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王遂

相關人物:共 7 位。
共 7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30—1200 【介紹】: 宋徽州婺源人,徙居建陽考亭,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遁翁、滄洲病叟,別稱紫陽、云谷老人。朱松子。高宗紹興十八年進士,為同安主簿。孝宗淳熙中,知南康軍,改提舉浙東茶鹽公事。時浙東大饑,乃單車按行境內(nèi),救荒革弊。光宗時歷知漳州,任秘閣修撰等。寧宗初,以煥章閣待制提舉南京鴻慶宮。慶元二年,落職罷祠。卒后追謚文。受業(yè)于李侗,得程顥、程頤之傳,兼采周敦頤、張載等人學說,集北宋以來理學之大成。主持白鹿洞、岳麓書院,講學五十余年,弟子眾多。其學派被稱為閩學,或考亭學派、程朱學派。曾被韓侂胄視為偽學,加以禁止。有《四書章句集注》、《伊洛淵源錄》、《名臣言行錄》、《資治通鑒綱目》、《詩集傳》、《楚辭集注》,及后人編纂的《朱子語類》、《朱文公文集》等。
全宋詩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考亭先生、云谷老人、滄洲病叟、溯翁,祖籍徽州婺源(今屬江西),生于南劍州尤溪(今屬福建)。
高宗紹興十八年(一一四八)進士,授泉州同安主簿。
罷歸請祠,監(jiān)潭州南岳廟。
孝宗朝,歷官秘書郎,知南康軍,直秘閣,提舉江西、浙東常平茶鹽,江西提刑,秘閣修撰。
光宗即位,知漳州。
紹熙四年(一一九三),知潭州兼荊湖南路安撫。
寧宗即位,除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尋提舉南京鴻慶宮。
慶元二年(一一九六),韓侂胄專政,行偽學黨禁,落職罷祠。
六年,卒,年七十一。
嘉定二年(一二○九),追謚文。
理宗淳祐元年(一二四一),從祀孔廟。
熹登第五十載,任地方官僅七年半,立朝時間更短,生平主要從事著述和講學,是宋代理學集大成者。
有《楚辭集注》八卷、《詩集傳》二十卷等。
文集版本甚多,生前即有無名氏編刊之《晦庵先生文集》前集十一卷,后集十八卷,卒后,有寧宗時浙江官刻之《晦庵先生文集》一百卷。
度宗咸淳元年(一二六五),建安書院雕印,除集一百卷外,并附王遂輯續(xù)集十一卷及余師魯輯別集十卷。
自宋末至明、清,仍續(xù)有增補、刊刻。
事見《勉齋集》卷三六《文公朱先生行狀》,《宋史》卷四二九有傳。
 朱熹詩,以《四部叢刊》影印明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其中卷一至卷一○及別集卷七詩部)為底本,校以宋寧宗時刻本(簡稱宋本)、明成化十九年(一四八三)刻本(簡稱成化本)、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簡稱四庫本)、朝鮮李朝英祖辛卯(一七七一)刊《朱子大全》(簡稱朝鮮本)等。
底本卷末考異,酌予吸收。
新輯集外詩,編為第十一、十二卷。
詞學圖錄
朱熹(1130-1200) 字元晦,一字仲晦,號晦庵、晦翁,別稱紫陽,謚文?;罩萱脑矗ń駥俳鳎┤?,僑寓建陽(今屬福建)。理學家。有《四書章句集注》、《周易本義》、《詩集傳》、《楚辭集注》、《通鑒綱目》等,詞有《晦庵詞》。
全宋文·卷五四二八
朱熹(一一三○——一二○○),字元晦,后改仲晦,號晦庵、遁翁。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生于福建尤溪(今福建尤溪)。紹興十八年進士及第,調(diào)泉州同安縣主簿。任滿還家,著書講學達二十馀年。淳熙五年,知南康軍。在任期間,重建了著名的白鹿洞書院。八年,就任提舉兩浙東路常平茶鹽公事。紹熙元年,知漳州。四年,除知潭州、荊湖南路安撫使,這期間修復了岳麓書院。五年,詔為煥章閣待制兼侍講。同年被罷免,回到福建考亭,主講紫陽書院,又別稱考亭、紫陽,繼續(xù)著書立說。慶元六年病逝,年七十一。朱熹一生做官時間很短,主要從事于著書講學。他上承二程的學說,又加以闡釋發(fā)揮,成為宋代理學的集大成者,在中國哲學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并在國際上產(chǎn)生了廣泛影響。朱熹著述甚富,計有文集一百卷、續(xù)集十一卷、別集十卷,《上蔡先生語錄》三卷,《河南程氏遺書》二十五卷,《河南程氏外書》十二卷,《名臣言行錄》前集十卷、后集十四卷,《近思錄》十四卷,《四書章句集注》十九卷,《太極圖解》注一卷,《通書解》一卷,《伊洛淵源錄》十四卷,《詩集傳》八卷,《資治通鑒綱目》五十九卷,《楚辭集注》八卷,《朱子語類》一百四十卷等,俱存世。事見黃干《朱先生行狀》(《勉齋集》卷三六,《宋史》卷四二九本傳。)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養(yǎng)伯。
光宗紹熙元年,改名野,登進士第。
調(diào)麗水尉,以公事忤郡將,棄官從朱熹于武夷。
后自念假名易途之非,復舊名應鄉(xiāng)舉,再試不中。
御史王穎叔言于朝,詔以初名復官。
全宋詩
戴蒙,字養(yǎng)伯,更名野,永嘉(今浙江溫州)人。光宗紹熙元年(一一九○)進士,調(diào)麗水尉,再調(diào)鳴鶴場運鹽官。后棄官從朱熹于武夷。事見清光緒《永嘉縣志》卷一一、一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56—1236 【介紹】: 宋建州建陽人,字伯靜,號節(jié)齋。蔡元定長子。承家學,又兼師朱熹,清修苦學有父風,尤邃于《》。隱居不仕。有《周易訓解》、《易象意言》、《詩思問》、《論孟思問》等。
全宋詩
蔡淵(一一五六~一二三六),字伯靜,號節(jié)齋,建陽(今屬福建)人。
元定長子。
元定謫道州時,淵奉母家居。
傳元定《》學。
隱居不仕,一門兄弟自相師友,朱熹弟子黃干、廖德明等皆從之游。
理宗端平三年卒,年八十一。
有《節(jié)齋吟稿》(《永樂大典》卷一四七○七)等,已佚。
明蔡有鹍《蔡氏九儒書》輯其詩文為《節(jié)齋公集》一卷。
事見《節(jié)齋公集》附錄宋王遂《節(jié)齋先生墓志銘》、《宋史》卷四三四《蔡元定傳》,《宋元學案》卷六二有傳。
今錄詩四首。
全宋文·卷六六四八
蔡淵(一一五六——一二三六),字伯靜,號節(jié)齋,建寧府建陽(今福建建陽)人,元定長子,躬耕不仕。與弟沆、沉承習家學,又入朱子之門,尤沈潛于《》。著作今存《易象意言》一卷、《周易卦爻經(jīng)傳訓解》二卷。見《宋史新編》卷一六二,《閩中理學淵源考》卷二五,《宋元學案》卷六二。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約1231 【介紹】: 金嵩州福昌人,字敬之。博極書史,性野逸不修威儀。曾為河南府治中高廷玉客。廷玉得罪,愿益貧困。為人不從俗俯仰。有詩數(shù)千首,常貯竹橐中。歿洛下。
中州集
愿字敬之福昌人其大父自鳳翔來居縣西南女幾山下以力田為業(yè)敬之自號女幾野人年二十五始知讀書取白氏諷諫集自試一日便能背誦乃聚書環(huán)堵中讀之書至伊訓詩至河廣頗若有所省欲罷不能因更致力焉音義有不通者搜訪百至必通而后已有一事闕十年者由是博極群書于三傳為尤精至于內(nèi)典亦稱該洽杜詩韓筆未嘗一日去其手作文有綱目不亂詩律深嚴而有自得之趣性野逸不修威儀貴人延客敬之麻衣草屨足脛赤露坦然于其間劇談豪飲旁若無人高獻臣為河南治中聞其名引為上客及獻臣為府尹所誣敬之亦被訊掠幾預一網(wǎng)之禍自是人以敬之之名為諱絕不與交不二三年日事大狼狽田五六十畝歲入不足一牛屢為追胥所奪竟賣之以為食眾雛嗷嗷張口待哺雅負高氣不能從俗俯仰迫以饑凍又不得不與世接其枯槁憔悴流離頓踣往往見之于詩元光初予與李欽叔在孟津敬之自女幾來為之留數(shù)日其行也欽叔為設饌備極豐腆敬之放箸而嘆曰平生飽食有數(shù)每見吾二弟必得美食明日道路中又當與老饑相抗去矣會有一日辛老子僵仆柳泉韓城之間以天地為棺槨日月為含禭狐貍亦可螻蟻亦可耳予二人為之惻然敬之佳句極多如自憐心似魯連子人道面如裴晉公萬事直須稱好好百年端欲付休休院靜寬留月窗虛細度云浪翻魚出浦花動鳥移枝之類恨不能悉記耳(木棲云吟窗醉幾秋風晚只許幽人個里知三鄉(xiāng)光武廟云萬山青繞一川斜到其處知為工也)予嘗論敬之士之有所立必藉國家教養(yǎng)父兄淵源師友講習三者備而后可喻如世之美婦多出于膏腴甲族薰醲含浸之下閭閻間非無名色一旦作公夫人則舉步羞澀曾大家婢不如其理然也故作新人材言教育也獨學無友言講習也生長見聞言父兄也至于傳記所載西子乃苧蘿山采薪氏之女越君臣教之容止七日而納之王遂能惑夫差傾吳國豈常理也哉敬之落落自拔耿耿自信百窮而不憫百辱而不沮任重道遠若將死而后已者三十年亦可謂難矣南渡以來詩學為盛后生輩一弄筆墨岸然以風雅自名高自標置轉(zhuǎn)相販賣少遭指擿終死為敵一時主文盟者又皆汎愛多可坐受愚弄不為裁抑且以激昂張大之語從臾之至比為曹劉沈謝者肩摩而踵接李杜而下不論也敬之業(yè)專而心通敢以是非白黑自任每讀劉趙雷李張杜王麻諸人之詩必為之探源委發(fā)凡例解絡脈審音節(jié)辨清濁權輕重片善不掩微颣必指如老吏斷獄文峻網(wǎng)密絲毫不相貸如衲僧得正法眼徵詰開示幾于截斷眾流人有難之者則曰我雖不解書曉書莫如我故始則人怒之罵之中而疑之已而信服之至論朋輩中有公鑒而無姑息者必以敬之為稱首蓋不本于教育不階于講習不出于父兄而卓然成就如此然則若吾敬之者真特立之士哉(劉景玄趙宜之雷希顏李欽叔張仲經(jīng)杜仲梁王仲澤麻知幾)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172—1234 【介紹】: 宋溫州永嘉人,字子靜,號西麓。周鼎臣子。初為太學生,趙汝愚罷相,與同舍生救之,致禍,轉(zhuǎn)徙十七年,授徒自給。后放還,登寧宗嘉定四年進士第。官至刑部侍郎。卒謚忠文。
全宋詩
周端朝(一一七二~一二三四),字子靜,永嘉(今浙江溫州)人。鼎臣子。寧宗慶元初趙汝愚罷相,端朝與太學同舍生上疏救之,遂受禍。轉(zhuǎn)徙十七年,后放還。登嘉定四年(一二一一)進士,調(diào)桂陽軍教授。理宗紹定二年(一二二九),除著作郎,累遷秘書少監(jiān)兼實錄院檢討官、國史院編修官。端平元年權刑部侍郎,卒,年六十三。事見《鶴林集》卷三四《周侍郎墓志銘》、清光緒《永嘉縣志》卷一四。今錄詩五首。
全宋文·卷六九七七
周端朝(一一七二——一二三四),字子靜,一作子靖,號西麓,永嘉(今浙江溫州)人。
其學本出于仲父去非,得張栻之傳。
慶元元年趙汝愚罷相,端朝為太學生,與同舍生楊宏中等上書救之,時號「六君子」。
端朝亦被編管,轉(zhuǎn)徙十七年,授徒自給。
韓侂胄誅,有詔褒錄。
嘉定四年第進士,為國錄。
官至刑部侍郎。
端平元年卒,年六十三,謚忠文。
見《鶴林集》卷三四《周侍郎墓志銘》,《宋史》卷四五五本傳,《宋元學案》卷七一。
池元堅 朝代:南宋

人物簡介

全宋文·卷八二五二
池元堅,寶祐間太學生。
元大德間尚在世。
見《齊東野語》卷七、元王遂《嘉定縣重修廟學碑》(《吳都文粹》續(xù)集卷六)。

人物簡介

維基
莊承篯(1739年7月17日—1788年1月27日,乾隆四年六月十二日-乾隆五十二年十二月二十日),字少彭,號羹堂,又號古香。
江蘇省蘇州府元和縣(今屬蘇州市)人,祖籍常州府陽湖縣(今屬常州市),曾寄籍陜西省西安府咸寧縣(今屬西安市)。
清朝官員。
自幼天賦異稟,資質(zhì)穎異。
乾隆二十年(1755年)十七歲時,父莊大中因「與汪華氏聚賭奸宿詭名徐天爵一案」遣戍陜西,母徐氏有疾且祖父莊楷人年老,奉命照料祖、母,未跟隨前往陜西。
不久,母徐氏去世,承篯居喪攜帶二個幼弟前往陜西父親戍地,旅費不足,僅以手推車載弟、自己步行前往陜西,后遂寄籍陜西咸寧。
三十年(1765年)由陜西咸寧縣籍拔貢生中式乙酉科陜西鄉(xiāng)試舉人。
三十一年(1766年)中式丙戌科第二甲第四十二名進士出身。
選翰林院庶吉士。
三十四年(1769年)五月初一日,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三十六年(1771年),以編修差充辛卯科順天鄉(xiāng)試同考官。
三十八年(1773年),以編修充四庫全書館纂修兼分校官分?!?a target='_blank'>永樂大典》。
進獻家藏南宋蕭?!?a target='_blank'>續(xù)后漢書》四十七卷。
簽提《永樂大典》卷七七五六、七七五七。
三十九年(1774年),充咸安宮官學總裁。
四十一年(1776年),遷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
兼充文淵閣校理。
四十二年(1777年)五月初二日,敕授儒林郎。
后遷詹事府右春坊右中允。
充三通館纂修兼校對官、文淵閣校理。
四十七年(1782年)二月,乾隆帝賜宴,獲賜墨刻如意、彩緞、硯箋、筆墨。
四庫全書館進呈永樂大典內(nèi)指出錯誤與記過次數(shù)清單,莊承篯共記過二十六次。
遷翰林院侍講。
四月,記過三次,交吏部察議,銷去紀錄一次,免罰俸。
七月,《四庫全書》告成。
四十八年(1783年)遷翰林院侍讀。
七月,差任癸卯科山東鄉(xiāng)試正考官。
五十年(1785年)正月初一日,誥授奉直大夫。
二月,于乾清宮考試列第三等,降授詹事府左春坊左贊善。
九月,改授六部主事候補,選補吏部考功司。
五十二年(1787年)十二月二十日,卒,年四十九歲。
葬于吳縣俶字圩周行阡。
早年家遭變故,備嘗艱辛,生性孝友,獨力撫養(yǎng)多位弟、妹至成人,并給予教育,諸弟也依次出仕。
莊承篯仕官之后,與族兄莊通敏同官翰林,值宿時則一起承輿進出,維持關照聯(lián)系;親族子弟數(shù)十人聚集到京師,也延攬不倦,過年時則開筵席招待,以慷慨為樂,并不使人知悉其經(jīng)濟拮據(jù)。
喜歡赒濟急困的友人,曾幫助流徙到京的松江人陸德粲、常州胡實齋學士,因此胡實齋的詩有「深恩直比憐兒女」句。
因祖父在家鄉(xiāng)、父大中在陜西,不能省親,曾慨嘆:「天倫聚順之樂,乃真樂也。
吾但得祖孫父子萃一堂,平生志愿足矣。
」于是千方百計辦理借貸,呈請捐納贖父罪,花費鉅萬,生活清貧,四十一年(1776年)得到恩旨允許赦歸,莊大中到達京師郊外時,承篯出郊迎接,但隨后突然得疾,死于旅途中,承篯哭踴哀慕,幾不欲生。
終生時常受討債者困擾。
曾經(jīng)在乾隆帝召見對答時,乾隆帝詢問莊承篯說話口音不似陜西人,莊承篯回答本籍江蘇、父遣戍陜西等事,乾隆帝說:「此所謂塞翁馬矣。
」同僚認為是得到知遇的開始,但生前始終僅是詞臣。
生子早殤,之后又不育,繼嗣困難,承篯往往暗自憫悼憂傷。
姜晟為之作贊:惜丁未冬,劉退谷給事之喪,君往吊焉,翌日而卒。
先是,夢至一所,如浮屠老子之宮,中設幾案,三見退谷及同官某并坐,虛其左案;君至皆起,指其左曰:『待君久矣。
』覺而述之,輒咄咄不樂,初不意妖夢之遽踐也。
夫鬼神之說,儒者弗道,然以君之內(nèi)行兼開敏之才,未究厥施,郁伊以歿,所謂生而為英、歿而為神者,以古律今,亦容或有之者歟。

賜進士出身誥授光祿大夫太子少保兵部尚書兼右都御史總督直隸等處提督軍營糧餉兼管河道巡撫事年姻愚弟姜晟拜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