币蝗?,侍立次,問曰:“絕對待時如何?”遠曰:“如汝僧堂中白椎相似?!惫缲璐?。至晚,遠抵堂司,圭復(fù)理前問,遠曰:“閒言語。”圭于言下大悟。宣和二年,住和州天??。靖康改元,江州漕使方郎中請住廬山東林,后以兵亂避地閩中。乾元十二年,詔開山雁宕能仁,時真歇了公居江心,恐圭緣未熟,迎至方丈,大展九拜,以誘溫人,由是人皆翕然歸敬。未幾,其徒失火,寺為煨燼。圭就樹縛屋,升座示眾曰:“愛閒不打鼓山鼓,投老來看雁蕩山。杰閣危樓渾不見,溪邊茅屋兩三間。”已而聽法檀施并力營建,復(fù)成寶坊。十五年,移住龍翔。上堂:“明明無悟,有法即迷。諸人向這里立不得、住不得,若立則危,若住則瞎,直須意不停玄,句不停意,用不停機,此三者既明,一切處不須管帶,自然現(xiàn)前,不須照顧,自然明白,雖然如是,更須知有向上事?!必Q拂子曰:“久雨不晴,咄!明年丙寅七月十九日,召宗范長老付后事,”次日沐浴,聲鐘集眾,就座泊然而逝。荼毗,凡送者均得舍利,塔于鼓山。
共 1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