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孫因

相關人物:共 8 位。
共 8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前77 【介紹】: 即田千秋。
西漢馮翊長陵人。
戰(zhàn)國時田齊后裔,其先人漢初徙居長陵。
初為高寢郎。
戾太子為江充讒害,千秋上書訟太子冤,武帝感悟,拜為大鴻臚。
旋為丞相,封富民侯。
為人敦厚持重,勸帝施恩惠、緩刑罰。
受武帝遺詔,輔導少主。
及昭帝即位,政事壹決于大將軍霍光。
以年老得乘小車入宮朝見,號車丞相。
孫因以車為氏。
全漢文·卷二十九
千秋本姓田,齊諸田之后,為高廟郎中。征和三年拜大鴻臚,明年代劉屈牦為丞相,封富民侯。元鳳四年卒,謚曰定侯。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京兆杜陵人,字伯勤。
光武建武中累遷為青、冀二州刺史,治政寬簡,民易受化,封溧陽縣侯。
其時天下安定,詔公侯皆就封,子孫因家溧陽。
卒謚壯。
江瓊 朝代:西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西晉陳留濟川人,字孟琚。
初為馮翊太守。
精于文字訓詁。
永嘉之亂,棄官西奔,仕于張軌。
孫因居涼土,世傳家業(yè)。
僧住力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44—623 【介紹】: 唐僧。陽翟人,俗姓褚。避地錢塘縣,因出家焉。隋煬帝時居揚州長樂寺。嘗自竭資建塔造寺。隋末道俗流亡,誓以身命守護殿閣,寺賴以存。唐高祖武德六年,輔公祏起事,凡百寺觀??送江南,住力乃致書再請,愿在閣前燒身以留寺宇,公祏不許。乃積干薪自焚死。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褚氏。
其先河南陽翟人。
后有避地于吳郡之錢唐者。
孫因家焉。
八歲入道。
有聞緇俗。
久之陳宣帝。
于京城之左。
造秦皇寺。
詔董工役。
至德二年。
充寺主。
陳亡徙居江都之長樂寺。
隋開皇十三年建塔五層。
金盤輝耀近遠。
十七年煬帝以晉王出鎮(zhèn)淮海。
委力總寺任。
乃復于丹陽龍光寺。
迎致梁武皇帝所得優(yōu)填王像。
王謐所得定光像。
中脩高閣。
旁挾二樓。
奉像其上。
宏壯顯特。
挺冠區(qū)宇。
大業(yè)四年。
益起四周齋房廊廡。
倉庫庖湢。
使凈侶游息無厭。
十年盡出己資。
購旃檀香木。
??倘鹣瘛?div id="rfp7z2y" class='inline' id='people_12742_1_31_comment'>
并二菩薩。
并安閣上供養(yǎng)。
十四年。
隋室喪亂。
寇盜搶攘。
力則誓捐身命。
守護殿閣。
神堯受禪天下更始。
諸方版蕩。
而此等獨存。
武德六年。
賊帥輔公拓叛。
寺觀。
皆撤送江南。
力致書愿焚身以留室宇。
公拓不聽。
力謂弟子曰。
吾無量劫來。
積集貪愛。
不能捐舍軀命。
以報法恩。
今像欲濟江。
所不忍見。
可積薪自燒。
以供養(yǎng)之。
衣資什物。
并以施像。
必吾滅后。
像南還矣。
遽湯沐跏趺。
面西引火。
以至命終。
而身則合掌。
凝然不化。
多益以薪。
西后猥燼。
壽八十。
其年十月八日也。
既而像果南還。
門人慧安智頤等樹碑于寺之內。
東宮庶子虞世南文。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住力。姓褚氏。河南陽翟人。避地吳郡之錢塘縣。因而家焉。宿植勝因早修慧業(yè)。甫及八歲出家學道。器宇凝峻虛懷接悟。聲第之高有聞緇俗。陳中宗宣帝。于京城之左造泰皇寺。宏壯之極罄竭泉府。乃敕專監(jiān)百工。故得揆測指撝面勢嚴凈。至德二年。又敕為寺主。值江表淪亡僧徒乖散。乃負錫游方訪求勝地。行至江都。乃于長樂寺而止心焉。隋開皇十三年。建塔五層。金槃景耀峨然挺秀。遠近式瞻。至十七年。煬帝晉蕃又臨江海。以力為寺任繕造之功故也。初梁武得優(yōu)填王像神瑞難紀。在丹陽之龍光寺。及陳國云亡道場焚毀。力乃奉接尊儀及王謐所得定光像者。并延長樂身心供養(yǎng)。而殿宇褊狹未盡莊嚴。遂宣導四部王公黎庶。共修高閣并夾二樓。寺眾大小三百馀僧。咸同喜舍畢愿締構力乃勵率同侶二百馀僧。共往豫章刊山伐木。人力既壯。規(guī)摹所指妙盡物情。即年成立。制置華絕。力異神工。宏壯高顯挺冠區(qū)宇。大業(yè)四年。又起四周僧房。廊廡齋廚倉庫備足。故使眾侶常續(xù)斷緒無因。再往京師。深降恩禮還至江都。又蒙敕慰。大業(yè)十年。自竭身資。以栴檀香木。模寫瑞像并二菩薩。不久尋成同安閣內。至十四年。隋室喪亂道俗流亡。骸若萎朽充諸衢市。誓以身命守護殿閣。寺居狐兔顧影為儔。啜菽飲水再離寒暑。雖耆年暮齒。而心力逾壯。泥涂褫落周匝火燒。口誦不輟手行治葺。賊徒雪泣見者哀嘆。往往革心相佐修補。皇唐受命弘宣大法。舊僧馀眾并造相投。邑室雖焚此寺猶在。武德六年。江表賊帥輔公祐。負阻繕兵戈潛圖反叛。凡百寺觀撒送江南。力乃致書再請。愿在閣前。燒身以留寺宇。祐偽號尊稱。志在傾殄。雖得其書全不顧遇力謂弟子曰。吾無量劫來積習貪愛。不能捐舍形命以報法恩。今欲自于佛前取盡決。不忍見像濟江??煞e乾薪自燒供養(yǎng)。吾滅之后像必南渡。衣資什物并入尊像。泣服施靈理宜改革。便以香湯沐浴加趺面西。引火自焚卒于炭聚。時年八十。即武德六年十月八日也。命終火滅。合掌凝然。更足阇維。一時都化。初力在佛前焚時。群鵲哀鳴。其聲甚切。右繞七匝方始飛去。及身沒后像果南遷。殿閣房廊得免煨燼。法寶僧眾如疇昔焉。門人慧安智賾者。師資義重甥舅恩深。為樹高碑于寺之內。東宮庶子虞世南為文。今像還歸于本閣云。
僧法常 朝代:隋末唐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567—645 【介紹】: 唐僧。白水人,俗姓張。少習儒業(yè),頗知梗概。年十九,從曇延法師學。太宗貞觀中,召居普光寺,尋兼知空觀寺上座。時聽講者眾,四方而至,后皆為法匠。有《攝論義疏》、《玄章》等。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六 護教科(二)
姓張氏。
南陽白水人也。
高祖隆。
仕魏之河北。
孫因占籍焉。
少業(yè)儒。
性厭煩雜。
年十九。
投曇延法師祝發(fā)。
即學涅槃。
而隨以講說。
聽者嘆異。
延嘗三摩其頂曰。
子當住持佛法矣。
年二十二。
攝論初興。
常以師門。
多守舊章。
鮮獲奇致。
于是歷游秦齊趙魏。
盡覈成實毗曇華嚴地論之旨。
積勞五年。
而后出疏于上京以決群疑。
隋齊王暕。
以時望。
召升高座。
自是儔侶四臻。
敷唱相續(xù)。
大業(yè)間。
詔居禪定道場。
陶治尤盛。
國朝遐邇晏清。
化風騰播。
貞觀譯經。
資以證義。
且詔常知翻譯任。
普光寺成。
詔居之。
未幾。
詔為皇太子。
授菩薩戒。
九年詔為中宮戒師。
兼補空觀寺上座。
新羅王金慈藏。
棄位入道。
航海求見。
從受菩薩戒以歸。
十四年。
僧有誤陷憲網者。
有司以聞。
詔集京寺諸德于玄武門。
普加責讓。
于是常上殿奏曰。
僧等蒙荷恩惠。
得預法門。
不能嚴奉律科。
致有上聞天聽。
特由常等。
寡于訓誨。
不勝愧恥。
遂引涅槃付囑之語。
上然之。
詔宥大理獄囚。
又賜食而退。
后以上惑于姓所自來。
詔李位釋上。
屢疏爭之。
不聽。
俄發(fā)疾。
終于所住寺。
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
壽七十九。
七月二日。
葬南郊高陽之原。
弟子德遜等立碑。
宗正卿李伯藥制文。
惟常慈忍進脩。
每感禎瑞。
神王冠服皆素。
擁部從旋繞。
堂壁所畫樂天。
一時起舞。
觀音菩薩。
身相瑰琦。
佩服纓絡。
從外入戶。
上住空中。
良久而滅。
普賢菩薩。
從東方來。
去地五六丈。
光奪曙彩。
是豈可誕妄哉。
吁異矣。
續(xù)高僧傳·卷第十五 義解篇十一
釋法常。俗姓張氏。南陽白水人也。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郡焉。少踐儒林頗知梗概。而厭其諠雜情欣出家。奉戒自守不郡非類。霜懷標舉為眾所推。年十九。投曇延法師。登蒙剃落既預聽限。大闡宏猷。學不逾歲。即講涅槃。道俗聽者咸奇理趣。自爾專親侍奉曉夕咨謀。每擊幽致。延欣其情理深當。乃摩頂曰。觀子所涉。必住持正法矣。于即研精覃思無釋寸陰。時年二十二。攝論初興。隨聞新法仰其弘義。于時論門初辟。師學多途。封守舊章鮮能回覺。常乃博聽眾鋒校其铦銳。秦齊趙魏靡不周行。時積五年鉆覈名理。至于成實毗曇華嚴地論。博考同異皆為軌轍。末旋踵上京慨茲異敘。隨講出疏示顯群迷。隋齊王暕。召結時望盛演釋經。登預法座敷陳至理。詞義弘遠罕得其門。僉共美之嘉嘆。成俗遂有。胥徒歸湊。相續(xù)依承。四時講解以為恒任。大業(yè)之始榮唱轉高。爰下敕旨入大禪定。相尋講肆成濟極多。唐運初興遐邇清晏。四遠投造增倍于前。每席傳燈播揚非一。貞觀之譯證義所資。下敕徵召恒知翻任。后造普光宏壯華敞。又召居之。衣服供給四時隨改。又下敕令為皇儲受菩薩戒。禮敬之極眾所傾心。貞觀九年。又奉敕召。入為皇后戒師。因即敕補兼知空觀寺上座。撫接客舊妙識物心。弘導法化長鎮(zhèn)不絕。前后預聽者數千。東蕃西鄙難可勝述。及學成返國皆為法匠。傳通正教于今轉盛。新羅王子金慈藏。輕忽貴位棄俗出家。遠聞虔仰思睹言令。遂架山航海遠造京師。乃于船中夢矚顏色。及睹形狀宛若夢中。悲涕交流欣其會遇。因從受菩薩戒。盡禮事焉。十四年。有僧犯過。下敕普責京寺。大德綱維因集于玄武門。召常上殿。論及僧過。常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預法門。不能躬奉教網。致有上聞天聽。特由常等寡于訓誨。恥愧難陳。遂引涅槃付屬之旨。上然之。因宥大理獄囚百有馀人。又延設供。食訖而退。及李道居先。不勝此位。率僧邀駕隨頓表上。既不蒙遂。因染馀疾。的無痛所右脅而終于住寺。春秋七十有九。即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也。至七月二日。葬于南郊高陽之原。時炎景陵天游塵翳日。逮至發(fā)引之前。夜降微雨。及于明旦。天地清朗云霧四除。纖塵不飛道路無擁。京寺僧侶門人子弟等。各建脩幢三十馀車。前后威儀四十馀里。信心士女執(zhí)素幡花列侍左右。乃盈數萬。卿相儐從。僉以榮之。初常涉詣義門妙崇行解。故眾所推。美歸于攝論。而志之所尚慕涅槃。恒欲披講未之欣悟。遂依眾請專弘此論。陶冶理味精貫匈懷。依時赴講全無讀誦。才有馀暇課業(yè)行道。六時自勵片無違缺。有大神王冠服皆素。率其部從隨其旋繞。道俗時見。密以高之。又曾宵夜至佛堂中。壁畫樂天一時起舞。后于中夜又在佛堂。觀音菩薩從外入戶上住空中。身相瑰奇佩服瓔珞?;伟l(fā)希有良久便滅。后經五年。天將欲曙。又感普賢菩薩從東而來。去地五六丈許。常之專精。徵應為如此也。故立志清峻逾久逾劇。所獲法利多造經像。但務奇妙不言其價。歲建檀會終盡京師。悲敬兩田無遮供養(yǎng)。自所服用粗弊而已。講揚別供一不受之。還布眾中持操無改。著攝論義疏八卷玄章五卷。涅槃維摩勝鬘等。各垂疏記。廣行于世。弟子德遜等。為立碑于普光之門。宗正卿李百藥為文。
高僧摘要·法高僧摘要卷二
姓張。南陽白水人。高祖隆仕魏。因移于河北郡焉。少踐儒林。情欣田家。年十九。投曇延法師剃落。學不逾歲。即講涅槃。道俗聽者。咸奇理趣。年二十二。攝論初興。隨聞新法。秦齊趙魏。靡不周行。時積五年鉆覈名理。至于成寔毗曇華嚴地論。博考同異。皆為軌轍。隋齊王暕。召結時望。盛演釋經。常預法座。敷陳至理。詞義弘遠。僉共美之。大業(yè)之始。榮唱轉高。爰下敕旨。入大禪定。相尋講肆。成濟極多。唐運初興。遐邇清晏。四遠投造。增倍于前。貞觀之譯。證義所資。下敕徵召。恒知翻任。后造普光。宏壯華敞。又召居之。衣服供給。四時隨改。文下敕令為皇儲受菩薩戒。禮敬之極。眾所傾心。貞觀九年。又奉敕召。入為皇后戒師。因即敕補兼知空觀寺上座。弘導法化。前后預聽者數千。及學成返國。新羅王子金慈藏。輕忽貴位。棄俗出家。遠聞虔仰。思睹言令。遂架山航海。遠造京師。乃于船中夢想顏色。及睹形狀。宛若夢中。悲涕交流。欣其會遇。因從受菩薩戒。盡禮事焉。十四年。有僧犯過。下敕普責京寺大德綱維。因集于玄武門。召常上殿。論及僧過。常曰。僧等蒙荷恩惠。得預法門。不能躬奉教綱。致有上聞天聽。特由常等。寡于訓誨。恥愧難陳。遂引涅槃付囑之旨。上然之。因宥大理獄囚百有馀人。又延設供。食訖而退。因染馀疾。右脅而終于住寺。春秋七十有九。乃貞觀十九年六月二十六日。七月二日。葬于南郊高陽之原。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十 利物科
姓王氏。
太原人。
其先有避地于九江者。
孫因家焉。
云以幼歲。
依廬山大林寺沙門智鍇。
出家鍇亦有聲當世。
而云尤慷慨精厲。
獨異恒倫。
法門之務未嘗不以大者遠者介意。
而所居寺。
曾莫脩治。
時達禪師方以道行。
為檀信所歸向。
云年二十有五矣。
誓往邀之。
以來貲幣。
達弗許。
云以死請。
委身叩頭。
顴頰破腫。
涕泗漫地五尺。
計且欲自溺。
以著見其志。
達感動為起。
云遽奔走險隘。
前告道俗。
使之迎候。
路逢群虎。
目不暇駐。
既抵山中。
有所施設。
云必奉行。
無小忤。
嘗馭舟溪谷間。
嚴冬凍冱。
砂石崩頹。
云則脫衣挽纜腰胯而下。
凌凘砭骨。
流血凝結。
行三百馀里。
罔所辭憚。
隋季天下大亂。
士弘林氏。
起兵豫章。
號楚。
以秀才胡氏。
為尚書。
今寇鄱陽九江據之。
發(fā)心模寫廬山東林文殊瑞像。
以云有干材。
委監(jiān)護。
頃之像脫爐韛。
而頸脅穿漏。
議將復鑄。
會胡以譖見逮。
不果。
而有像色黃金馀百二十兩在焉。
云患??劫。
以竹筒貯金。
并金誦銅珠一環(huán)為信。
寄胡所。
胡至宮亭覆舟。
失二物。
后復浮而至。
得于三十里外之遠云。
胡且死。
又托金于其叔父曉禪師使遁。
俄唐兵破豫章。
曉用幣缊裹金負之。
以避難。
遇盜焉。
然盜亦不知其為金也。
委之而去。
于是云得以成就其業(yè)。
當镕冶日。
五戒李氏先發(fā)愿然一臂。
以致祈鑄。
及事之辨。
乃前于所卜之期。
李氏不知也。
像見夢曰。
汝愿然臂。
可誣邪。
李氏寤遽如所愿。
寺備經論。
而律部獨未全。
時首律師。
方闡化京師。
云重趼造詣。
詔住弘福寺。
悉獲采掇以歸。
續(xù)高僧傳·卷第二十九 興福篇第九
釋慧云。姓王。太原人也。遠祖避地止于九江。弱年樂道。投匡山大林寺沙門智鍇而出家焉。鍇亦標領當時。有聲出世。而云慷慨時俗。精厲歸從。故得獨異恒倫不拘物累。致有大節(jié)大務偏所留心。時年二十有五。達禪師者。江淮內外所在興造。事力不遂咸來祈請。云為寺廟毀壞故致邀延。達不許之。云以來告不申便陳死請。委身在地涕泗滂沱。流迸涂漫滿五尺許。又以頭叩地。青腫覆眼。加諸誓愿曰。若不蒙赴。云亦投江。達見其意盛。歘然回意。云即前告道俗。所在迎候。披草望山。行不由徑。路值群虎。不暇駐目。延達至山。須有經始。溯流諸處檢校功德。時屬嚴冬冰擁船路。崩砂頹結屢阻舟人。云乃急系衣裳。破冰挽纜腰胯以下凌澌截肉。流血凝住不覺??唷W源舜卸兮爬?。方登所在。其懇誠難繼。并例此也。隋季末齡。中表賊亂。有林士弘者。結眾豫章偽稱楚帝。偽尚書令鄱陽胡秀才。親領士眾臨據九江。因感發(fā)心。欣寫廬山東林文殊瑞像。盡所鎮(zhèn)境訪監(jiān)護者。道俗僉議。以云有出眾之奇。雅當此選。爐錘既辦便就镕范。光儀乃具。惟頸及脅兩處有孔。時眾未之悟也。其年秀才偽敕。所追有像色金百二十兩盛以竹筒。云以賊徒蜂起無方守護。并用付才。又以念誦銅珠一環(huán)。遺才為信。行至宮亭。軍士乞福。才得便風舉帆前引。于江中路遭浪船沒。財物蕩盡惟人達岸。才諸無所恨。但失像色金。煩冤江畔呼嗟不絕。誓愿不成深為業(yè)也。須臾金筒隨浪逆流。并遺銅珠。前后相繼。汎隱向岸就才。既獲色金。舉眾同叫歡欣無量。計被沒處至所出岸三十馀里。重而能浮。逆波相授。軍民通怪驚異靈感。及才之遇害也刃開頸脅。恰符像焉。初才之欲擊賊。以金用委叔父曉禪師。及楚都既覆群寇交侵。曉用弊布裹金。擔以避難。不免為賊所奪。既失像金取求無計。尋有賊中來者。盜金投曉。俱不知是金擔也。曉得本金。委云成就。光相超挺今在山閣。初鑄像時。有李五戒者。私發(fā)愿曰。若镕金日誓然一臂。云為模樣早成遂前期日。李氏不知已鑄。乃夢像曰。汝先愿然臂。如何違信耶。李氏夢寤。因始知之。即于像前以刀解臂。蠟布纏骨而燒焉。又感徵應。略其事也。云以江介威紆。累逢草竊。經論乃積。而戒律未弘。遠趣帝京躬參學府。值首律師當陽開化。大適本志悲喜交并。采掇行務有聞朝省。下敕令住弘福。而形貌長偉。骨面多髯。言晤成章。眾所知識。偏能讀誦。頗盛威容。故齋福大集。恒居坐首。群公卿士側席虛心。一舉五卷須臾尋了。未聞??噎莫不嘉尚。然其程器。即目故略敘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興化軍莆田人。
仁宗景祐元年進士。
與蘇緘齊名。
官至屯田郎中。
卒葬長洲,子孫因定居。
有《經史解題》、《群書新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元明間蒙古人,字道夫。仕為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入明居河南永寧。洪武中授秦王府紀善,改御史。請重刊律令憲綱,頒之諸司。未幾擢翰林修撰,坐事降典籍,進應奉。十一年,以老致仕。
明詩紀事·甲簽·卷四
與權字道夫,河南永寧人。
元進士。
由秘書監(jiān)管勾歷河南北道廉訪使僉事。
洪武初,用薦授秦府紀善,改御史,出為廣西僉事。
未之任,復留為御史。
擢翰林修撰,降典籍,進應奉,以年老致仕歸。
有集十卷。
田按:道夫其先蠻部人,有別號答祿者,子孫因以為氏。
明初流寓河南永寧。
余觀道夫題詠,自署洛上人,則著籍永寧明矣。
道夫集十卷,著錄于《明史藝文志》及《千頃堂書目》,今罕傳本。
史稱道夫博學強記,明初祀三皇、建帝王廟,皆自道夫發(fā)之。
余從《宋文憲集》附錄得詩一首,以補明初詩家缺遺焉。
維基
答祿與權,字道夫,蒙古人。元朝進士,明朝初期政治人物。其早年在元朝任河南北道廉訪司僉事。明朝初期,在河南永寧居住。洪武六年,擔任御史。七年,擔任廣西按察僉事,后為御史。后上書請祭祀三皇,并建帝王廟。后任翰林修撰。洪武十一年因年邁辭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