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僧道一

相關人物:共 54 位。
共 5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72?—727 【介紹】: 唐僧。南天竺國人,姓迦葉氏。年十二出家,博通有聲。高宗永淳初迎住福先寺。玄宗開元中住長壽寺。傳卒年一百五十六歲。譯有《佛境界》、《寶雨》、《大寶積》等經。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二 譯經科
南竺國凈行婆羅門種。
姓迦葉氏。
年十二。
事波羅奢外道出家。
學聲明僧祛等論。
年逾耳順。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正法。
永淳二年。
高宗遣使迎其來。
天后尤加敬禮。
詔居東洛福先寺。
出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
凡十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
譯大寶積經于京兆崇福寺。
沙門思忠。
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
譯梵文。
天竺沙門波若屈多。
沙門達磨證梵義。
沙門履方宗一。
慧覺筆受。
沙門勝莊。
塵外。
無著。
懷迪。
證義。
沙門承禮。
云觀。
神暕。
道本次文。
學士盧粲。
徐堅。
中書舍人蘇瑨。
給侍中崔璩潤文。
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
尚書郭元振。
中書令張說。
侍中魏知古。
監(jiān)護。
睿宗景云初。
徙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總成一百二十卷。
則佛四十九會所說也。
四月八日進上。
御序以冠之。
開元十二年。
隨駕居洛京長壽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卒。
壽一百五十六。
帝聞軫悼。
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喪事給內府物。
用鹵簿羽儀幡幢華蓋。
遣內侍杜懷信監(jiān)護。
十二月一日。
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
起塔勒碑。
禮也。
宋高僧傳·卷第三 譯經篇第一之三
釋菩提流志。
南天竺國人也。
凈行婆羅門種。
姓迦葉氏。
年十二就外道出家。
事波羅奢羅學聲明僧祛等論。
歷數咒術陰陽讖緯靡不該通。
年逾耳順方乃回心。
知外法之乖違。
悟釋門之淵默。
隱居山谷積習頭陀。
初依耶舍瞿沙三藏學諸經論。
其后游歷五天遍親講肆。
高宗大帝。
聞其遠譽挹彼高風。
永淳二年遣使迎接。
天后復加鄭重。
令住東洛福先寺。
譯佛境界寶雨華嚴等經凡十一部。
中宗神龍二年。
又住京兆崇福寺譯大寶積經。
屬孝和厭代睿宗登極。
敕于北苑白蓮池甘露亭續(xù)其譯事。
翻度云畢。
御序冠諸。
其經舊新凡四十九會。
總一百二十卷。
先天二年四月八日進內。
此譯場中沙門思忠天竺大首領伊舍羅等譯梵文。
天竺沙門波若屈多沙門達摩證梵義。
沙門履方宗一慧覺筆受。
沙門深亮勝莊塵外無著懷迪證義。
沙門承禮云觀神暕道本次文。
次有潤文官盧粲學士徐堅中書舍人蘇瑨給事中崔璩中書門下三品陸象先尚書郭元振中書令張說侍中魏知古。
儒釋二家構成全美。
寶積用賢既廣。
流志運功最多。
所慊者古今共譯一切陀羅尼末句云莎嚩訶。
皆不竊考清濁。
遂使命章有異。
或云薩婆訶。
或云馺皤訶等。
九呼不倫。
楷定梵音悉無本旨。
此非梵僧傳誦不的。
自是執(zhí)筆之誤。
故剋取莎(桑巴反)嚩(無可反)訶(呼個反)為正矣。
志開元十二年隨駕居洛京長壽寺。
十五年十一月四日。
囑誡弟子五日齋時。
令侍人散去。
右脅安臥奄然而卒。
春秋一百五十六。
帝聞軫悼。
敕試鴻臚卿。
謚曰開元一切遍知三藏。
遣內侍杜懷信監(jiān)護喪事。
出內庫物務令優(yōu)贍。
用鹵簿羽儀幡幢花蓋闐塞衢路。
十二月一日遷窆于洛南龍門西北原起塔。
勒石志之。
系曰。
西域喪禮其太簡乎。
或有國王酋長傾心致重者。
勿過舁之火葬。
若東夏僧用鹵簿導喪身罕聞之矣。
嗚呼道尊德貴。
不言而邀。
此不其盛歟。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
建州人,俗姓朱。
初依越州大云寺道智受業(yè),后至江西,謁馬祖道一,得識心印。
師事六載后,以受業(yè)師老,歸越奉養(yǎng)。
撰《頓悟入道要門論》一卷,闡禪門頓悟之說。
馬祖見之,謂“越州有大珠,圓明光透自在”,時號大珠禪師。
有語錄二卷。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全唐詩》收《招隱》詩1首,列為事跡無考僧,系據《唐詩紀事》卷七六收入。
按梁僧慧皎《高僧傳》卷五載此詩為東晉僧人帛道猷作。
帛道猷,俗姓馮,山陰(今浙江紹興)人。
后住若耶山,與僧道一為友。
全唐詩》誤以其詩為曇翼作。
唐代未見有曇翼其人。
晉時有越州法華山僧曇翼,見《宋高僧傳》卷一四。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677—744 【介紹】: 唐僧。
金州安康人。
俗姓杜。
年二十許出家。
從慧能受頓悟法。
玄宗先天二年,住南岳般若寺觀音臺,弘揚慧能學說,開南岳一系,世稱南岳懷讓。
弟子有馬祖道一等。
卒謚大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生金州安康之杜氏。
弱冠詣荊南玉泉寺。
事恒景律師。
剃發(fā)受具。
乃嘆曰。
出家之道。
豈止此乎。
時有坦禪師者。
指見嵩丘老安。
安因指見六祖能大師。
祖問什么處來答嵩山來。
問曰。
什么物恁么來。
答曰。
說似一物即不中。
問曰。
還可脩證否。
答曰。
脩證即不無。
污染即不得。
祖曰。
即此不污染者。
諸佛之所護念。
爾既如此。
吾亦如此。
讓既受記莂。
遂執(zhí)侍祖者。
一十五載。
先天二年。
始往衡岳居般若寺。
開元中。
傳法院有沙門道一日禪坐不臥。
讓知是法器。
往問曰。
大德坐禪圖個什么答曰。
圖作佛。
讓乃取磚。
磨于其前石上。
一問讓。
曰圖作什么。
讓曰。
圖作鏡。
曰。
磨磚豈能作鏡耶。
讓曰。
坐禪豈能作佛。
曰。
如何即是。
讓曰。
如牛駕車。
車若不行。
打車即。
是打牛即是。
一無對。
讓曰。
汝學坐禪。
汝學坐佛。
若坐禪者。
禪非坐臥。
若坐佛者。
佛無定相。
于無住法。
不應取舍。
汝若坐佛。
即是殺佛。
若執(zhí)坐相。
非達理也。
一禮拜問曰。
如何用心即合無相三昧。
讓曰。
汝學心地法門。
如下種子。
我說法要。
如彼雨露。
汝緣合故當見其道。
一問曰。
道非色相。
云何能見。
讓曰。
心眼開明能見非見。
曰。
有成壞否。
讓曰若以成壞聚散。
而見道者。
非見道也。
聽吾偈曰。
心地舍諸種。
遇澤悉皆萌。
三昧華無相。
何壞復何成。
讓生于儀鳳二年。
以天寶三載。
八月十日終。
壽六十八。
臘四十八。
寶歷中詔謚大慧禪師。
塔號最勝輪。
元和間常侍歸登撰文勒碑。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懷讓。
俗姓杜。
金州安康人也。
始年十歲雅好佛書。
炳然殊姿特有靈表。
識者占是出家相非染俗貴。
人寶來瑞國慶無疆。
方之麟鳳龜龍無萬數也。
天地無全功。
氣序有盈虛。
綱維缺壞補塞不足。
皆冥維密祐。
惟應度者乃燭厥理。
非庸庸所知也。
弱冠詣荊南玉泉寺事恒景律師便剃發(fā)受。
具嘆曰。
夫出家者為無為法。
天上人間無有勝者。
經之所謂出四衢道露地而坐也。
時坦禪師乃勸讓往嵩丘覿安公。
安啟發(fā)之。
因入曹侯溪覲能公。
能公怡然無馨無臭。
洪波泛臻大壑之廣乎。
韶濩合奏大樂之和乎。
讓之深入寂定住無動道場為若此也。
能公大事緣畢。
讓乃躋衡岳止于觀音臺。
時有僧玄至拘刑獄。
舉念愿讓師救護。
讓早知而勉之。
其僧脫難云。
是救苦觀音。
得斯號也。
亦由此焉。
化緣斯盡。
傳法弟子。
曰道峻。
道一
皆升堂睹奧也。
其后一公振法鼓于洪州。
其門弟子曰惟寬懷。
道一大緣。
將訖謂寬等曰。
吾師之道存乎妙者也。
無待而常。
不住而至。
能事集矣。
金口所生從法而化。
于我為子及汝為孫。
一燈所傳何有盡者。
讓以儀鳳二年生。
至天寶三載八月十日終于衡岳。
春秋六十八。
僧臘四十八。
一公建塔于別峰。
元和中寬暉至京師揚其本宗法門。
大啟傳百千燈。
京夏法寶鴻緒于斯為盛。
至八載衡陽太守令狐權問讓前跡。
權舍衣財以充忌齋。
自此每歲八月為觀音忌焉。
寶歷中敕謚大慧禪師。
塔號最勝輪。
元和年中常侍歸登撰碑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1 【介紹】: 唐僧。端州高要人,俗姓陳,號石頭和尚。在曹溪薙染,得法于青原。衡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穆宗長慶中敕謚無際大師。有《參同契》。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00—790 俗姓陳,端州高要(今廣東高要)人。
年十余歲至韶州曹溪,參六祖慧能,受度為沙彌。
后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
玄宗開元十六年(728)于羅浮受戒,復往吉州青原山,嗣慧能高足行思。
天寶初,結庵于衡山南寺東巨石上,世稱石頭和尚。
代宗廣德二年(764),應門人之請,下山住端梁。
代宗、德宗間,與在江西傳法之馬祖道一并稱為南宗二大士,從學者甚眾。
卒謚無際大師。
祖堂集》卷四、《景德傳燈錄》卷一四、《宋高僧傳》卷九有傳。
《全唐詩外編》存詩1首。
又《祖堂集》、《景德傳燈錄》中存其歌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據之補入。
全粵詩·卷一一
釋希遷(七○○ — 七九○),俗姓陳。端州高要人。初詣曹溪,得度未具戒。屬六祖圓寂,秉遺命謁青原,為青原行思禪師法嗣。唐玄宗天寶初,被薦往湖南衡山南寺。寺之東有石,狀如臺,乃結庵其上,時號石頭和尚。著《參同契》,為世所稱。唐德宗貞元六年卒,年九十一。唐德宗賜謚無際大師。南唐釋靜釋筠撰高麗海印寺(一二四五年)刊《祖堂集》卷四、宋釋道原《景德傳燈錄》卷三〇、宋釋普濟《五燈會元》卷五有傳。詩歌偈語五首。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陳氏。
端州高要人。
在孕母即厭惡葷血。
及生岐嶷。
異群童。
既冠重然諾。
色氣和易。
性剛悍。
為人所畏伏。
鄉(xiāng)俗多淫祀。
順時率椎牛釃酒。
歌舞叢祠中。
以祈福。
而遷往往毀叢祠。
奪??v之。
父兄不能禁。
然亦未嘗有災禍。
近遠由是稍信。
尋趨曹溪。
禮大鑒。
鑒器之。
因曰。
茍欲為我弟子者。
必能肖我可也。
遷笑曰諾。
自爾上下羅浮三峽間。
開元十六年。
受具戒于羅浮而歸。
夜夢己與大鑒乘鉅龜。
游池水中。
覺而自喜。
曰。
龜靈智。
池性海。
茲吾與師。
乘靈智以游性海久矣。
夢之其殆將以施化乎。
未幾廬陵清涼山思禪師補處曹溪。
遷復往承之。
當是時。
思公之門。
學者莫之計。
思公指遷語人曰。
眾角雖多。
一麟足矣。
天寶初。
造衡山南寺。
寺東有石如臺。
絕出物表。
遷就結庵。
以居其上。
世因號石頭和尚。
岳中宿德固瓚讓三師。
曹溪之徒也。
猶曰。
石頭真師子吼。
師子兒聞能無勇猛。
由是門人日進。
問如何是解脫。
答誰縛汝。
問如何是凈土。
答誰垢汝。
機敏而當。
皆此類。
廣德二年。
門人請下居梁端。
時天下佛法。
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頭云。
貞元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
順化。
壽九十一。
臘六十三。
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
共建塔于東嶺。
塔成之三十年。
當長慶中。
國子博士劉軻。
素明玄理。
元尚祖風。
偶會道銑盛述先師之道。
軻追迎前烈。
為文其碑。
謚無際。
塔號見相。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希遷。
姓陳氏。
端州高安人也。
母方懷孕不喜葷血。
及生岐嶷。
雖在孩提不煩保母。
既冠然諾自許未嘗以氣色忤人。
其鄉(xiāng)洞?民畏鬼神多淫祀。
率以牛酒祚作圣望。
遷輒往毀叢祠奪牛而歸。
歲盈數十。
鄉(xiāng)老不能禁其理焉。
聞大鑒禪師南來學心相踵。
遷乃直往大鑒。
衎然持其手且戲之曰茍。
為我弟子當肖遷。
[這-言+(占@口)]爾而笑曰。
諾既而靈機一發(fā)廓若初霽。
自是上下羅浮往來三峽間。
開元十六年羅浮受具戒。
是年歸就山。
夢與大鑒同乘一龜泳于深池。
覺而占曰。
龜是靈智也。
池是性海也。
吾與師乘靈智游性海久矣。
又何夢邪。
后聞廬陵清涼山思禪師為曹溪補處。
又攝衣從之。
當時思公之門學者麇至。
及遷之來乃曰。
角雖多一麟足矣。
天寶初始造衡山南寺。
寺之東有石狀如臺。
乃結庵其上杼載絕岳。
眾仰之號曰石頭和尚焉。
初岳中有固瓚讓三禪師。
皆曹溪門下。
僉謂其徒曰。
彼石頭真師子吼。
必能使汝眼清涼。
由是門人歸慕焉。
或問解脫。
曰誰能縛汝。
問凈土。
曰誰能垢汝。
其答對簡速皆此類也。
廣德二年門人請下于梁端。
自江西主大寂
湖南主石頭。
往來憧憧不見二大士為無知矣。
貞元六年庚午歲十二月二十五日順化。
春秋九十一。
僧臘六十三。
門人慧朗振朗波利道悟道銑智舟。
相與建塔于東嶺。
塔成三十載。
國子博士劉軻。
素明玄理欽尚祖風。
與道銑相遇盛述先師之道。
軻追仰前烈為碑紀德。
長慶中也。
敕謚無際大師。
塔曰見相焉。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五 傳宗科(三)
姓江。
建陽人。
幼出家。
尋加戒品。
而究其學。
天寶元年。
道一禪師于州之佛跡巖。
汲水采薪。
未嘗告勞。
遂遁居金華山赤松洞。
天大旱。
賢因望空擊石。
慢罵曰。
汝等業(yè)龍。
無能為也。
若是善薩龍王。
則當遵佛敕。
以救眾生。
擊石才畢。
雨果霈然。
后游長安。
名檀屢以大寺請住持。
賢弗為屈。
遂登五臺。
止太原甘泉寺。
道屬之參扣者。
麇至。
忽無疾而卒。
謚大遠禪師。
宋高僧傳·卷第九 習禪篇第三之二
釋志賢。
姓江。
建陽人也。
夙心剛整幼且成規(guī)。
既遂出家尋加戒品。
沾嘗漸教守護諸根。
抗節(jié)修心不違律范。
大寶元年于本州佛跡巖承事道一禪師。
曾無間然。
汲水拾薪惟務勤苦。
游方見金華山赤松洞是黃初平叱石羊。
之地郁林峻嶺泉湖百步許。
意樂幽奇既棲巔頂。
野老負香粇蔬茄以供之。
時天大旱。
賢望空擊石曼罵諸龍曰。
若業(yè)龍無能為也。
其菩薩龍王胡不遵佛敕救百姓乎。
敲石才畢霈然而作。
婺人咸悅。
后游長安名公碩德列請為大寺功德之師。
賢悚然不顧。
明日遂行登五臺。
尋止太原甘泉寺。
道俗請學禪理者繼至。
無疾而終。
敕謚大遠禪師旌乎厥德矣。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姓江。
建陽人。
夙心剛整。
幼且成規(guī)。
既出家。
尋加戒品。
抗節(jié)修心。
不違律范。
大寶元年。
于本州佛跡巖。
承事道一禪師。
汲水拾薪。
惟務勤苦。
游方。
見金華山赤松洞。
是黃初平叱石羊之地。
郁林峻嶺。
泉湖百步許。
意樂幽奇。
既棲巔頂。
野老負香粇蔬茹以供之。
時天大旱。
賢望空擊石。
曼罵諸龍曰。
若業(yè)龍無能為也。
其菩薩龍王。
胡不遵佛敕。
救百姓乎。
敲石才畢。
霈然而作。
婺人咸悅。
后游長安。
名公碩德。
列請為大寺功德之師。
賢悚然不顧。
明日遂行。
登五臺。
尋止太原甘泉寺。
道俗請學禪理者繼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20—814 【介紹】: 唐僧。
福州長樂人。
俗姓王。
師事馬祖道一
后居洪州百丈山,世稱百丈禪師。
以禪宗與律宗習相異,創(chuàng)設禪院,制定《禪門規(guī)式》,后稱《百丈清規(guī)》,以勵禪僧戒行。
卒謚大智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閩人也。
丱歲離塵。
三學該練。
馬祖闡化南康。
乃傾心依附。
與西堂智藏。
同號入室。
一夕侍祖玩月次。
云。
正恁么時如何。
藏云正好供養(yǎng)。
海云正好脩行。
云經入藏禪歸海。
祖一日上堂。
大眾云集。
海乃捲卻禮拜席。
祖便下座。
海間它往。
乍歸詣祖。
祖于禪床角。
取拂子示之。
海云只這個。
更別有在。
祖放拂子舊處云。
你已后將什么為人。
海卻取拂子。
云只這個更別有。
海以拂子掛舊處侍立。
祖振威一喝。
及出世洪之新吳百丈山。
參玄之賓麇至。
而溈山祐黃檗運。
尤杰出。
海謂之曰。
佛法不是小事。
老僧被馬大師一喝。
直得三日耳聾。
黃檗不覺吐舌。
曰某甲雖不識馬祖
要且今日得親見馬祖。
海云汝已后莫嗣馬祖去。
檗云。
不嗣馬祖。
海云作么不嗣馬祖。
檗云喪我兒孫。
海云如是如是。
每曰。
吾行大乘法。
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
為軌范耶。
或曰。
瑜伽論瓔珞經。
是大乘律。
盍亦從旃。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而博約折中之。
務歸于善焉爾。
其制謂。
于一寺之中。
為法堂僧堂方丈而已。
法堂所以說法也。
僧堂中。
設長連床。
施椸架。
凡同住者。
不論高下。
咸在掛搭道具于椸架上。
坐長連床。
晝夜不息。
倦則斜枕床唇偃仰。
謂之帶刀臥。
使不安于寢寐也。
長老特居方丈。
以示道德之尊。
有力役則行普請法。
以均其勞苦。
天下禪宗便之。
皆循守不敢廢至今。
元和九年甲午正月十七日示寂。
壽九十五。
長慶元年。
謚大智禪師。
塔曰大寶勝輪。
宋高僧傳·卷第十 習禪篇第三之三
釋懷海。
閩人也。
少離朽宅長游頓門。
稟自天然不由激勸。
大寂始化南康。
操心依附。
虛往實歸果成宗匠。
后檀信請居新吳界。
有山峻極可千尺許。
號百丈歟。
海既居之禪客無遠不至。
堂室隘矣。
且曰。
吾行大乘法。
豈宜以諸部阿笈摩教為隨行邪。
或曰。
瑜伽論瓔珞經是大乘戒律。
胡不依隨乎。
海曰。
吾于大小乘中。
博約折中設規(guī)務歸于善焉。
乃創(chuàng)意不循律制。
別立禪居。
初自達磨傳法至六祖已來。
得道眼者號長老。
同西域道高臘長者呼須菩提也。
然多居律寺中。
唯別院異耳。
又令不論高下盡入僧堂。
堂中設長連床。
施椸架掛搭道具。
臥必斜枕床唇。
謂之帶刀睡。
為其坐禪既久。
略偃亞而已。
朝參夕聚飲食隨宜。
示節(jié)儉也。
行普請法示上下均力也。
長老居方丈。
同維摩之一室也。
不立佛殿唯樹法堂。
表法超言象也。
其諸制度與毗尼師一倍相翻。
天下禪宗如風偃草。
禪門獨行由海之始也。
以元和九年甲午歲正月十七日歸寂。
享年九十五矣。
穆宗長慶元年。
敕謚大智禪師。
塔曰大寶勝輪焉。
系曰。
自漢傳法居處不分禪律。
是以通禪達法者皆居一寺中。
院有別耳。
至乎百丈立制出意用方便。
亦頭陀之流也。
矯枉從端乃簡易之業(yè)也。
所言自我作古。
古故也。
故事也。
如立事克成則云自此始也。
不成則云無自立辟。
今海公作古。
天下隨之者益多而損少之故也謚海公為大智不其然乎。
語曰。
利不百不變格。
將知變斯格厥利多矣。
彌沙塞律有諸。
雖非佛制諸方為清凈者不得不行也。
僧智藏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5—814 【介紹】: 唐僧。
虔州人,俗姓廖。
馬祖于臨川。
卒謚大覺禪師。
諫議大夫韋綬曾輯藏之言行,編入《圖經》。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姓廖氏。
虔化人。
生有奇表。
識者知其為偉器。
八歲即從師薙染。
大寂移居龔公山。
往依之。
且為大寂。
奉書于忠國師。
國師問。
汝師說什么法。
藏從東過西立。
國師云。
只者個。
更有。
藏從西過東立。
國師云。
者個是馬師底。
仁者底作么生。
藏云。
早個呈似了也。
又奉書于徑山。
大寂受連率路嗣恭。
延居府治。
而授藏以衲袈裟。
使眾請益。
僧問大寂。
離四句絕百非。
請師直指。
云。
汝去問取智藏。
僧問藏。
藏云。
汝去問取海兄。
僧問海。
海云。
我到者里卻不會。
僧舉似寂。
云。
藏頭白海頭黑。
藏住西堂后。
有俗士問。
天堂地獄是有否。
佛法僧寶是有否。
藏皆以有答之。
士云。
和尚錯了也。
藏云。
汝曾見何等尊宿來。
士云曾見徑山。
藏云。
徑山向汝道什么。
士云。
道一切總無。
藏云汝有妻子否。
士云有。
藏云徑山有妻否。
士云無。
藏云徑山和尚道無則得。
士禮謝。
時相國齊公映。
亞相李公兼尚書李公翔中郎裴公通皆禮敬。
元和九年四月八日終。
春秋八十。
夏臘五十五。
建塔葬全身。
長慶初。
追謚大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39—824 【介紹】: 唐僧。
姓氏里居不詳。
少入法門,先參馬祖道一,祖為立名天然。
又師石頭希遷禪師受戒法。
居天臺華頂三年,禮國一大師。
憲宗元和中上龍門山,與龐居士、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
曾于洛陽慧林寺燃木佛御寒,名震都下。
十五年卜南陽丹霞山結庵。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39—824 姓氏居里不詳,禪宗僧人。
少習儒典,后轉奉佛法。
先參馬祖道一,又師石頭希遷,再詣馬祖,尋入南陽丹霞山,轉次居天臺山蓮華頂三載,又禮國一禪師。
憲宗元和初,上龍門香山,與伏牛自在為莫逆交。
曾于惠林寺焚木佛以御冬。
元和十五年(820),再入丹霞山,世稱丹霞和尚。
穆宗長慶四年(824)卒。
謚智通禪師。
祖堂集》卷四、《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一四有傳。
祖堂集》存其歌偈5首。
《全唐詩續(xù)拾》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不知何許人。
先以冠帶見石頭遷禪師于南岳。
執(zhí)?三年。
始遂落發(fā)。
復得戒于岳寺之希律師。
即造江西大寂法會。
大寂甚奇之。
俄居天臺華頂三年。
尋詣徑山。
禮國一。
元和中。
登龍門香山。
善伏牛禪師。
嘗客惠林寺。
時天大寒。
因取木佛像燒之。
以自燠。
或譏其撥無因果。
曰吾欲以茶毗舍利爾。
曰木頭安從得舍利。
然笑曰。
若是則可更取幾尊來焚。
元和三年。
游洛陽晨。
出橫臥天津橋上。
會留守鄭公騶從過之。
呵不為動。
公使問何人。
然徐仰視而應曰。
無事僧。
公異之。
乃奉束帛襲衣。
月給米面。
自是歸信者益眾。
十五年春。
乃結庵南陽之丹霞山。
以便林泉之樂。
一日謁忠國師。
先問侍者。
國師在否。
者云。
在即在。
只是不見客。
然云。
太深遠生。
者云。
佛眼亦覷不見。
然云。
龍生龍子。
鳳生鳳兒。
國師睡起。
者以告國師乃打十棒趁出。
然聞之云。
不謬為一國之師。
明日卻往禮拜。
見國師。
便展坐具。
國師云。
不用不用。
然退步。
國師云。
如是如是。
然卻進前。
國師云。
不是不是。
然繞國師一匝便出。
國師云。
去圣時遙。
人多懈怠。
三十年后。
覓此漢也難得。
然訪龐居士見女子靈照。
取菜次。
然云居士在否。
女子放下菜籃。
斂手立。
然又云居士在否。
女子提菜籃去。
然上堂阿你渾家。
切須保護一靈之物。
不是你造作名貌得。
更說什么薦與不薦。
阿你自看。
善巧方便。
不從外得。
善巧是文殊。
方便是普賢。
你更擬趁逐甚么物。
如今學者。
紛紛擾擾。
皆是參禪問道。
我此間。
無道可脩。
無法可證。
若識得釋迦只者凡夫。
是阿你須自看取。
莫一盲引眾盲。
相將入火坑。
夜里暗雙陸。
賽采若為生。
無事珍重。
長慶四年六月。
趣門人備湯沐曰。
吾有遠役。
竟戴笠策杖躡履。
垂一足。
未及地而逝。
壽八十六。
膳部員外郎鎦軻撰碑文。
謚智通塔號妙覺。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禪篇第三之四
釋天然。
不知何許人也。
少入法門而性梗槩。
謁見石頭禪師默而識之。
思召其自體得實者。
為立名天然也。
乃躬執(zhí)爨凡三年始遂落飾。
后于岳寺希律師受其戒法。
造江西大寂會。
寂以言誘之。
應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臺華頂三年。
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上龍門香山。
與伏牛禪師為物外之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
曰吾茶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
然曰。
若爾者何責我乎。
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
會留守鄭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無事僧。
留守異之。
乃奉束素衣兩襲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言。
吾思林泉。
乃入南陽丹霞山結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
告門人曰。
備沐浴吾將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屨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膳部員外郎劉軻撰碑紀德焉。
敕謚智通禪師。
塔號妙覺。
高僧摘要·品高僧摘要卷三
少入法門。
謁見石頭禪師。
躬執(zhí)爨三年。
始遂落飾。
后于岳寺希律師受戒法。
造江西大寂
應答雅正。
大寂甚奇之。
次居天臺華頂三年。
又禮國一大師。
元和中。
上龍門香山。
與伏牛禪師。
為物外交。
后于慧林寺遇大寒。
然乃焚木佛像以禦之。
人或譏之曰。
我茶毗舍利。
曰木頭何有。
然曰。
若爾者何責我乎。
元和三年晨過天津橋橫臥。
會留守鄭公出。
呵之不去。
乃徐仰曰。
無寺僧。
留守異之。
乃奉束素衣兩襲。
月給米面。
洛下翕然歸信。
至十五年春。
言吾思林泉。
乃入南陽丹霞山結庵。
以長慶四年六月。
告門人曰。
備沐浴。
吾將欲行矣。
乃戴笠策杖入。
履垂一足。
未及地而卒。
春秋八十六。
劉軻撰碑。
敕謚智通。
塔號妙覺。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41—821 【介紹】: 唐僧。
湖州吳興人,俗姓李。
早歲投徑山出家。
受戒后,乃往諸方參學,終嗣馬祖道一。
好隱棲山谷,常住伏牛山,世稱伏牛和尚。
曾至龍門、王屋、嵩山尋訪古跡,與丹霞天然為莫逆交。
作《三傷歌》,勸誡世人,宣揚禪旨,盛傳當世。
后卒于隨州開元寺。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41—821 俗姓李,吳興(今浙江湖州)人。
早歲投徑山出家,受具足戒后,乃往諸方參學,終嗣馬祖道一
好隱山谷,常住伏牛山,世謂之伏牛和尚,與天然禪師為莫逆交。
嘗尋訪古跡于龍門、王屋、嵩山,作《三傷歌》,盛傳當世。
穆宗長慶元年(821)卒于隨州開元寺。
祖堂集》卷一五、《宋高僧傳》卷一一、《景德傳燈錄》卷七有傳。
景德傳燈錄》卷三〇、《鑒誡錄》卷一〇收詩3首。
《全唐詩外編》錄此3詩,署伏牛上人。
敦煌遺書斯五五五八卷存2首,但云為香嚴智閑作。
共 54 首 第 1 頁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