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拾得

相關(guān)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世稱寒山子。
太宗貞觀時人。
居天臺唐興縣寒、暗二巖幽窟,時往還國清寺。
拾得交友。
好吟詞偈、狀類瘋狂,以樺皮為冠,布襦木屐,人莫識之。
閭丘胤出守臺州,往寺求之,寒山走歸寒巖,入穴而去。
有《寒山集》。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詩僧。
姓名、籍貫、生卒年皆不詳。
早年周游四方,30歲后,長期隱居于臺州始豐縣(今浙江天臺)翠屏山。
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又名寒巖,因自號寒山子。
與臺州國清寺僧豐干、拾得相善,時有過從。
喜作詩,有1篇1句,即題于樹間石上。
據(jù)云禪僧靈祐、從諗曾見之,但無確據(jù)。
享年逾70歲,一說過百歲。
其生活時代,舊傳閭丘胤《寒山子詩集序》以為太宗貞觀間。
近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〇考定此序為偽作,并據(jù)《仙傳拾遺》等記載,推定其應(yīng)為玄宗先天至代宗大歷、德宗貞元間人。
今人王運熙、楊明撰《寒山子詩歌的創(chuàng)作年代》,據(jù)其詩中所引禪語及五言詩之粘對規(guī)則,證定為中宗后所作。
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
其詩多宣揚佛教輪回因果思想,亦雜有道教服食養(yǎng)氣煉丹之說,且常譏刺世態(tài)人情,表述其對人生哲理之思考。
亦有抒寫山林景致、隱逸情趣之作。
詩風(fēng)淺顯明白,多用俚語村言,語氣詼諧,時含機(jī)趣。
自稱曾作詩600首。
憲宗元和間,道士徐靈府(一說為僧道翹)從山林屋壁上錄其詩300余首,編為3卷。
唐末禪僧本寂曾為作注,成《對寒山詩》7卷。
二書皆不存。
宋以后傳本僅1卷,存詩300余首,版本較多,《四部叢刊》影印復(fù)宋本及有正書局影宋本較為通行。
今人有項楚、錢學(xué)烈等校注本數(shù)種。
全唐詩》存詩1卷。
另《宗鏡錄》、《五燈會元》等書中尚存逸詩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唐詩匯評
寒山,生卒年里貫均未詳。
唐詩僧,曾游歷四方,行千萬里,后居始豐縣(今浙江天臺)西之寒巖。
又稱寒山子。
與天臺國清寺詩僧拾得為友。
舊傳為貞觀時人,據(jù)近人考證,當(dāng)玄宗時人,貞元中猶在世。
其詩通俗詼諧。
宣楊佛教出世思想,諷刺世態(tài)人情,近王梵志體。
有詩三百馀首,后人輯為《寒山子詩集》一卷。
全唐詩》編詩一卷。
百度百科
寒山(生卒年不詳),字、號均不詳,長安(今陜西西安)人。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后出家,三十歲后隱居于浙東天臺山,享年一百多歲。嚴(yán)振非《寒山子身世考》中更以《北史》、《隋書》等大量史料與寒山詩相印證,指出寒山乃為隋皇室后裔楊瓚之子楊溫,因遭皇室內(nèi)的妒忌與排擠及佛教思想影響而遁入空門,隱于天臺山寒巖。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寒山子者。
世謂為貧子。
風(fēng)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
號為寒暗二巖。
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
以為定止。
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
斷巨竹為筒。
投藏于內(nèi)。
若寒山子來即負(fù)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時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罵。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撫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樺皮為冠。
曳大木屐。
或發(fā)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
初閭丘入寺訪問寒山。
沙門道翹對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巖間。
好吟詞偈言語不常。
或臧或否終不可知。
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
相聚言說不可詳悉。
寺僧見太守拜之。
驚曰。
大官何禮風(fēng)狂夫耶。
二人連臂笑傲出寺。
閭丘復(fù)往寒巖謁問。
并送衣裳藥物。
而高聲倡言曰。
賊我賊退。
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
復(fù)曰。
報汝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
乃令僧道翹尋共遺物。
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二百馀首。
今編成一集人多諷誦。
后曹山寂禪師注解。
謂之對寒山子詩。
以其本無氏族越民唯呼為寒山子。
至有庭際何所有。
白云抱幽石句。
歷然雅體。
今巖下有石亭亭而立。
號幽石焉。
神僧傳·卷第六
寒山子者。
世謂為貧子。
風(fēng)狂之士弗可恒度推之。
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
號為寒暗二巖。
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
以為定止。
時來國清寺有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
斷巨竹為筒。
投藏于內(nèi)。
若寒山子來即負(fù)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時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罵。
寺僧不耐以杖逼逐。
翻身撫掌呵呵徐退。
然其布襦零落面貌枯瘁。
以樺皮為冠。
曳大木屐。
或發(fā)辭氣宛有所歸歸于佛理。
初閭丘入寺放問寒山。
沙門道翹對曰。
此人狂病。
本居寒巖間。
好吟詞偈言語不常。
或臧或否終不可知。
與寺行者拾得以為交友。
相聚言說不可詳悉。
寺僧見太守拜之。
驚曰。
大官何禮風(fēng)狂夫耶。
二人連臂笑傲出寺。
閭丘復(fù)往寒巖謁問。
并送衣裳藥物。
而高聲倡言曰。
賊我賊退。
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
復(fù)曰。
報汝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縫泯然而合杳無蹤跡。
乃令僧道翹尋其遺物。
唯于林間綴葉書詞頌。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抄錄二百馀首。
編成一集。
人多諷誦。
至有庭際何所有白云抱幽石之句云。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風(fēng)狂之士。
隱天臺始豐縣西七十里。
號為寒暗二巖。
每于寒巖幽窟中居之。
以為定止。
時來國清寺。
拾得者。
寺僧令知食堂。
恒時收拾眾僧殘食菜滓。
斷巨竹為筒。
投藏于內(nèi)。
若寒山子來。
即負(fù)而去。
或廊下徐行。
或為叫噪凌人。
或望空曼罵。
寺僧不耐。
以杖逼逐。
翻身撫掌。
呵呵徐退。
然發(fā)辭氣。
歸于佛。
理初閭丘入寺。
訪問寒山。
沙門道翹。
驚曰。
大官何禮風(fēng)狂夫耶。
二人連臂。
笑傲出寺。
閭丘復(fù)往寒巖謁問。
并送衣裳藥物。
而高聲倡言曰。
賊我。
便身縮入巖石穴縫中。
復(fù)曰。
報汝諸人各各努力。
其石穴縫。
泯然而合。
杳無蹤跡。
乃令僧道翹。
尋其遺物。
唯于林間綴葉。
書詞頌。
并村墅人家屋壁所。
抄錄二百馀首。
今編成一集。
人多諷誦。
后曹山寂禪師注解。
謂之對寒山子詩。

作品評論

閭丘元《寒山子詩集序》
(寒山)出言成章,締實至理,凡人不測,謂風(fēng)狂子。
王舟瑤《跋寒山子詩集》
寒山子好為詩,每得一篇一句,輒題于樹間石上,有好事者隨而錄之,凡三百馀首。桐柏征君徐靈府序而集之,分為三卷,行于人間。
彥周詩話
“若有人兮坐山楹,云袞兮霞纓。秉芳兮欲寄,路漫兮難征。獨惆悵而狐疑,蹇獨立兮忠貞?!贝撕秸Z,雖使屈、宋復(fù)生,不能過也。
《四庫全書總目》
其詩有工語,有率語,有莊語,有諧語。至云“不煩鄭氏箋,豈待毛公解”,又似儒生語。大抵佛語菩薩語也。今觀所作,皆信手拈弄,全作禪門偈語,不可復(fù)以詩格繩之。而機(jī)趣橫溢,多足以資勸戒。
《東目館詩見》
寒山、拾得詩沖口而出,半是藏身,半是醒世,別為一格,無以摹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剪發(fā)齊眉,衣布袋,居天臺山國清寺。晝則春米供僧,夜則扃房吟詠,或騎虎巡廊唱道。人或借問,只對“隨時”而已,更無他語。后獨入五臺山巡禮,回天臺山示滅。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封干。天臺山國清寺僧。身長7尺余,常衣布裘,剪發(fā)齊眉。人問其佛理,僅對以“隨時”二字,別無他語。傳曾騎虎入松門,口誦《唱道歌》,眾僧見而驚畏。喜執(zhí)役舂谷,以應(yīng)齋炊。曾至五臺山巡禮。及其卒后,傳云有人于玄宗先天間見其在長安行化?!?a target='_blank'>宋高僧傳》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二七有傳?!?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近人余嘉錫《四庫提要辨證》卷二〇以為宋人所依托。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居天臺山國清寺。
身長七尺馀。
剪發(fā)齊眉。
擁布裘。
寒暑不易。
日事舂給眾。
或咨其佛法。
則以隨時二字對之。
間騎一虎往來松徑間。
夜每唱歌其院達(dá)旦。
僧俗知敬。
久之。
示滅于寺。
先天中。
京兆閭立胤。
將之官天臺。
忽患頭疾。
庸醫(yī)莫能效。
無何而封干稱自天臺來謁。
且求治其疾。
即汲水盈凈器噀之。
疾良已。
胤大喜。
因引與坐深語。
遍訪天臺人物之可見者。
曰。
使君他日。
當(dāng)無忘文殊普賢也。
胤詰其為誰。
則曰寒山拾得耳。
夫二人。
素隸國清寺。
至則但于國清求之而已。
然尤不可以貌也。
胤既視事。
因造寺如所約。
時寺僧道翹。
以知事接待。
胤先從問封干師所在處。
而虎跡滿藏后舊院。
見寒拾方共執(zhí)爨。
灶下相顧大噱。
胤亟拜之。
則咄曰。
彌陀不識。
禮我何為。
又曰。
封干饒舌封干饒舌。
遂??手竟趨出 寒山子。
始不知其何來。
貌癯瘁。
樺冠木屐。
疏布襦褲。
隱跡始豐縣之寒巖。
世因以寒山名之。
發(fā)言有理趣。
辭句俊偉。
非學(xué)者所企及。
閭丘嘗躬以湯藥衣服遺之。
而寒山遽喝巖石使裂。
入其中。
且入連咄曰。
賊賊。
又曰。
報汝諸人。
各自努力。
既入而石合無痕罅。
閭丘命道翹錄其詩。
樹葉崖石屋壁上。
凡三百馀首。
集之以傳至今云 拾得者。
拾得而名也。
昔封干師游赤城。
聞兒啼道旁。
而抱以歸。
委靈熠視養(yǎng)焉。
稍長。
職上堂中圣僧供。
顧日坐案上啖其供。
復(fù)誶罵圣僧小果。
或以告靈熠。
熠遣上供伽藍(lán)神祠。
以屈辱之。
而烏鳶啄神祠供。
拾得則杖其神曰。
汝力不能護(hù)所食。
而能護(hù)伽藍(lán)乎。
是夕神見夢于寺僧曰。
拾得打我奈何。
明日眾僧語所夢。
人人同。
莫不嘆異。
于是詣縣廷投牒言狀。
縣申州。
州符寺。
宜稱賢士。
拾得賢士。
由是聞天下。
然身未嘗去國清。
尤友善寒山子。
每齋馀滌器。
則漉蔬滓納竹筒中。
以俟寒山之至。
而負(fù)以去。
或混樵牧放曠自樂。
一日僧布薩。
忽騎牛闖門入。
首座訶之。
遂對群牛立階下。
次第以名呼寺僧之已亡者。
茍呼一名。
則一牛輒應(yīng)聲。
過立其側(cè)。
盡過其牛乃已。
眾慚懼。
后以閭丘故走避。
終不知其所在焉。
宋高僧傳·卷第十九 感通篇第六之二
釋封干師者。
本居天臺山國清寺也。
剪發(fā)齊眉布裘擁質(zhì)。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問。
止對曰隨時二字而已更無他語。
樂獨舂谷。
役同城旦。
應(yīng)副齋炊。
嘗乘虎直入松門。
眾僧驚懼。
口唱唱道歌。
時眾方皆崇重。
及終后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
非恒人之常調(diào)。
士庶見之無不傾禮。
以其躡萬回師之后。
微亦相類。
風(fēng)狂之相過之。
言則多中。
先是國清寺僧廚中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廚執(zhí)爨。
爨訖二人晤語。
潛聽者多不體解。
亦甚顛狂糺合相親。
蓋同類相求耳。
時閭丘胤出牧丹丘。
將議巾車。
苦頭疼羌甚。
醫(yī)工寡效。
邂逅干造云。
某自天臺來謁使君。
且告之患。
干曰。
君何慮乎。
便索凈器吮水噴之。
斯須覺體中頗佳。
閭丘異之。
乃請干一言定此行之吉兇。
曰到任記謁文殊。
閭丘曰。
此菩薩何在。
曰國清寺廚執(zhí)爨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問曰。
此寺曾有封干禪師。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復(fù)是何人。
時僧道翹對曰。
封干舊院即經(jīng)藏后。
今闃無人。
止有虎豹。
時來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見在僧廚執(zhí)役。
閭丘入干房。
唯見虎跡縱橫。
又問干在此有何行業(yè)。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則唱歌諷誦不輟。
如是再三嘆嗟。
乃入廚見二人燒柴木有圍爐之狀。
閭丘拜之。
二人連聲咄吒。
后執(zhí)閭丘手褻之若嬰孺呵呵不已。
行曰封干饒舌。
自此二人相攜手出松門。
更不復(fù)入寺焉。
干又嘗入五臺巡禮。
逢一老翁。
問曰。
莫是文殊否。
翁曰。
豈可有二文殊。
干禮之未起。
恍然失之。
次有木??師者。
多游京邑市廛間。
亦類封干。
人莫輕測。
封豐二字出沒不同。
韋述吏官作封疆之封。
閭丘序三賢作豐稔之豐。
未知孰是。
系曰。
按封干先天中游遨京室。
知閭丘寒山拾得俱睿宗朝人也。
奈何宣師高僧傳中閭丘武臣也。
是唐初人。
閭丘序記三人不言年代使人悶焉。
復(fù)賜緋乃文資也。
夫如是乃有二同姓名閭丘也。
又大溈祐公于憲宗朝遇寒山子指其泐潭。
仍逢拾得于國清。
知三人是唐季葉時猶存。
夫封干也天臺沒而京兆出。
寒拾也先天在而元和逢。
為年壽彌長耶。
為隱顯不恒耶。
易象有之。
小狐汔濟(jì)。
其此之謂乎。
神僧傳·卷第六
釋豐干師者。
本居天臺國清寺。
剪發(fā)齊眉布裘擁質(zhì)。
身量可七尺馀。
人或借問。
止對曰。
隨時二字而已。
更無他語。
樂獨舂谷。
役同城旦。
應(yīng)副齋炊。
嘗乘虎直入松門。
眾僧驚懼口唱唱道歌。
拾得寒山子二人相得歡甚。
豐干出云游。
適閭丘胤出守臺州欲之官。
俄病頭風(fēng)召名醫(yī)莫差。
豐干偶至其家。
自謂善療此疾。
閭丘聞而見之。
師持凈水噀之須臾祛殄。
因是大加敬焉。
問所從來。
曰天臺國清。
曰彼有賢達(dá)否。
曰寒山文殊拾得普賢。
當(dāng)就見之。
閭丘至任。
三日后即到寺。
問曰。
此寺曾有豐干禪師否。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復(fù)是何人。
時僧道翹對曰。
豐干舊院即經(jīng)藏后。
今闃無人止有虎豹。
時來此哮吼耳。
寒山拾得二人見在僧廚執(zhí)役。
閭丘入干房唯見虎跡縱橫。
又問干在此有何行業(yè)。
曰唯事舂谷供僧粥食。
夜則唱歌諷誦不輟。
如是再三嗟嘆。
乃入廚見二人拜之。
二人起走曰。
豐干饒舌彌陀不識。
禮我何為。
遂攜手出松門。
更不復(fù)入寺焉。
豐干后不知所終。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剪發(fā)齊眉。
布裘擁質(zhì)。
人或問止。
對曰。
隨時二字而已。
更無他語。
嘗乘虎直入松門。
眾僧驚懼。
口唱道歌。
眾皆宗重。
后于先天年中。
在京兆行化。
相類風(fēng)狂。
言則多中。
先是國清寺僧廚中。
有二苦行。
曰寒山子。
拾得。
多于僧廚執(zhí)爨。
爨訖。
二人晤語。
潛聽者多不體解。
時閭丘胤。
出牧丹丘。
將議巾車。
苦頭疼。
醫(yī)工寡效。
干造云。
某自天臺來。
謁使君。
丘告之患。
干曰。
君何慮乎。
便索凈器。
咒水噴之。
斯須覺體中頗佳。
閭丘異之。
乃請干一言。
定此行吉兇干曰。
到任記謁文殊。
閭丘曰。
此菩薩何在。
曰國清寺廚。
執(zhí)?洗器者是。
及入山寺。
問曰。
此寺曾有豐干禪師。
曰有。
院在何所。
寒山拾得復(fù)是何人。
時僧道翹對曰。
豐干舊院。
即經(jīng)藏后。
今闃無人。
止有虎豹時來此哮吼耳。
寒拾二人。
見在僧廚執(zhí)役。
閭丘入干房。
唯見虎跡縱橫。
又問。
干在此有何行業(yè)。
曰唯事舂谷。
供僧粥食。
夜則唱歌諷誦不輟。
如是再三嘆嗟。
乃入廚。
見二人燒柴木。
有圍爐之狀。
閭丘拜之。
二人連聲咄吒。
后執(zhí)閭丘手褻之。
若嚶孺呵呵不已。
行曰。
豐干饒舌。
自此二人相攜手出松門。
更不復(fù)入寺焉。

人物簡介

僧寶正續(xù)傳·卷第三
禪師名惠方。
道號超宗。
臨江龔氏子。
出家禪居寺。
年十九試經(jīng)得度。
具戒。
遍參知識。
晚入黃龍。
見死心禪師。
機(jī)緣有契。
遂留執(zhí)待。
閱十有四年。
于時死心高視諸方。
以壁立險絕為方便。
學(xué)者莫可近傍。
鮮有投其機(jī)者。
獨于廣眾中。
稱師堪任正續(xù)。
以最后大事??托之。
師膺記莂。
隱跡叢林。
而聲價益高。
宣和中。
出世螺川之隆慶。
遷禾山。
宗風(fēng)大震。
僧問。
如何是一印印空。
答曰。
想你摸索不著。
問。
如何是一印印水。
師曰。
湛湛地。
問。
如何是一印印泥。
師云。
前后相應(yīng)。
問。
如何是死中活。
答曰。
照中有用。
問。
如何是活中死。
答曰。
用中有照。
問。
如何是死中恒死。
答曰。
照用臨時。
問如何是活中恒活。
師曰。
平出。
死心和尚忌日。
僧問。
死心每舉只履西歸意旨如何。
師云。
還見么。
進(jìn)曰。
即此見聞非見聞。
未審作么生見。
師曰。
若非見聞。
猶滯跡在。
問。
報德慇勤。
未審死心還赴也無。
師云。
言中有響。
僧云。
若然者。
頂門拶出金剛眼。
照破凌霄千萬峰。
師云。
你且道只履西歸作么生。
進(jìn)云。
葉落歸根。
來時無口。
師云。
只得一橛。
乃曰。
死心先師。
每好舉只履西歸話。
問衲子。
且巴陵和尚。
得法師忌日。
以三轉(zhuǎn)語為報。
禾山今日因行不妨掉臂。
只以明只履西歸話。
用報先師之德。
況此話古今難明。
諸方或謂之隱顯。
或謂不可兩個。
或謂唯此一事實。
若也如是。
殊未識祖師意旨。
諸人要見么。
濁中清清中濁。
勿謂麒麟生只角。
西行東。
向路不差。
大用頭頭如啐啄。
莫莫玄要。
靈機(jī)休卜度。
樞密徐公師川嘗致三問。
師各以偈答之。
問曰。
洞山云。
擬將心意學(xué)玄宗。
大似西行卻向東。
十二時中動轉(zhuǎn)施為。
莫非是擬底心。
到此作么生別辨。
答曰。
擬將心意學(xué)玄宗。
妙用縱橫觸處涌。
捩轉(zhuǎn)個中關(guān)棙子。
休論南北與西東。
問。
維摩經(jīng)云。
佛以一音演說法。
或有怖畏。
或斷疑者。
答曰。
或有怖畏或斷疑。
雙明一句絕針錐。
于斯切莫生忻厭。
覿面還須眼似眉間。
維摩經(jīng)云。
眾生病故我病。
即今他人病時。
為什么自己卻不病。
答曰。
眾生病故維摩病。
妙見全提越我人。
既了病源無個事。
何如出現(xiàn)宰官身。
龍圖蔣公宣卿。
亦從之問道。
師居禾山十年。
遷豫章云巖。
建炎三年三月己酉示寂。
壽五十有七。
臈三十八。
火馀齒舌不燼。
舍利五色。
塔于寺之南天臺。
師皃清悴。
而悟門超徹。
踐履高妙。
圜悟禪師稱其縱談。
雷震波駭。
辨才出沒。
電閃星飛。
而性理淵源。
極為奧妙。
真全才也。
世以為礭論云。

人物簡介

補(bǔ)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
南石文琇禪師。
儒釋兼修。
宗說俱妙。
負(fù)超卓之才。
懷奇?zhèn)ブ畾狻?div id="hn6okmf" class='inline' id='people_102646_0_4_comment'>
行中仁公。
住靈巖。
得和尚。
猶慈明之黃龍也。
后和尚出世。
瓣香嗣公。
不忘所自。
初住蘇之普門。
次靈巖。
三遷主萬壽。
未幾。
退隱吳淞之上日。
與山翁野老。
說無義語為樂。
而大忘人世也。
逮我明圣天子即位。
詔天下儒釋道流深通文義者。
纂脩大典。
和尚應(yīng)詔而起。
留京三年。
書完。
值國家建報恩大齋會。
和尚預(yù)焉。
居無何。
杭之住持缺席。
僧錄日公。
舉非南石和尚不可。
于是。
欣然遂行。
南州溥洽贈以詩云。
緇袍如水赴瑤京。
愛子相過雙眼明。
豈有文章追李杜。
敢言傳習(xí)到臺衡。
青燈夜雨寒窗約。
黃葉秋風(fēng)故國情。
見說生公還聚石。
扁舟早系闔閭城。
洪武十一年。
皇上以萬機(jī)之暇。
憫念吾徒為佛弟子者。
鮮能精通教典。
深究禪學(xué)。
頒睿旨。
俾習(xí)般若心經(jīng)。
金剛楞伽。
晝則講演。
夜則坐禪。
務(wù)期曉達(dá)。
師因說七偈以贊。
初首云。
圣皇親受靈山記。
手執(zhí)金輪御萬方。
詔諭僧徒令講習(xí)。
叢林頓覺有輝光。
末首云。
窮通教典與參禪。
是大因緣非小緣。
幸遇圣君能注意。
吾徒何事不加鞭。
有普門靈巖徑山語錄。
及佛祖贊一卷。
行世。
后未考所終。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八
釋文琇,字南石,姓李氏,昆山人。出家邑之紹隆庵,參法要于行中仁,居虎邱,得言外旨。有《續(xù)傳燈錄》、《四會語》行世。慧無盡者,不知何許人。洪武間為虎邱藏主,文琇稱其戒簡冰清,禪誦勤勇,刺血書大乘經(jīng),攻苦行澹,備行三寶中事,孜孜弗懈。學(xué)教觀于古庭,聽《楞嚴(yán)》于融室。又從行中究別傳之旨,及示身火聚,灰燼出舍利如粟。其行德之顯驗如此。又僧起,字滅宗,初住天臺華頂山,來主虎邱,專力宗門,不省俗事,臨終盡出平生文字火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