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行思

相關(guān)人物:共 13 位。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六 護(hù)教科(二)
姓姚氏。
本居吳興。
其先有官歙者。
因家焉。
幼不群。
隋季喪亂。
遂失怙恃。
出家。
專務(wù)戒檢。
貞觀初。
詔僧能以善化民者。
長吏簡拔以聞。
時導(dǎo)方隸業(yè)陳州。
有司遽以應(yīng)詔。
而意殊不樂也。
乃嘆曰。
區(qū)區(qū)以名貫拘滯一方。
是豈弘濟(jì)之道哉。
俄訪爍礪二師。
餐稟玄奧。
覆述縱達(dá)。
義侶莫不推挹焉。
善斷決。
諸寺有憾結(jié)。
輒詣導(dǎo)求直。
導(dǎo)則一言判釋之。
使皆愜伏去。
龍朔二年。
詔住東都天宮寺。
麟德元年。
詔有司備儀仗。
奉迎洛州所鑄老子像。
安置邙山宮。
于是長吏韓孝威。
欲因此以役僧尼。
盡勒部屬。
二十二縣庵寺。
聽期會。
導(dǎo)出眾。
謂孝威曰。
佛道二門。
由來天絕。
今見使令。
義同困辱。
既無別敕。
不敢奉命。
孝威怒曰。
道人拒國命耶。
遽斥皂隸。
褫導(dǎo)袈裟。
導(dǎo)曰。
袈裟敕度服。
非敕不敢妄自脫去。
是猶非敕不敢送道像也。
無敕而使送道像。
又妄脫袈裟。
則拒國命者。
其誰歟。
孝威怒揮導(dǎo)令出。
導(dǎo)獨(dú)挺身立。
僧尼群往從之。
聚擁庭下不散。
孝威曰。
道人反耶。
時六曹皆在。
導(dǎo)即呼以語之曰。
長吏召集僧尼唱反。
此則長吏反爾。
僧尼未嘗反。
誣枉如此。
要當(dāng)訴之御史。
乃一時崩奔以出。
孝威大懼。
降階折節(jié)謝罪乃止。
時朝廷將簡試度僧。
大集諸德議。
詔太官賜齋食進(jìn)。
日過中矣。
眾競?cè)∫脏ⅰ?div id="8tdfait"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771_0_78_comment'>
導(dǎo)曰。
諸大德并佛法遺寄。
天下楷模。
非時之食。
對俗而啖。
公違律制。
現(xiàn)法滅緣。
可憐哉。
眾咸慚愧。
導(dǎo)因索水清漱悲慨。
欲遂取滅。
道俗苦勸。
而后旋以餅餌饋之。
其不食已一月。
今年六十馀。
尚無恙。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明律下之馀
釋明導(dǎo)。
姓姚氏。
本吳興人。
因官歙州遂家于彼。
幼葉雅調(diào)與眾不群。
隋末喪亂二親崩歿。
發(fā)心出家意存護(hù)法。
所在尋逐彌勒戒檢。
以貞觀初行達(dá)陳州。
逢敕簡僧唯留世。
導(dǎo)以德聲久被。
遂應(yīng)斯舉。
雖蒙榮聞意所遺之。
乃嘆曰。
出家弘濟(jì)務(wù)存許道。
豈以名貫拘滯一方。
乃翻然遠(yuǎn)征棄擲寺宇。
至爍礪二師座下。
餐稟幽奧。
未盈涼暑聲聞超挺。
因令覆述縱達(dá)無遺學(xué)門義侶莫不推挹。
自諸寺結(jié)憾訟及道俗牽連不決。
皆請通之。
及導(dǎo)面往吐言愜伏。
皆嘆其善達(dá)無諍權(quán)。
導(dǎo)不思之力也。
龍朔二年。
道行夙彰。
奉敕別住東都天宮寺。
麟德元年。
今上造老子像敕送芒山。
仍令洛下文物備列。
時長史韓孝威。
妄托天威。
黃巾扇惑私囑僧尼。
普令同送。
威遂勒州部二十二縣。
五眾通集洛州。
各事幢幡剋日齊舉。
導(dǎo)出眾對曰。
佛道二門由來天絕。
邪正位殊本自碩異。
如何合雜雷同將引。
既無別敕不敢聞命。
威大怒曰。
是何道人輒拒國命。
乃使人脫導(dǎo)袈裟。
將行禁劾。
導(dǎo)曰。
袈裟敕度所著。
非敕不可妄除。
無敕令僧送道。
所以不違國命。
威怒曰。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導(dǎo)即挺身獨(dú)立。
預(yù)是僧尼同時總往導(dǎo)所。
威怒曰。
道人欲反。
導(dǎo)應(yīng)聲語六曹官人曰。
長吏總召僧尼唱反。
此則長吏自反。
眾僧不反。
須告御史導(dǎo)等一時崩出。
威大忙懼降階屈節(jié)。
慚謝而止。
以斯抗禦季代少之。
因僧大集簡試度人。
天宮餉食過中乃至。
僧有不量時景者。
取而進(jìn)啖。
導(dǎo)曰。
諸大德并佛法遺寄。
天下楷模。
非時之食對俗而啖。
公違法律現(xiàn)法滅緣。
冒罔圣凡一至于此。
眾并愧之。
因索水清漱月馀不食。
悲慨正法凋淪相及。
道俗苦勸方乃進(jìn)餅。
以斯量之。
故以護(hù)法之士不顧形有者。
代有人焉。
今年六十馀。
東夏英髦一期咸集導(dǎo)于清眾有高稱焉。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姚。
吳興人。
幼葉雅調(diào)。
與眾不群。
隋末喪亂。
二親崩歿。
發(fā)心出家。
意存護(hù)法。
所在尋逐。
彌勒戒檢。
以貞觀初。
行達(dá)陳州。
逢敕簡僧。
唯留一導(dǎo)。
以德聲久被。
遂應(yīng)斯舉。
雖蒙榮聞。
意所遺之。
乃嘆曰。
出家弘濟(jì)。
豈滯一方。
乃翻然遠(yuǎn)征。
棄擲寺宇。
至爍礪二師座下。
餐稟幽奧。
未盈涼暑。
聲聞超挺。
因令覆述。
縱達(dá)無遺。
學(xué)門義侶。
莫不推挹。
龍朔二年。
道行夙彰。
奉敕別住東都天宮寺。
麟德元年。
上造老子像。
敕送芒山。
仍令洛下文物備列。
時長吏韓孝威。
妄托天威。
黃巾扇惑。
私囑僧尼。
普令同送。
威遂勒州部二十二縣五眾通集洛州。
各事幢幡。
尅日齊舉。
導(dǎo)出眾對曰。
佛道二門。
由來天絕。
邪正位殊。
本自碩異。
如何合雜雷同。
將引既無別敕。
不敢聞命。
威大怒曰。
是何道人。
輒拒國命。
乃使人脫導(dǎo)袈裟。
將行禁劾。
導(dǎo)曰。
袈裟敕度所著。
非敕不可妄除。
無敕令僧送道。
所以不違國命。
威怒曰。
道人有不送天尊者出。
導(dǎo)即挺身獨(dú)立。
預(yù)是僧尼同時總往導(dǎo)所。
威怒曰。
道人欲反。
導(dǎo)應(yīng)聲語六曹官人曰。
長吏總召僧尼。
唱反此則。
長吏自反。
眾僧不反。
須告御史。
導(dǎo)等一時崩出。
威大忙懼。
降階屈節(jié)。
慚謝而止。
因僧大集。
檢試度人。
天宮餉食。
過中乃至。
僧有不量時景者。
取而進(jìn)啖。
導(dǎo)曰。
諸大德并佛法遺寄。
天下楷模。
非時之食。
對俗而啖。
公違法律。
現(xiàn)法滅緣。
冒妄圣凡。
一至于此。
眾并愧之。
因索水清漱。
月馀不食。
悲慨正法凋淪相及。
道俗苦勸。
方乃進(jìn)餅。
年六十馀。
東夏英髦。
一期咸集。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二十五 感通科
生河?xùn)|萬泉靳氏。夙厭俗塵。既丁二。親之喪即出家。行蘭若法。邑有介村。蓋子推之舊地也。其陽介山。巖磴險絕。徹遂依之。以崇道焉。久而人共營構(gòu)。稍足庇蔭。然猶苦于無水。一日微覺隒砌濕潤。隨掘之清泉涌沸。汲之未嘗竭。泰州刺史房仁裕。表請建伽藍(lán)。以旌其德。蓋今之檻泉寺是也。徐邸之親王出鎮(zhèn)降。復(fù)迎居郡剎以便禮敬。俄還山。治靜業(yè)。不替性慈弘每群鳥。取食掌上。野獸宿廡下。年七十七。謂其徒曰。吾去矣。盡屏馀屬。獨(dú)留一人侍。且戒。其母觸撓以候。氣絕久之。若入定。撼之則已逝矣。山樹變白三日。及遷尸。而天氣清朗。白華六出。飄舞空際。狀如冰雪。明潔可愛。士女競以衣裾承攬。旋消釋。無所得度支尚書唐臨為勒碑銘。垂之不朽。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 習(xí)禪五
釋僧徹。
姓靳。
河?xùn)|萬泉人。
性戒肅成專思出俗。
慈親鞠養(yǎng)未始遂之。
既丁荼蓼乃遵前志。
樂行蘭若索居蒲坂。
習(xí)平等觀行實言法。
四俗歸向承化連邑。
有孤山者。
一曰介山。
即介子推之故地也。
其山陽介村是也。
遂依而結(jié)業(yè)。
蔭以石巖汲以下隰。
積歲崇道物莫不高之。
各舍財力共營圖搆。
地本高險古絕源泉。
念矜勞倦中宵軫結(jié)。
晨行巖險見如潤濕。
以刃導(dǎo)之應(yīng)手泉涌。
道俗聞此驚嘆歸依。
更廣其居重增檐宇。
秦州刺史房仁裕。
表陳其事請立伽藍(lán)。
下敕許之。
今之陷泉寺是也。
公私榮慶請徹以為寺主。
俯從物議遂乃從之。
四方慕義相顧依投門庭充??。
及徐王部絳。
寺又屬焉。
軒蓋來尋請居州邑。
傾心盡禮厚供彌隆。
俄復(fù)還山卻崇前業(yè)。
性在慈仁弘濟(jì)成務(wù)。
所以群鳥食于掌上。
宿雁翔于廡下。
年踰杖國未嘗痾瘵。
忽告眾曰。
吾將去矣。
食畢收衣結(jié)加趺坐。
顧命徒屬誡以清言。
并令出戶惟留一侍。
告曰。
夫識神托形寄之煖氣。
命盡身冷方可觸吾。
告已冥目若禪。
久而尋視方知已絕。
春秋七十有七。
初未終之前。
三朝山樹通變白色。
橫云如帶絕望東西道俗奔赴制以心喪禮也。
遷靈山窟還依坐之。
府縣官庶子來咸會。
是日風(fēng)清景亮降以白花。
六出凈榮如雪如冰。
衣以承之不久便散。
三載之后猶存初坐。
門人為之易簣。
而衣服一無沾污。
乃就加漆布。
弟子等懷雙林右脅之教。
抱兩楹負(fù)手之歌。
以為相好像設(shè)。
開含識之尊嚴(yán)。
法慧聲光寔超生之津濟(jì)。
遂就京邑奉建高碑。
高一丈五尺。
刻像書經(jīng)兼敘言行。
引還本寺聚眾立之。
度支尚書唐臨。
昔住萬泉贊承俗務(wù)。
性行專信素奉歸依。
后仕華省常修供養(yǎng)。
顧惟德本便勒銘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04 【介紹】: 唐僧。潞州銅鞮人。俗姓姜。師事神秀。住藍(lán)田化感寺二十余年,未嘗出字外。后隸京城慈恩寺。玄宗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途經(jīng)蒲、虢二州,刺史及官吏士女,皆賚幡花迎之,所在途路充塞。卒謚號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俗姓姜。潞州銅鞮人。出家從神秀禪師。得心法。始居藍(lán)田之廣化寺。凡二十年。徒京師慈恩寺。道望日以隆重。開元十一年。駕幸東都。詔扈從。所過官吏士女。具華幡迎導(dǎo)。充塞道路。蒲虢二州尤甚。蓋秀公出自黃梅。而化行關(guān)洛。雖為帝后王公所敬。禮然其所在。殊未嘗提唱宗旨。以開發(fā)徒眾。故福亦如之。一日升堂演說。若太尉房琯兵部侍郎張均禮部侍郎韋陟。群公咸在。因曰。日吳吾與汝輩訣別矣。既退而張竊語房。某以早歲餌金丹。深忌臨喪。今大師如此。某不敢留。遂去。人莫知者。福徐與房曰。吾與張游有年矣。而宿業(yè)之來。其不可免如此。茍能小忍。以終吾會。則猶庶幾。且就執(zhí)房手曰勉之。必為中興名臣。后張果陷賊。而房有翼戴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義福。
姓姜氏。
潞州銅鞮人也。
幼慕空門黍累世務(wù)。
初止藍(lán)田化感寺處方丈之室。
凡二十馀年未嘗出房宇之外。
后隸京師慈恩寺。
道望高峙傾動物心。
開元十一年從駕往東都經(jīng)蒲虢二州。
刺史及官吏士女。
皆赍幡花迎之所在。
途路充塞。
拜禮紛紛瞻望無厭。
以二十年卒。
有制謚號曰大智禪師葬于伊闕之北。
送葬者數(shù)萬人。
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躬行喪服。
若弟子焉。
又撰碑文。
神秀禪門之杰。
雖有禪行得帝王重之無以加者。
而未嘗聚徒開法也。
洎乎普寂始于都城。
傳教二十馀載。
人皆仰之。
初福往東洛。
召其徒戒其終期。
兵部侍。
郎張均太尉房琯禮部侍郎韋陟常所信重。
是日皆預(yù)造焉。
福乃升堂為門人演說。
且曰。
吾沒日昃當(dāng)為此決別耳。
久之張謂房曰。
某夙歲餌金丹未嘗臨喪。
言訖張遂潛去。
福忽謂房曰。
與張公游有年矣。
張公將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
向來若終此法會足以免禍。
惜哉。
乃提房手曰。
必為中興名臣。
其勉之。
言訖而終。
后張均陷賊庭也受其偽官。
而房翼戴兩朝畢立大節(jié)。
皆終福之言矣。
釋行思
姓劉氏。
廬陵人也。
濡潤厥躬貞諒其性。
出塵之后納戒已還。
破觚求圓斲雕為樸。
厥志天然也。
往韶陽見大鑒禪師。
一言蔽斷猶擊蒙焉。
既了本心。
地祇迭告還復(fù)吉州闡化。
四方禪客繁擁其堂。
開元二十八年十二月十三日入滅于本生地。
敕。
謚大師號。
洪濟(jì)。
塔曰歸真。
其塔會昌中例從堙毀后法嗣者重崇樹之。
神僧傳·卷第七
僧義福者。上黨人也。梵行精修相好端潔。搢紳士庶翕然歸依。嘗從駕往東都。所歷郡縣人皆傾向。檀施巨萬皆委之而去。忽一旦召其學(xué)徒。告以將終。兵部侍郎張均。中書侍郎嚴(yán)挺之。刑部侍郎房琯。禮部侍郎韋涉。常所禮謁。是日亦同相造焉。義福乃升座為門徒演法。乃曰。吾歿于是日當(dāng)以決別耳。久之張謂房曰。某宿歲餌金丹。爾來未嘗臨喪。言訖張遂潛去。義福謂房曰。某與張公游有年數(shù)矣張有非常之咎。名節(jié)皆虧。向來若終法會足以免難惜哉。乃攜房之手曰。必為中興名臣。公其勉之。言訖而終。及祿山之亂。張均陷賊庭授偽署。房琯翊贊兩朝竟立大節(jié)真表。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52—約696 【介紹】: 唐僧。鄭州滎澤人,俗姓孟,梵名娑羅笈多。年十四,于泛水等慈寺出家。后往相州林慮諸寺,尋師訪道。曾至安州,從大猷習(xí)大乘諸經(jīng);至襄州,從善導(dǎo)修凈土業(yè);至安州,從秀公習(xí)律。武則天垂拱間,南下廣州,授徒講律。永昌元年,與義凈等附舶渡海,至室利佛逝國,譯經(jīng)數(shù)載。長壽三年歸廣州,未歷三載即病卒。
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卷下
苾芻貞固律師者。
梵名娑羅笈多(譯為貞固)即鄭地滎川人也。
俗姓孟。
粵以驅(qū)烏之歲。
早蘊(yùn)慈門。
總角之秋。
棲心慧苑。
年甫十四遂丁荼蓼。
眷流俗之難保。
知法門之可尚。
爰興正念企步勝場。
遂于泛水等慈寺遠(yuǎn)法師處。
申侍席之業(yè)。
意存教網(wǎng)便誦大經(jīng)。
經(jīng)三兩歲師遂淪化。
后往相州林慮諸寺尋師訪道。
欲致想禪扃。
自念教檢未窺難辯真?zhèn)巍?div id="vmfbzgd" class='inline' id='people_20064_1_17_comment'>
即往東魏聽覽唯識。
復(fù)往安州大猷禪師處習(xí)學(xué)方等。
數(shù)旬未隔即妙相現(xiàn)前。
復(fù)往荊州歷諸山寺。
求善知識希覓未聞。
復(fù)往襄州遇善導(dǎo)禪師受彌陀勝行。
當(dāng)爾之時。
交望棄索訶之穢土。
即欲趣安養(yǎng)之芳林。
覆思獨(dú)善傷大士行。
唯識所變何非凈方。
遂往峴山恢覺寺澄禪師處。
創(chuàng)蒙半字之訓(xùn)漸通完器之言。
禪師則沈研律典。
荷世尊五德之重寄。
??轢經(jīng)論。
當(dāng)末代四依之住持。
定瀲波深。
濯八解而流派。
慧峰岳峻。
聳六度而疏巖。
五塵無雜。
九惱非驚。
外跨四流內(nèi)澄三定。
法俗欽望推為導(dǎo)首。
特蒙綸旨召入神都。
在魏國東寺。
居多聞之?dāng)?shù)。
固師年馀二十。
即于禪師足下而進(jìn)圓具。
才經(jīng)一載總涉律綱。
覆向安州秀律師處三載。
端心讀宣律師文抄。
可謂問絕鄔波離。
貫五篇之表里。
受諧毗舍女。
洞七聚之幽關(guān)。
律云。
五歲得游方。
未至歲而早契。
十年離依止。
不屆年而預(yù)合。
其秀律師即蜀郡興律師之上足。
既進(jìn)圓具仍居蜀川。
于和尚處學(xué)律四載。
后往長安宣律師處。
為依止之客。
投心乳器。
若飲鵝之善識精粗。
竭智水瓶。
等歡喜之妙持先后經(jīng)十六年不離函丈。
研窮諸部淘鍊數(shù)家。
將首律師疏以為宗本。
然后去三陽之八水。
復(fù)向黃州報所生地。
次往安州大興律教。
諸王刺史咸共遵承。
故律云若有律師處與我身不殊。
居十力寺。
年七十馀。
方始寂化。
戒行清素耳目詳知。
嗟乎代有其人棟梁佛日。
蟬聯(lián)靡絕繼踵相承。
實謂漢珠荊玉。
雖別川而俱媚。
桂枝蘭葉。
縱異節(jié)而同芳。
固師既得律典斯通。
更披經(jīng)論。
又復(fù)誦法華維摩向一千遍。
心心常續(xù)念念恒持。
三業(yè)相驅(qū)四儀無廢。
覆往襄州在和上處。
重聽蘇呾羅披尋對法藏。
頗通蘊(yùn)處薄撿衣珠。
化城是息終期寶渚。
遂乃濯足襄水顧步廬山。
仰上德之清塵。
住東林而散志。
有意欲向師子洲頂禮佛牙觀諸圣跡。
以垂拱之歲移錫桂林適化游方。
漸之清遠(yuǎn)峽谷。
同緣赴感。
后屆番禺廣府。
法徒請開律典。
時屬大唐圣主天下普置三師。
欲令佛日再明法舟長汎。
既而威儀者律也。
固亦眾所欽情。
三藏道場講毗柰耶教。
經(jīng)乎九夏。
爰竟七篇。
善教法徒汎誘時俗。
于時制旨寺恭阇梨。
每于講席親自提獎。
可謂恂恂善誘弘濟(jì)忘倦。
阇梨則童真出家高行貞節(jié)。
年馀七十。
而恒敬五篇。
有福之人可逢上智。
實乃禪池淼漫引法海而通波。
思嶺崔嵬聳慧岳而騰峭。
深明幻本巧悟心源。
雖閑諸法體空。
而利物之用盛集構(gòu)有為之福業(yè)。
作無上之津梁。
而屢寫藏經(jīng)常營眾食。
實亦眾所知識應(yīng)物感生。
勸悟諸人共敦律教。
固師既法侶言散還向峽山。
冀托松林之下。
用畢幽棲之志。
蒙謙寺主等特見賓迎寺主。
乃道冠生知體含仁恕。
供承四海靡倦三朝。
屈己申他卑辭是務(wù)。
固師意欲息想山門。
有懷營構(gòu)傾廊通直道脫階正邪基。
曲制山池。
希流八解之清潤。
傍開壇界。
冀闡七聚之芳規(guī)。
復(fù)欲于戒壇后面造一禪龕立方等道場修法華三昧。
功雖未就而情已決然。
布薩軌儀已紹綱目。
又每嘆曰。
前不遭釋父。
后未遇慈尊。
末代時中如何起行。
既沈吟于空有之際。
復(fù)躑躅于多師之門矣。
凈于佛逝江口升舶附書憑信廣州。
見求墨紙抄寫梵經(jīng)。
并雇手直。
于時商人風(fēng)便舉帆高張。
遂被載來求住無路。
是知業(yè)能裝飾非人所圖。
遂以永昌元年七月二十日達(dá)于廣府。
與諸法俗重得相見。
于時在制旨寺處眾嗟曰。
本行西國有望流通。
回住海南經(jīng)本尚闕。
所將三藏五十馀萬頌。
并在佛逝終須覆往。
既而年馀五十。
重越滄波。
隙駟不留身城難保。
朝露溘至何所囑焉。
經(jīng)典既是要門。
誰能共往收取。
隨譯隨受須得其人。
眾僉告曰。
去斯不遠(yuǎn)有僧貞固。
久探律教早蘊(yùn)精誠。
儻得其人斯為善伴。
亦既才聞此告髣髴雅合求心。
于是裁封山扃薄陳行李。
固乃啟封暫觀。
即有同行之念。
譬乎聊城一發(fā)下三將之雄心。
雪山小偈牽大隱之深志。
遂乃喜辭幽澗歡去松林。
攘臂石門之前。
褰衣制旨之內(nèi)。
始傾一蓋合襟情于撫塵。
既投五體。
契虛懷于曩日。
雖則平生未面而實冥符宿心。
共在良宵頗論行事。
固乃答曰。
道欲合不介而自親。
時將至求抑而不可。
謹(jǐn)即共弘三藏助燭千燈者歟。
于是重往峽山。
與謙寺主等言別。
寺主乃照機(jī)而作。
曾不留連。
見述所懷咸助隨喜。
己闕無念他濟(jì)是心。
并為資裝令無少乏。
及廣府法俗悉贈資糧。
即以其年十一月一日附商舶去番禺。
望占波而陵帆。
指佛逝以長驅(qū)。
作含生之梯橙。
為欲海之舟艫。
慶有懷于從志。
庶無廢于長途。
固師年四十矣。
贊曰。
智者植業(yè)。
稟自先因。
童年潔想。
唯福是親。
情求勝己。
意仗明仁。
非馨香于事利。
固寶愛于賢珍(其一)受持妙典。
貞明固意。
大善敦心。
小瑕興畏。
有懷脫屣。
無望榮貴。
若住??之毛尾弗虧。
等游蜂之色香靡費(fèi)(其二)孤辭滎澤。
只步漢陰哲人務(wù)本。
律教是尋。
既知網(wǎng)領(lǐng)。
更進(jìn)幽深。
致遠(yuǎn)懷于覺樹。
遂仗藜于桂林(其三)怡神峽谷。
匠物廣川。
既而追舊聞于東夏。
復(fù)欲請新教以南遄。
希揚(yáng)布于未布。
冀流傳于未傳。
慶斯人之壯志。
能為物而身捐(其四)為我良伴。
其屆金洲。
能堅梵行。
善友之由。
船車遞濟(jì)。
手足相求。
儻得契傳燈之一望。
亦是不慚生于百秋(其五)既至佛逝宿心是契。
得聽未聞之法。
還觀不睹之例。
隨譯隨受。
詳檢通滯。
新見新知。
巧明開制。
博識多智。
每勵朝聞之心。
恭儉勤懷。
無憂夕死之計。
恐眾多而事?lián)稀?div id="oib0dje" class='inline' id='people_20064_1_254_comment'>
且逐靜而兼濟(jì)。
縱一焰之隨風(fēng)。
庶十登而罔翳(其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88—763 【介紹】: 唐僧。揚(yáng)州江陽人,俗姓淳于。器度宏博。武則天時就智滿禪師,循其獎訓(xùn)。二十二歲受具足戒。尋游二京,遍研三藏。后住揚(yáng)州大云寺,專宏戒律。玄宗開元中,日本國遣使延之,遂東渡,前五次均未成功,天寶十二載,第六次航行始達(dá)日本國,時鑒真已失明。日本天皇授“傳燈大法師”,后又造唐招提寺使居之,教法大行,號“過海大師”、“唐大和尚”,為日本國傳戒律之始祖。卒于日本。鑒真精醫(yī)學(xué)、通《本草》,傳有《鑒真上人秘方》,其隨行弟子思托、如寶、法力等又精于塑造佛像與建造寺塔,故于日本醫(yī)學(xué)、雕塑、建筑等頗有影響。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四 弘法科(四)
姓淳于氏。
廣陵江陽縣人也。
總丱之歲。
侍父入大云寺。
見佛像感悟。
求出家。
父奇其志許之。
遂依智滿禪師。
聽訓(xùn)誨。
長安元年。
詔天下度僧。
因獲隸寺為息慈。
大云即今之隆興寺也。
神龍初。
從道岸律師先受菩薩戒。
景龍初乃復(fù)詣長安實際寺。
從荊州恒景律師。
登具足戒。
觀光兩京。
陶冶三藏。
閱數(shù)稔。
言旋淮海。
以戒律利物。
郁為一方宗首。
開元中。
日本國沙門榮睿普照等。
禮真足而請曰。
吾國居大海中。
距華夏。
以風(fēng)之逆順。
為近遠(yuǎn)。
而未易以道路計。
然佛法于天下。
固無彼此之沮。
而師范之來。
或難之。
此三宗之傳。
所以猶缺然也。
和尚其能輟此方之化。
為吾國之行。
則善矣。
真因感其意。
而問曰。
昔聞南岳思禪師生彼為王。
興起大教。
又聞國相長屋。
造千袈裟附舶。
施中國名德。
且繡偈于衣緣曰。
山川異域。
風(fēng)月同天。
寄諸佛子。
共結(jié)來緣。
以此言之。
則誠善地也。
吾何為自棄。
而不為是行哉。
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天寶二年六月。
買舟載經(jīng)律。
由楊子江至越州浦止。
署風(fēng)山出洋。
遇風(fēng)濤盛壯。
舟幾溺。
俄見空中。
神將介甲而立。
風(fēng)濤尋定。
所歷蛇海魚海鳥海之異。
而后抵岸達(dá)日本。
王躬迎導(dǎo)入城。
安止大寺中。
遽即其寺之盧遮那殿立壇。
以為王受菩薩戒。
次及夫人王子等。
且選本土有德行沙門十人為師。
度沙彌澄脩等四百人。
教以白羯磨法。
國之造寺施田者日至。
號大和尚。
后無疾辭眾。
逝于天平寶寺。
七年癸卯歲。
五月五日。
即代宗廣德元年也。
壽七十七。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鑒真。
姓淳于氏。
廣陵江陽縣人也。
總丱俊明器度宏博能典謁矣。
隨父入大云寺。
見佛像感動夙心。
因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許焉。
登便就智滿禪師循其獎訓(xùn)。
屬天后長安元年詔于天下度僧。
乃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為龍興。
殆中宗孝和帝神龍元年。
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
景龍元年詣長安。
至二年三月二十八日于實際寺依荊州恒景律師邊得戒。
雖新發(fā)意有老成風(fēng)。
觀光兩京名師陶誘。
三藏教法數(shù)稔該通。
動必研幾曾無矜伐。
言旋淮海以戒律化誘。
郁為一方宗首。
冰池印月適足清明。
貌座揚(yáng)音良多響答。
時日本國有沙門榮睿普照等。
東來募法用補(bǔ)缺然。
于開元年中達(dá)于揚(yáng)州。
爰來請問。
禮真足曰。
我國在海之中。
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
雖有法而無傳法人。
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非燭何見乎。
愿師可能輟此方之利樂為海東之導(dǎo)師乎。
真觀其所以察其翹勤。
乃問之曰。
昔聞南岳思禪師生彼為國王興隆佛法。
是乎。
又聞彼國長屋曾造千袈裟來施中華名德。
復(fù)于衣緣繡偈云。
山川異域風(fēng)月同天。
寄諸佛子共結(jié)來緣。
以此思之誠是佛法有緣之地也。
默許行焉。
所言長屋者則相國也。
真乃慕比丘思托等一十四人。
買舟自廣陵赍經(jīng)律法離岸。
乃天寶二載六月也。
至越州浦止署風(fēng)山。
真夜夢甚靈異。
才出洋遇惡風(fēng)濤。
舟人顧其垂沒。
有投棄??香木者。
聞空中聲云。
勿棄投。
時見舳艫各有神將介甲操仗焉。
尋時風(fēng)定俄漂入蛇海。
其蛇長三丈馀。
色若錦文。
后入魚海。
魚長尺馀。
飛滿空中。
次一洋純見飛鳥。
集于舟背壓之幾沒洎出鳥海乏水。
俄泊一島。
池且泓澄人飲甘美。
相次達(dá)于日本。
其國王歡喜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盧遮那殿前立壇。
為國王授菩薩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門足滿十員。
度沙彌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親田。
舍宅造寺號招提。
施水田一百頃。
自是已來長敷律藏受教者多。
彼國號大和尚。
傳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寶字七年癸卯歲五月五日無疾辭眾坐亡。
身不傾壞。
乃唐代宗廣德元年矣。
春秋七十七。
至今其身不施苧漆。
國王貴人信士時將寶香涂之。
僧思托著東征傳祥述焉。
神僧傳·卷第八
釋鑒真。姓淳于氏。廣陵江陽縣人也??偨请S父入大云寺。見佛像感動夙心。因白父求出家。父奇其志許焉。后為一方宗首。時日本國有沙門榮睿普照等。東來募法。真許往。遂買舟自廣陵赍經(jīng)律法離岸。至越州浦止署風(fēng)山。真夜夢甚靈異。才出洋遇惡風(fēng)濤。舟人顧其垂沒。有投棄??(音箋)香木者。聞空中聲云。勿投棄。時見舳艫各有神將介甲操仗焉。尋時風(fēng)定俄漂入蛇海。其蛇長三丈馀。色若錦文。后入魚海。魚長尺馀。飛滿空中。次一洋純見飛鳥。集于舟背壓之幾沒。洎出鳥海乏水。俄泊一島。池且泓澄人飲甘美。相次達(dá)于日本。其國王歡喜迎入城大寺安止。號大和尚。以代宗廣德元年無疾辭眾坐亡。身不傾壞。至今其身不施苧漆。其國國王貴人信士。時將寶香涂之。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淳于。
廣陵江陽縣人。
總丱俊明。
隨父母入大云寺。
見佛像。
白父求出家。
父奇其志許焉。
便就智滿禪師。
循其獎訓(xùn)。
屬天后長安元年。
詔于天下度僧。
乃為息慈配住本寺。
后改為龍興。
殆中宗孝和帝。
神龍元年。
從道岸律師受菩薩戒。
以戒律化誘。
郁為宗首。
時日本國有沙門榮睿普照等。
東來募法。
于開元年中。
達(dá)于楊州。
爰來請問。
禮真足曰。
我國在海之中。
不知距齊州幾千萬里。
雖有法而無傳法人。
譬猶終夜有求于幽室。
非燭何見乎。
愿師輟此方之利樂。
為海東之導(dǎo)師。
真問之曰。
昔聞南岳思禪師
生彼為國王興隆佛法。
是乎。
又聞彼國長屋(相國名)曾造千袈裟。
來施中華。
名德。
復(fù)于衣緣繡偈云。
山川異域。
風(fēng)月同天。
寄諸佛子。
共結(jié)來緣。
以此思之。
誠是佛法有緣之地也。
點許行焉。
真乃募比丘思托等十四人。
買舟自廣陵。
赍經(jīng)律法。
離岸。
天寶二年六月。
至越州浦。
止署風(fēng)山。
才出洋。
遇惡風(fēng)濤。
舟人顧其垂沒。
有投棄[亻箋]香木者。
聞空中聲云。
勿投棄。
時見舳艫各有。
神將介甲操仗焉。
尋時風(fēng)定。
俄漂入蛇海。
其蛇長三丈馀。
色若錦文。
后入魚。
海魚長尺馀。
飛滿空中。
次一洋。
純見飛鳥。
集于舟背壓之幾沒。
洎出鳥海乏水。
俄泊一島。
池且泓澄人飲甘美。
次達(dá)日本。
其國王歡喜。
迎入城大寺安止。
初于盧遮那殿前立壇。
為國王授菩薩戒。
次夫人王子等。
然后教本土有德沙門度沙彌澄修等四百人。
用白四羯磨法也。
又有王子一品親田。
舍宅造寺。
號招提。
施水田一百頃。
自是已來。
長敷律藏。
受教者多。
彼國傳戒律之始祖也。
以日本天平寶字七年。
癸卯歲。
五月五日。
無疾辭眾坐亡。
乃唐代宗廣德元年。
春秋七十七。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1 【介紹】: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陳,號石頭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狀如臺,乃結(jié)庵其上。穆宗長慶中敕謚無際大師。有《參同契》。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人。
年十余歲至韶州曹溪,參六祖慧能,受度為沙彌。
后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于羅浮受戒,復(fù)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
天寶初,結(jié)庵于衡山南寺東巨石上,世稱石頭和尚。
代宗廣德二年(764),應(yīng)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
代宗、德宗間,與在江西傳法之馬祖道一并稱為南宗二大士,從學(xué)者甚眾。
卒謚無際大師。
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一四、《宋高僧傳》卷九有傳。
《全唐詩外編》存詩1首。
又《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補(bǔ)入。
全粵詩·卷一一
釋希遷(七○○ — 七九○),俗姓陳。
端州高要人。
初詣曹溪,得度未具戒。
屬六祖圓寂,秉遺命謁青原,為青原行思禪師法嗣。
唐玄宗天寶初,被薦往湖南衡山南寺。
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jié)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
著《參同契》,為世所稱。
唐德宗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
唐德宗賜謚無際大師。
南唐釋靜釋筠撰高麗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〇、宋釋普濟(jì)《五燈會元》卷五有傳。
詩歌偈語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陳氏。
端州高要人。
在孕母即厭惡葷血。
及生岐嶷。
異群童。
既冠重然諾。
色氣和易。
性剛悍。
為人所畏伏。
鄉(xiāng)俗多淫祀。
順時率椎牛釃酒。
歌舞叢祠中。
以祈福。
而遷往往毀叢祠。
奪牛縱之。
父兄不能禁。
然亦未嘗有災(zāi)禍。
近遠(yuǎn)由是稍信。
尋趨曹溪。
禮大鑒。
鑒器之。
因曰。
茍欲為我弟子者。
必能肖我可也。
遷笑曰諾。
自爾上下羅浮三峽間。
開元十六年。
受具戒于羅浮而歸。
夜夢己與大鑒乘鉅龜。
游池水中。
覺而自喜。
曰。
龜靈智。
池性海。
茲吾與師。
乘靈智以游性海久矣。
夢之其殆將以施化乎。
未幾廬陵清涼山思禪師補(bǔ)處曹溪。
遷復(fù)往承之。
當(dāng)是時。
思公之門。
學(xué)者莫之計。
思公指遷語人曰。
眾角雖多。
一麟足矣。
天寶初。
造衡山南寺。
寺東有石如臺。
絕出物表。
遷就結(jié)庵。
以居其上。
世因號石頭和尚。
岳中宿德固瓚讓三師。
曹溪之徒也。
猶曰。
石頭真師子吼。
師子兒聞能無勇猛。
由是門人日進(jìn)。
問如何是解脫。
答誰縛汝。
問如何是凈土。
答誰垢汝。
機(jī)敏而當(dāng)。
皆此類。
廣德二年。
門人請下居梁端。
時天下佛法。
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頭云。
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順化。
壽九十一。
臘六十三。
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
共建塔于東嶺。
塔成之三十年。
當(dāng)長慶中。
國子博士劉軻。
素明玄理。
元尚祖風(fēng)。
偶會道銑盛述先師之道。
軻追迎前烈。
為文其碑。
謚無際。
塔號見相。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希遷。
姓陳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懷孕不喜葷血。
及生岐嶷。
雖在孩提不煩保母。
既冠然諾自許未嘗以氣色忤人。
其鄉(xiāng)洞?民畏鬼神多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圣望。
遷輒往毀叢祠奪牛而歸。
歲盈數(shù)十。
鄉(xiāng)老不能禁其理焉。
聞大鑒禪師南來學(xué)心相踵。
遷乃直往大鑒。
衎然持其手且戲之曰茍。
為我弟子當(dāng)肖遷。
[這-言+(占@口)]爾而笑曰。
諾既而靈機(jī)一發(fā)廓若初霽。
自是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
開元十六年羅浮受具戒。
是年歸就山。
夢與大鑒同乘一龜泳于深池。
覺而占曰。
龜是靈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與師乘靈智游性海久矣。
又何夢邪。
后聞廬陵清涼山思禪師為曹溪補(bǔ)處。
又?jǐn)z衣從之。
當(dāng)時思公之門學(xué)者麇至。
及遷之來乃曰。
角雖多一麟足矣。
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東有石狀如臺。
乃結(jié)庵其上杼載絕岳。
眾仰之號曰石頭和尚焉。
初岳中有固瓚讓三禪師。
皆曹溪門下。
僉謂其徒曰。
彼石頭真師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涼。
由是門人歸慕焉。
或問解脫。
曰誰能縛汝。
問凈土。
曰誰能垢汝。
其答對簡速皆此類也。
廣德二年門人請下于梁端。
自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頭。
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
貞元六年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
春秋九十一。
僧臘六十三。
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
相與建塔于東嶺。
塔成三十載。
國子博士劉軻。
素明玄理欽尚祖風(fēng)。
與道銑相遇盛述先師之道。
軻追仰前烈為碑紀(jì)德。
長慶中也。
敕謚無際大師。
塔曰見相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十八 攝念科(二)
濰州之樊氏子。
父硤州刺史昭王府司馬。
峻材贍而學(xué)富。
年十九。
應(yīng)進(jìn)士舉。
以丁父艱。
投南陽佛寺出家。
俄從遇真禪師于荊州玉泉蘭若。
學(xué)觀法。
入城憩大云寺。
眾以其素究毗尼。
力請臨壇。
模范季世。
黽俛承命。
后頓悟心要于觀凈禪師。
大歷初。
將往青原。
證所見于思禪師。
未達(dá)廬陵。
會真卿顏魯公。
一言而契。
二年春。
宜春太守。
俾僧正以疏請。
四年洪州刺史李花。
迎止大明寺。
是年三月。
沐浴更衣。
望空合掌而逝。
壽五十九。
既遷塔。
弟子圓約立碑。
宋高僧傳·卷第十四 明律篇第四之一
釋嚴(yán)峻。姓樊氏。濰州人也。父任硤州長史昭王府司馬。峻性地夷然學(xué)習(xí)明利。年及十九應(yīng)進(jìn)士舉。倏罹荼蓼思報劬勞。投南陽佛寺后抵荊州玉泉山蘭若。遇真禪師示其禪觀。入城泊大云寺。峻秉持戒印用之不祁憑附浮囊渡之。攸往眾請臨壇。復(fù)舉律之宗主。僶俛承命。忽逢觀凈禪師頓明心法。大歷元年思往清涼山。未達(dá)廬陵。見顏魯公。一言相契膠漆如也。二年春宜春太守俾僧正馳疏請召。四年春洪州刺史李華員外延入大明寺住止。三月中俄命沐浴換衣。舉望空虛合掌而逝春秋五十九。遷塔弟子圓約等于寺前大泉池立碑存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越之諸暨冉氏子也。其出家行道之自。史不詳載。始居均之武當(dāng)山。開元中。鄧州刺史前中書侍郎王琚。太常少卿趙頤貞。見忠于白崖山黨子谷。問答之頃。深有證入。于是歸以聞于上。即遣中使孫朝進(jìn)。奉詔迎至。待以師禮。初居千福寺西禪院。及代宗臨御。遷光宅寺。十有六年。隨機(jī)說法。時有西天大耳三藏。自謂得它心通。上令忠與相見。三藏禮拜。立忠之右。忠問曰。汝得它心通。且道老僧即今心在什么處。藏云在西川看競渡。忠再問。藏云。在天津橋看弄猢猻。三問藏罔措。忠咄云。者野狐精。他心通在什么處。一日喚侍者。侍者應(yīng)諾。如是三喚。皆諾。忠云將謂吾孤負(fù)汝。卻是汝孤負(fù)吾。南泉到參。忠問什么處來。答云江西。忠云還將得馬師真來否。答云。只者是。忠云。背后底。泉無語。忠示眾云。禪宗學(xué)者。應(yīng)遵一乘佛語。了義契自心源。不了義者?;ゲ幌嘣S。如獅子身蟲。夫為人師者。若涉名利。別開異端。則自他何益。如世大匠。斤斧不傷其手。香象所負(fù)。非驢所堪。肅宗問師。得何法。忠云。檀越見空中一片云么。帝云見。忠云。釘釘著。懸掛著。又問。如何是十身調(diào)御。忠起立云。會么。云不會。忠云。與老僧過凈瓶來。又問。如何是無諍三昧。忠云。檀越蹋毗盧頂上行。云此意如何。忠云莫認(rèn)自己清凈法身。魚軍容問師。于十二時中如何進(jìn)脩。忠摩童子頂云。惺惺直須惺惺。歷歷直須歷歷。已后莫受人謾。忠與子璘供奉論義。既升座。供奉云。請師立義。忠云立義竟。奉云。是什么義。忠云。果然難破。便下座。耽源問。百年后有人問極則事。作么生。忠云幸自可憐生。須要個護(hù)身符子作么。忠化緣將畢。辭代宗。代宗云。師滅度后。弟子將何所記。忠云。請?zhí)丛皆烊∫凰鶡o縫塔。云就師借取塔樣。忠良久云。會么。云不會。忠云。貧道去后。有侍者應(yīng)真。卻知此事。大歷十年十二月九日。右脅臥而寂。塔靈龕于黨子谷。謚大證。代宗后詔應(yīng)真。舉無縫塔話問之。真良久云會么。云不會。真述偈云。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湘潭者指耽源之地言也。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xí)禪篇第三之二
釋慧忠。
俗姓冉氏。
越州諸暨人也。
孰辨甲子。
或謂期頤之年。
肌膚冰雪神宇峻爽。
少而好學(xué)法受雙峰。
默默全真心承一印。
行無住相歷試名山。
五嶺羅浮四明天目。
白崖倚帝紫閣摩穹。
或松下安居于九旬。
或??空息慮于三昧。
既懸明月之戒。
亦凈琉璃之心。
已度禪定之門。
不起無生之見。
嶷若蘇廬八風(fēng)莫能動。
清如凈鑒萬象何所隱。
可止也我則武當(dāng)千峰狎于麋鹿。
可行也我則虎溪一徑。
分衛(wèi)人間。
薄游吳楚。
以至于順陽川焉。
卜居黨子之林泉。
四十馀祀。
深入法王之圣定。
八萬廣門道聲洋乎力量充矣。
開元年中刺史前中書侍郎開國公王琚司馬太常少卿趙頤貞。
信潭以清聞風(fēng)而悅。
稅駕扣寂杳然虛空。
禮足散金銀之華。
不異彌伽長者。
執(zhí)手見微塵之佛。
等毗目仙人。
上奏玄宗徵居香剎。
則龍興寺也。
由是罷相節(jié)使王公大人罔不膜拜順風(fēng)從而問道。
忠博達(dá)詁訓(xùn)廣窮經(jīng)律。
降魔制外孰之與京不可以威畏。
不可以利動。
暾日而食對月澄心。
清風(fēng)飛霜。
勁節(jié)凌竹。
辭檢理詣?wù)郾寺薄?div id="e05olnh" class='inline' id='people_101504_1_44_comment'>
論頓也不留朕跡。
語漸也返常合道。
得之于心。
伊蘭作栴檀之樹。
失之于指。
甘露乃蒺藜之園。
妙不可傳花多果少。
世有執(zhí)礫水中。
若獲琉璃之寶。
掬泡瓶內(nèi)。
謂得摩尼之珠。
忠所以訶之止之不能已矣。
故有超毗盧之說。
令其不著佛求越法身之談。
俾夫無染正性。
豈毗盧之可越。
而法身之可超哉是以虛空之心合虛空之理纖妄若云翳。
宗通如日月朝郎結(jié)駟而至安。
禪不動受其頂謁儼如也。
蓋所謂昔人不迎七步以福于萬乘之君。
豈止百寮而已哉。
肅宗皇帝載定區(qū)夏聞其德高。
以上元二年正月十六日。
敕內(nèi)給事孫朝進(jìn)驛騎迎請。
其手詔曰。
皇帝信問。
朕聞?wù){(diào)御上乘以安中土。
利他大士共濟(jì)群生。
師以法鑒高懸一音演說。
藏開秘密境入圓明。
大悲不惓于津梁。
至善必明于兼濟(jì)。
尊雄付囑實在朕躬。
思與道安宣揚(yáng)妙用。
廣滋福潤以及大千。
傳罔象之玄珠。
拔沈迷之毒箭。
良緣斯在勿以為勞。
杖錫而來京師非遠(yuǎn)。
齋心已久副朕虛懷。
春寒師得平安好。
遣書指不多及。
忠常以道無不在華野莫殊。
遂高步入宮引登正殿。
霜杖初下日照龍衣。
天香以焚風(fēng)飄羽蓋。
時忠驤首接武神儀肅若。
天子欽之待以師禮。
奏理人治國之要。
暢唐堯虞舜之風(fēng)。
帝聞竦然膝之前席。
九龍灑蓮華之水。
萬乘飲醍醐之味。
從是肩舁上殿坐而論道。
不拘彝典也。
尋令驃騎朱光輝宣旨住千福寺。
相國崔渙從而問津。
理契于心談之朝野。
識真之士往往造焉。
洎夫?qū)殤?yīng)臨御。
以孝理國匪移前眷。
劃開萬里之天。
若見三江之月。
又敕內(nèi)侍袁守宏迎近闕下光宅寺安置。
香飯云來紫衣天降。
雖使臣擁禪門而不進(jìn)御府列玉帛而盈庭。
了之如泡觀之若夢。
澹然閑任自樂天倪。
亦可羅浮不歸方名宴坐雙峰長往始契無生者哉。
成圣元胎于是乎在。
固所以萬行齊發(fā)。
千門不累于心矣則兜率之鼓無形乃聲。
修羅之琴不撫而韻。
香傳天主花雨空王。
見之于忠矣。
常以思大師有言。
若欲得道衡岳武當(dāng)。
因奏武當(dāng)山請置太一延昌寺。
白崖山黨子谷置香嚴(yán)長壽寺。
各請藏經(jīng)一本度僧護(hù)持二圣御影鎮(zhèn)彼武當(dāng)。
王言惟允有司承式。
猴一雁塔雖未飾于中峰。
茅棟柴扉便以名于梵宇。
睿札題額鸞回鵲飛。
山川光煌黑白抃躍。
想金殿之可期。
睹瑤臺之非遠(yuǎn)。
至大歷八年又奏度天下名山僧。
中取明經(jīng)律禪法者。
添滿三七人。
道門因之羽服緇裳罔不慶懌。
數(shù)盈萬計用福九重也。
忠往在南陽陷于賊境。
固請回避皆不允之。
臨白刃而辭色無撓。
據(jù)青云而安坐不屈。
魁帥觀其禪德淡若風(fēng)韻高逸。
投劍羅拜請師事焉。
于時避寇遇寇者眾矣。
無何群盜又至。
乃曰。
未可以踵前也遂杖錫發(fā)趾沿江而去。
有敩其先蹤堅住不避者。
盡被誅戮。
則知云物氣象有如先覺。
存而不論道何深也。
金籍曰。
般若無知而無不知。
斯之謂歟。
內(nèi)德既充外應(yīng)彌廣。
自藏珍寶人莫之窺。
于戲論龍奮迅而鞠多不知。
忉利雨華而明徹莫識。
前賢厭世正眼隨滅。
不亦悲夫。
忽疾將亟。
國醫(yī)罔效。
自知去辰。
眾問后事。
乃曰。
佛有明教依而行之則無累矣。
吾何言哉。
粵十年十二月九日子時右脅累足泊然長往。
所司聞奏皇情憫焉。
中使臨吊賻贈甚厚。
敕謚號曰大證禪師。
有詔歸葬于黨子之香嚴(yán)寺。
循其本也。
威儀手力所在支給具飾終之禮哀慟梵場也。
敕常修功德使檢校殿中監(jiān)興唐寺沙門大濟(jì)。
早接道論豁如披云雖非門人哀逾法嗣。
凡有敷奏圣皆允焉。
在家弟子開府孫知古并弟內(nèi)常侍朝進(jìn)居士景超昆季等。
僧弟子千福寺志誠光宅寺智德香嚴(yán)寺主道密等。
凡數(shù)萬人。
痛石室之末籌。
悲云峰之聳塔晨鐘徒擊于高殿。
夕梵空奏于前山哲人云亡疇將仿仰。
譯經(jīng)沙門飛錫為碑紀(jì)德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唐肅宗問慧忠禪師。如何是十身調(diào)御。師乃起立曰。會么。曰不會。師曰。與老僧過凈瓶來。帝又問曰。如何是無諍三昧。師曰。檀越蹋毗盧頂上行。帝曰。此意如何。師曰。莫認(rèn)自己清凈法身。帝又問。師都不視之。曰朕是大唐天子。師何以殊不顧視。師曰。還見虛空么。帝曰見。師曰。他還眨目視陛下否。后涅槃時至。乃辭代宗。代宗曰。師滅度后。將何所記。師曰。造取一無縫塔。帝曰。就師取塔樣。師曰。貧道去后。有侍者應(yīng)真。卻知此事。乞詔問之。師遷化后。帝詔問應(yīng)真。真述偈曰。湘之南潭之北。中有黃金充一國。無影樹下合同船。琉璃殿上無知識。應(yīng)真后住耽源山。
釋法如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韓氏。
慈州人。
少商賈逐什一利。
忽自悔。
依汴京相國寺洪思法師出家。
登具后。
訪道嵩少。
見神會禪師于洛下。
疑情頓釋。
受印可。
后遁太行山馬頭峰下。
褚墩戍將王文信。
唱眾構(gòu)宇。
以說法匡徒。
刺史李亞卿。
邀入城不起。
元和六年示寂。
報齡八十九。
三月遷輿于塔。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雜科聲德篇第十之一
又唐太行山釋法如。
俗姓韓。
慈州人也。
少為商賈心從平準(zhǔn)。
至今東京相國寺發(fā)心。
依洪思法師出家。
隸業(yè)偕通。
遂往嵩少間游于洛邑。
遇神會祖師授其心訣。
后登太行山。
見馬頭峰下可以棲神。
結(jié)茅而止。
有褚塾戍將王文信。
率眾建精廬焉。
刺史李亞卿中丞命入城。
不赴示寂。
報齡八十九。
元和六年三月遷塔云。
僧行秀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66—1246 【介紹】: 宋僧。解州解縣人,俗姓蔡,號萬松老人。出家于邢州凈土寺。嗣雪巖,構(gòu)萬松寺以居,潛志自修。通孔老百家之學(xué),三閱藏教,恒業(yè)《華嚴(yán)經(jīng)》。有《祖燈錄》、《鳴道集》、《辨宗說》等。
補(bǔ)續(xù)高僧傳·護(hù)法篇
行秀。號萬松。河內(nèi)人。族蔡氏。自幼不凡。超然有出世志。屢白父母求出家。父母初難之。然知終不可以世相奪。因攜送邢州凈土寺。禮赟允公為師落?焉。具戒后。決力參究。即擔(dān)囊抵燕。棲憩潭柘。過慶壽。叩勝默老人。老人曰。學(xué)此道。如鍛金。滓穢不盡。精真不顯。觀君眉宇間大有物在。此物非一番寒徹。不能放下。子后自見。不在老僧多言也。師益厲精猛。至寢食俱忘。后至磁州。參云巖滿公。遂于言下大悟。曰得恁么近。始知勝默為人處婆心切落草深也。依雪巖二年。盡其底蘊(yùn)。付僧伽黎。勉以流通大法。自是兩河三晉之人。皆飲師名。法門隱然。倚以為重。明昌中。章宗請入內(nèi)庭說法。親奉錦綺大衣。腋而升座。自后妃以下。皆從師受法。羅拜位下。各施珍愛。建普度會。數(shù)日之內(nèi)。祥瑞疊見。道猷遠(yuǎn)聞。承安改元。特詔住仰山棲隱寺。寺先為世宗所建。奉玄冥顗公為開山。顗公。故金國大禪老。給田度僧。雖極一時之盛。然未大弘法音。師登座一宣。萬指傾聽。以洞上孤冷不振之宗。一旦得師而起之。扶頹繼絕。功不在青華嚴(yán)下也。次遷寶集萬壽。又移席報恩。連住鉅剎。道化不少衰。晚年退居從容庵。幽林多暇。評唱宏智百頌。又著請益錄。踵碧巖之后塵。開寶鏡之重垢。甚有補(bǔ)于宗門。學(xué)者至今傳習(xí)。師天資敏利。于百家之學(xué)。無不淹通。三閱大藏。首尾熟貫。雖座主老于翻檢者。不敢以汗漫欺。李屏山居士。著論弘宗。人稱。使摩詰棗柏再出無以加。然以日叩函丈。受師啟發(fā)者居多。則師于法門樹立宏矣。后無疾而終。年八十一。
新續(xù)高僧傳·習(xí)禪篇第三之七
釋行秀,字萬松,姓蔡氏,河內(nèi)解人也。
父真,才氣俊爽,好善多能,雅信因果。
皇統(tǒng)初,宦游洛水,喜永年風(fēng)物之盛,因而家焉。
秀年十五,即求出家,父母不能奪其志,禮邢州凈赟,業(yè)五大部,試于有司,在選者二百人。
與老僧靖恩皆為眾所屬望,恩自以為不如,不能出其右。
秀聞而讓之,試之日,獨(dú)獻(xiàn)律賦而歸。
考官孫椿年讀其文,乃大嘆服,請冠其發(fā)而妻之以子。
秀拒之曰:“與其掛名吏曹,曷若取牃祠部。
”明年受具足戒,遂游燕,歷潭柘、慶壽諸剎,晚歸西劉村寺。
西劉村者,今廣濟(jì)寺也。
秀初出家時,參萬壽勝默光禪師,半載無所入。
復(fù)于元沙未徹語有疑,行腳至磁州大明,請益雪巖滿禪師,力參二十七日,于滿言豁然大悟,滿以衣偈付之。
旋還中都,居萬壽。
金章宗景其道行,請入內(nèi)廷,敷座說法,宮嬪羅拜。
建普度會,香花闃咽,萬眾云屯。
復(fù)奉詔命住大都仰山,更移錫報恩、洪濟(jì)。
元太祖庚寅,乃奉敕主萬壽。
已而退居從容庵,幽室獨(dú)處,冥然入定,心相俱清。
生平勵行苦志,勤修弗倦,數(shù)典名藍(lán),發(fā)揚(yáng)洞旨,宗風(fēng)茀茀,動人神髓。
至是疲于津粱,蓋將終焉。
至元元年丙午后四月四日示疾,七日,書偈別眾,悠然坦化。
世壽八十有一,僧臘六十,建塔于西劉村寺前。
今乾石橋北磚塔是也。
共 13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