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吳麟徵

相關人物:共 10 位。
共 10 首

人物簡介

維基
楊述中,字衡毓,號老庵,四川敘州府富順縣人。
萬歷十三年(1585年)乙酉科四川鄉(xiāng)試舉人,十七年(1589年)己丑科進士。
授山西襄垣縣知縣,任內立泰晉書院,并資助神童王基洪。
來王基洪果然中進士。
擢江西道御史,內官客用驕橫,楊述中合同官糾之,群宦切齒,謫太和縣典史。
后起為大理府推官,升戶部主事、員外郎,四十年(1612年)任山東鄉(xiāng)試同考官。
歷任尚寶司丞、尚寶司少卿、太仆寺少卿、鄖陽撫治。
天啟二年(1622年)十月,安邦彥、奢崇明相繼逆叛,調任為兵部右侍郎兼都察院右僉都御史巡撫偏沅等處地方提督軍務兼督貴州兵餉。
尋代替張我續(xù)任川貴總督,兼制云南湖廣軍務,賜尚方劍,率秦楚滇豫蜀五省官兵,援黔剿逆有功,因撫軍王三善敗績,述中尋乞休歸。
以俞旨有“老成慎重”語,自號老庵。
王士章 朝代:明末

人物簡介

維基
王士章,云南臨安府河西縣(今玉溪市通??h河西鎮(zhèn))人。
明末政治人物。
天啟七年(1627年)丁卯科云南鄉(xiāng)試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辛未科進士,以戶部員外郎督餉薊遼,歷官真定府、保定府知府。
以奉養(yǎng)母親告歸,其母壽至九十七歲,王士章對母親極為孝順,每當因事發(fā)怒時,母親來則解怒。
妻子趙氏是萬歷庚戌進士、前保定知府趙琦的女兒,幼年時隨父到保定,一日早起洗漱時,遺失金簪在壁間。
來王士章任保定知府時,趙氏又跟隨丈夫赴任,在原地重新?lián)旎亟痿?,人們都恨驚異,王士章還與賓客作詩紀錄此事。
萬發(fā)祥 朝代:明末清初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6 【介紹】: 明江西新喻人,名養(yǎng)正,號瑞門,以字行。性孝友,積學力行。崇禎十六年進士。李自成破北京時,被俘。大順軍撤時南歸,寓吉州。南明隆武帝授為兵科給事中。清軍破贛州,被殺。
維基
萬發(fā)祥(17世紀—1646年11月8日),名養(yǎng)正,字發(fā)祥,以字行,號瑞門,江西臨江府新喻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萬發(fā)祥在十六歲時成縣學生,博學而才高,有籌劃國事的志氣,父母去世后服闋才參加科考,得督學侯峒曾置于前列;崇禎十二年(1639年)在馬世奇主考的江西鄉(xiāng)試中舉人,同考官萬載知縣唐昌齡評其策論中有「忠肝義膽,可覘他日立朝」的句子。
次年(1640年)會試僅中副榜,回鄉(xiāng)后條議解除馬糧、折布等弊政,又讓產給兄弟、建宗祠奉先祖先,事關名教都會發(fā)憤抗言;到十六年(1643年)再次參加會試得吏科都給事中吳麟徵提拔,殿試成二甲進士,館選時由左都御史李邦華揀為庶吉士第五人,旋授翰林院編修。
甲申之變后,萬發(fā)祥發(fā)誓殉死,但服毒數(shù)次也不死,絕食數(shù)日又不死,得知馬世奇和吳麟徵殉難就前往哭喪,被大順軍隊抓獲;大順朝廷打算授官給他,他堅持不接受,牛金星發(fā)怒裍夾他,暈倒復蘇后再押赴西市,他也不為所動。
不久清兵攻至,他就往南方逃走投靠編修楊廷麟,每天素衣向北哭,哭到淚盡而劉血;廣信舉人劉日杲抱負忠憤,二人對哭,日杲為其寫下《貞女歌》。
隆武帝于福州即位,楊廷麟與萬元吉奉命守衛(wèi)贛州,萬發(fā)祥兼任兵科給事中從守,清軍包圍圍急,楊廷麟守大南門,他則守小南門。
十月三日城將破,他依然穿著甲胄督戰(zhàn),到天光時遭清軍擒獲,不屈身中三刀而死。
其弟萬衍祥輯錄遺文,入崇祀鄉(xiāng)賢及忠孝祠,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賜謚烈憫。

人物簡介

維基
張?zhí)祺耄?586年—1639年),字季昭,號平符,浙江溫州府永嘉縣人。
萬歷四十年(1612年)壬子科鄉(xiāng)試經魁(三名),天啟二年(1622年)壬戌科會試一百九十八名,二甲第一名進士。
負文名,精書翰。
吏部觀政,初授禮部祠祭司主事,六年升精膳司員外郎,七年晉主客司郎中。
崇禎元年(1628年)出為湖廣蘇松道參政,尋改提學廣東,稱得人。
五年,升本省按察使。
六年晉福建右布政使,福州兵備道,制銅鐵大磙,分布閩浙沿海要害。
八年轉湖廣左布政使,轄寶慶道,平臨藍天王寺獠猺諸寇。
糾參岷藩縱校尉殺平民,掠財產,朝論偉之。
十二年擢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巡撫云南,以不得養(yǎng)親,憂思成疾,行至平越卒。
為人清端宏毅,政暇即操瓠撰述。
所居先世舊廬僅蔽風雨,與余姚施邦曜、海鹽吳麟徵有浙中三君子之稱。
著有《松臺詩集》。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46 【介紹】: 明浙江會稽人,字羽侯,號格庵,晚號稱東餓夫。劉宗周弟子。崇禎四年進士。由庶吉士改禮科給事中。以劾王應熊入閣不由廷推,下詔獄。旋起歷吏科都給事中,屢忤首輔周延儒,又詆兵部尚書陳新甲奸邪,既而會推閣臣失帝意,謫戍均州。弘光時任大理丞。明亡為僧。有《章格庵遺書》。
維基
章正宸(?
—1646年),字羽侯,號格庵,晚號禹東餓夫。
浙江會稽人,明末政治人物。
早年師從劉宗周,崇禎三年(1630年)中式順天府鄉(xiāng)試第四名舉人,崇禎四年(1631年)聯(lián)捷辛未科進士 ,工部觀政,改翰林院庶吉士,與馬世奇、張溥等相交莫逆。
崇禎六年(1633年)任禮科給事中,因上疏彈劾輔臣王應熊,崇禎帝大怒,被逮下詔獄拷訊,給事中吳麟徵、傅朝佑救之無效,被革職歸鄉(xiāng)。
崇禎九年(1636年)冬,召起為戶科給事中,十二年任湖廣鄉(xiāng)試副主考,從廢卷中拔取曹胤昌為第一名。
巡視蘇松諸郡餉務,陳漕政八害一要,升吏科右,十三年巡視太倉銀庫。
十四年,洛陽被攻陷,福王朱常洵被殺,崇禎于乾清宮召對群臣,章正宸相繼彈劾首輔周延儒、兵部尚書陳新甲、督師楊嗣昌,在會推宣大總督人選上,首輔周延儒欲以門生江禹緒陪推,又欲起復被革職的門生前江陵知縣史元調和恢復前輔臣馮銓冠帶,被正宸爭論,未能成功。
十五年五月,會推閣員,章正宸與吏部尚書李日宣、掌河南道御史張瑄共事,先推十三人,帝命再推,又列十一人,六月辛酉,崇禎召對中左門,以濫舉房可壯、宋玫、張三謨三人,將李日宣、章正宸下獄,又謫戍均州。
安宗時,官至大理寺左寺丞,見國事日非,棄官歸里;魯王監(jiān)國時,授吏部左侍郎,掌部事,守赭山(在浙江蕭山縣),招募赭山鄉(xiāng)民組建赭山營。
紹興失陷,出家為僧。
王芝瑞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王芝瑞(?
—1648年),字鐘淑,號靜川,應天府江寧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王芝瑞是萬歷四十六年(1618年)戊午科舉人 ,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授行人,歷官吏部驗封司主事、員外郎。
有宗室郡王應降授將軍,向他行賄三千以違制襲封王爵,他立刻駁斥;政府為該名宗室說情,但最終并不允許襲封。
真人張應京面見崇禎帝建壇求雪,沒有效果;惟崇禎帝依然器重張應京,在他請求下,讓他住在魏忠賢故宅作為策勛的府邸。
事情頒布后,王芝瑞說:「有功的人才能賜與宅邸。
張應京只是一名真人,獲得高爵厚祿,而且求雪無效,憑甚么得策勛?
」最后也不能阻止。
周延儒再次出任首輔,王芝瑞是他以前取錄的進士,吏部有官職出缺,周延儒打算讓王芝瑞補任。
王芝瑞說:「先生出山,不滿足眾望,將失敗是朝廷之事。
我離開也嫌不夠快,敢擾亂嗎?
」堅持辭官歸鄉(xiāng)。
來王芝瑞再次獲起用為四川督學僉事,幫助王應熊籌措糧餉有功。
弘光元年(1645年),他奉朝廷命令守江,寇盜不敢渡河;擢任尚寶司少卿,任命的詔令尚未到達,張獻忠就在閏六月帶兵向南,王芝瑞于江上拒守。
樊一蘅輕敵戰(zhàn)敗被他所救,但迷路遇上敵寇傷及馬匹,后軍來到得免,退入永寧,不久當?shù)匾彩荨?div id="w6d9ofg" class='inline' id='people_124809_0_14_comment'>
最初曾英得王芝瑞提拔,王應熊命他攻打寇盜、恢復永寧,而王芝瑞則守衛(wèi)遵義。
隆武帝繼位,徵召王芝瑞擔任光祿寺少卿,擢兵部右侍郎、都察院僉都御史,巡撫四川。
受命后到達湖南,途中福京失守,因此依附武岡的劉承胤。
劉承胤計劃擁立岷王朱禋□,王芝瑞不斷阻止,幾乎被殺害,逃入廣西,黃尚賓在萬年城帶兵迎接。
永歷二年(1648年)閏三月,永歷帝招任他為吏部左侍郎,拜命后不久遽卒。
陳藎 朝代:明至南明

人物簡介

維基
陳藎(17世紀—17世紀),又名陳賡,字鳴墀,直隸魏縣人,明朝、南明政治人物。
陳藎是萬歷四十三年(1615年)舉人,到崇禎四年(1631年)成進士,工部觀政,七年授大理寺右評事,十年丁憂。
十三年補左評事。
累任職授廣信府知府、福建參議,有德行。
崇禎十七年(1644年)擔任御史巡行云南,上疏請求弘光帝派兵保衛(wèi)當?shù)厮氖f公帑,獲準許,并加監(jiān)軍銜。
陳藎為人傲慢,不懂得軍事,宗室朱壽??招募三萬名士兵、二千匹戰(zhàn)馬、十二匹象,軍隊驍勇、兵器鋒利;成軍后派趙應選、胡一青、王永祚、蒲纓到黔、楚,但是南京已經失陷。
隆武帝提拔陳藎為僉都御史,命令他到福建,路過吉安,萬元吉招引守城,多次打敗清朝軍隊。
之后二人意見不合,陳藎引退到南安,吩咐趙應選與胡一青支援忠誠。
忠誠府失守,陳藎敗走寶慶,因為部下被張先璧、劉承胤控制而失意,回到隆回居住。
來王進才搜掠他家,他轉至奉天,在當?shù)赜粲舳K。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16—1862 【介紹】: 清云南昆明人,字根云。道光十五年進士。授編修。咸豐二年督學江蘇。太平軍起,授浙江巡撫,擢兩江總督,駐常州,主江南大營餉事。江南大營潰后,逃至上海。同治元年褫職逮京,棄市。
維基
何桂清(1816—1862年12月21日),字根云。
云南省云南府昆明縣(今云南省昆明市)。
清朝翰林、政治人物、軍事人物。
官至兩江總督。
因抵抗太平天國不力,以失封疆之罪,棄市。
何桂清的父親是王英九之父王燮的家丁。
王燮擔任太守,為王英九請來家教,何桂清伴讀。
王英九愚鈍又喜歡玩樂嬉鬧,不喜歡八股文,因而讀書失敗,何桂清思緒清明,過目不忘,反而造就了何桂清。
來王英九捐納為鹽使時,何桂清出資,報答此恩。
道光十五年(1835年),何桂清中式乙未科第二甲第四十九名進士出身,點翰林院庶吉士。
道光十六年(1836年)散館,授翰林院編修。
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河南鄉(xiāng)試副主考官。
道光十九年(1839年),主貴州鄉(xiāng)試。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任司經局洗馬,右贊善,改左贊善,日講起居注官,南書房行走。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升翰林院侍講,仍任洗馬。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升太仆寺少卿,為廣東鄉(xiāng)試正主考,會試同考官。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升光祿寺卿,改太常寺卿。
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出為山東學政。
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加內閣學士,仍提督山東學政。
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二月五日,遷兵部右侍郎。
丁憂去職,服滿后補任原官。
咸豐元年(1851年)五月二十日,署理吏部右侍郎,閏八月十三日授兵部右侍郎。
十二月十四日改戶部右侍郎,兼管錢法堂事務,南書房行走,順天鄉(xiāng)試覆試閱卷大臣,順天武鄉(xiāng)試較射大臣,兼管三庫事務,充實錄館副總裁。
二年(1852年),署理經筵講官。
三月六日充會試副總裁、覆試閱卷大臣,大考翰詹閱卷大臣,考試蔭生閱卷大臣,八月六日授江蘇學政。
太平天國襲江南,何桂清以江蘇學政身份疏陳軍事,抨擊封疆大吏軟弱,無所顧忌侃侃而談,咸豐帝感到驚奇。
三年(1853年)十一月二日改禮部左侍郎。
四年(1854年)三月十日,改吏部右侍郎,仍充江蘇學政,四月十八日改倉場侍郎,九月二十一日升授浙江巡撫。
太平軍攻陷江寧,東南震動。
安徽徽州府、寧國府是浙江屏障,何桂清駐兵黃池,扼守要沖,與浙江提督鄧紹良擊退太平軍。
五年(1855年),桂清檄令道員徐榮攻黟縣、石埭,太平軍主力到達后徽勇潰敗,徐榮戰(zhàn)死。
何桂清上疏主張安徽浙江互為唇齒,主客一心方有勝算,咸豐帝上諭令地方官吏不分畛域剿敵。
安徽巡撫移駐廬州,徽州、寧國二府暫由何桂清管轄,桂清令徽州府知府石景芬、副將魁齡等收復徽州府城及休寧縣,布防堵敵軍來路。
江西太平軍入侵浙江,攻陷衢州府開化縣,進犯嚴州府遂安縣,桂清檄令鄧紹良等夾攻,擊退太平軍,周天受、石景芬等克復黟縣、石埭縣。
何桂清奏請增補道員缺額,以石景芬任徽寧池太道;總兵豫祺戰(zhàn)績不佳,革職,以江長貴代;團練大臣前侍郎張芾駐皖南,督辦徽、寧防務,兼顧浙江衢州、嚴州二府。
六年(1856年),檄令鄧紹良、秦如虎、都興阿等合攻寧國府,江長貴擊敗來援的太平軍,收寧國府城,獲得嘉獎。
浙江杭州府知府王有齡被通判徐徵訐控,桂清復奏有微詞,被朝廷責問,十一月六日以病免職。
七年(1857年)春,兩江總督怡良因病出缺,桂清同年的文淵閣大學士彭蘊章保薦以何繼任,統(tǒng)籌糧餉。
四月十二日,以二品頂戴署理兩江總督。
六月六日,實授兩江總督。
桂清保薦王有齡升授江蘇布政使,獲準。
此時江寧已淪陷多年,總督駐常州,軍事由江寧將軍和春主導,江南提督張國梁為幫辦,前任總督怡良專責轉運糧餉。
桂清屢次奏陳方略,符合咸豐帝期望,諭飭和春與桂清和衷商酌。
冬季,攻克江蘇鎮(zhèn)江府,以辦理軍餉功加太子少保。
十二月二十六日充欽差大臣、南洋通商大臣辦理通商各口事務。
八年(1858)十一月,會同東閣大學士桂良、吏部尚書花沙納與英、法、美三國改訂稅則、通商章程:有限承認鴉片貿易;依《中英五口通商章程》在上海創(chuàng)建關稅總局;進出口貨物,一律按時價抽5%關稅,洋貨遠銷內地一律按時價抽2.5%子口稅;各口稅收劃一辦理,聘請英人李泰國幫辦海關稅務等。
十年(1860年)張國梁攻克江寧城外九洑洲,與和春挖壕筑壘,完成合圍江寧(第二次江南大營)。
桂清以濟餉之功,晉加太子太保。
三月二十一日,太平軍陳玉成、李世賢、楊輔清、李秀成等合兵十馀萬攻陷建平縣、東壩。
李秀成為了解圍,由安徽廣德州急襲杭州,杭州將軍瑞昌死守,上諭令何桂清、和春盡速救援;桂清急檄幫辦江南軍務廣西提督張玉良馳援,到達后以600兵擊破太平軍,并收復臨安縣、孝豐縣、安吉縣,獲朝廷嘉獎。
何桂清又傳檄宣化鎮(zhèn)總兵馬德昭、壽春鎮(zhèn)總兵熊天喜、游擊曾秉忠,副將劉成元水陸分路進剿,造成兵力分散。
太平軍一支由東壩進江寧府,一支由溧陽縣攻常州府,進而攻陷溧陽縣、進圍金壇縣。
桂清檄令馬德昭救援常州、總兵銜周天孚及潮勇救援金壇縣,太平軍于是退出武進縣界,全部進圍金壇。
閏三月初三日,太平軍攻陷句容縣,江南大營后路斷絕。
初四日,張玉良回軍到達常州。
初五日,參將羅希賢率軍自宜興進駐常州城,初六日,壽春鎮(zhèn)總兵熊天喜自安徽廣德抵達常州城。
江寧將軍和春飛檄求援,何桂清不準張玉良赴援,和春又調馬德昭急援,桂清也不準。
浙江巡撫王有齡遞書告誡何桂清勿逃離常州:「事棘時危,身為大臣,萬目睽睽,視以動止。
一舉足則人心瓦解矣。
」初七日,太平軍自江寧城外攻擊江南大營,張國梁激勵將士激戰(zhàn)七晝夜。
張國梁九次傳檄常州諸軍救援,何桂清皆不回應。
十四日,大風雨后降下大雪,人多凍僵,將士因缺餉而噪亂,十五日,江南大營失火,全軍潰敗。
十六日,張國梁退守鎮(zhèn)江,和春退守丹陽縣。
何桂清懼怕張、和彈劾,極力致書慰勞,請張國梁移防丹陽。
和春遣熊天喜扎營于白堍,張國梁招集潰兵,十八日,張國梁統(tǒng)兵一萬三千人抵達丹陽,留西寧鎮(zhèn)總兵馮子材一萬二千人守鎮(zhèn)江。
何桂清遣張玉良于常州城外西南五里至西北橫列二十營,并上奏:「丹陽以上軍務,和春、張國梁主之。
常州軍務,臣與張玉良主之。
部署稍定,即進規(guī)溧陽。
」其實是空言,企圖推諉責任。
常州、丹陽失陷,棄守出逃,槍殺百姓 何桂清催促張國梁、和春援救金壇縣,但因剛遭遇大敗,士氣不振,未及休養(yǎng);而太平軍已由金壇珥村繞道出丹陽南側,馬德昭于奔牛迎擊,太平軍轉往呂城,隔絕丹陽、常州大道,熊天喜于白堍潰敗自殺。
二十九日,李秀成率太平軍十萬人進逼丹陽,張國梁開南門迎擊,李秀成望見張國梁旗幟而退。
張國梁向常州索要鍋、帳、軍械而不得,部眾再度潰逃,張國梁指揮親軍馳騁鏖戰(zhàn),被潰兵阻擋,太平軍混入潰兵中狙擊張,張戰(zhàn)死,丹陽城破,和春突圍前往常州。
何桂清大為震驚,已革江蘇按察使、總理江南糧臺事務的查文經等人洞悉桂清心意,建議退守蘇州。
桂清便奏言軍事已交托和春、自赴蘇州籌餉,作為逃跑藉口。
出逃時,常州士紳跪道請求桂清留守,戈什哈槍殺跪留其中19人才脫身,張玉良也隨即出逃。
何桂清棄守后常州士民自籌登陴守城。
數(shù)日后常州城破,李秀成憤恨人民抵抗而屠城。
和春督兵迎敵,兵潰重傷,退至無錫縣,自殺殉節(jié)。
無錫城破,湖北提督王浚戰(zhàn)死。
蘇州守軍聞訊大為憤恨,何桂清到達后,駐扎于滸墅關,江蘇巡撫徐有壬拒絕打開城門,并彈劾何桂清「棄城喪師」及親兵在途中焚掠的罪行。
和春四月十三日,蘇州城淪陷,徐有壬于巷戰(zhàn)戰(zhàn)死殉節(jié),遺疏再彈劾何桂清多條罪狀。
朝廷降諭將何桂清革職解京審訊。
何桂清逃至常熟縣,托言借外兵,逃進上海租界。
何桂清統(tǒng)領十馀萬清軍棄城潛逃,導致常州、常熟、蘇州皆失守,咸豐帝上諭革職,捕送北京審訊。
然湊巧遇英法聯(lián)軍之役,咸豐帝避難熱河,何案擱置兩年。
期間王有齡及江蘇巡撫薛煥等相繼上疏乞恩,未獲允準。
同治元年(1862年),言官交章彈劾何桂清,于是恭親王與租界交涉,正式將其逮捕下獄。
秋審處總辦、直隸司郎中余光倬,照「各省督撫提鎮(zhèn)失陷城寨律」擬斬監(jiān)候,并以情罪重大,「擊殺執(zhí)香跪留父老十九人,忍心害理,罪當加重」,應即行處決,而改擬「斬立決」請旨定奪。
刑部尚書趙光,因與幫辦江南軍務的許乃釗有交情,瞭解何桂清失陷蘇常殃民細節(jié),覆奏:「不殺何桂清,何以謝江南百萬戰(zhàn)難生靈?
」慈安太后、慈禧太后降旨命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會議。
大理寺卿李棠階認為何桂清清為兩江總督,驕橫顢頇,治軍無方,克扣軍餉導致將士嘩變、全軍覆沒,棄城而逃又嫁禍他人,其罪不容誅。
然而太后為求慎重,另有旨:「何桂清曾任一品大員,用刑宜慎,如有疑義,不妨各陳所見。
」有17人上疏論救,體仁閣大學士、禮部尚書祁寯藻,引用嘉慶帝諭旨:「刑部議獄,不得有加重字樣。
」認為刑部所擬不合制。
另有工部尚書萬青藜、御史高延祜,而新任江蘇巡撫薛煥以重金疏通,故拖延未決。
言官仍交章彈劾,戶科掌印給事中郭祥瑞、吏科給事中謝增等奏請速正典刑;禮科給事中卞寶第(曾于浙江道監(jiān)察御史任內彈劾桂清)抗章駁祁寯藻:「仁宗上諭,只就承平時期尋常罪名而言。
」又言:「道光年間浙江提督余步云失定海,咸豐年間湖北巡撫青麟失武昌,皆以失陷封疆伏法,其時祁寯藻當軍機大臣,何獨于何桂清護惜若此?
」大理寺卿李棠階以東南戰(zhàn)事尚未結束,求顧全大局再上密摺主張不應拖延:「刑賞大政,不可為謬悠之議所撓,今欲平賊,而先庇逃帥,何以作中興將士之氣?
」刑部審訊時,桂清提出一份薛煥等人具名之公稟,請其退到蘇州,以保餉源重地,作為其本不欲棄地的證明。
公稟出于當時或事后偽造已無從查究,朝廷命兩江總督曾國藩查核具奏。
曾國藩認為守土之責與公稟無關,覆奏:「疆吏以城守為大節(jié),不當以僚屬一言為進止;大臣以心跡為罪狀,不必以公稟有無為權衡。
」大學士六部九卿翰詹科道議覆,由刑部主稿,六月十三日,余光倬疏奏:「已革兩江總督何桂清身膺疆寄,受國厚恩,豈不知軍旅之事,有進無退,守土之責,城存與存?
況其時常州有兵有餉,并非不可固守,乃首先棄城逃避,致令全局潰散。
望亭為無錫至蘇州要沖,業(yè)經奏明截留長龍船,扎營于此,乃并未身經一戰(zhàn),命殺一賊,忽于蘇州失陷之前一日,率師船退駐福山??冢瞧涑繁h遁,縱寇殃民,尤罪跡之昭著者。
至刑部歷年審辦軍營失事成案,均視此為輕,惟馀步云系由斬候加至斬決,情罪相等。
雖帶兵提督與統(tǒng)兵總督稍有不同,然論疆寄,則文臣視武臣為重;論軍法,則逃官與逃將同誅;論情節(jié),則聞警屢逃,非被攻被圍變出不測者可比;論地方,則全省糜爛,非一城一寨偶致疏防屠可比。
請仍照原擬,從重擬以斬立決。
」得旨,改為斬監(jiān)候,秋后處決。
12月21日在京師菜市口法場處斬。
孫家穆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孫家穆,安徽壽州人。
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進士。
官戶部云南司主事。
光緒八年(1882年),云南巡撫杜瑞聯(lián)報銷軍費,由崔尊彝和永昌知府潘英章前往北京向太常寺卿周瑞清、王文韶和景廉打通關節(jié),孫家穆索賄十三萬兩,此時閻敬銘上任戶部尚書,孫家穆知其清廉,最后以八萬多兩了結。
是年六月,御史陳啟泰奏參周瑞清受賄,朝廷立即派刑部尚書麟書、潘祖蔭確切查明,八月二十四日,江西道監(jiān)察御史洪良品又奏稱云南報銷案,戶部索賄八萬兩,后來王文韶、李鴻藻承認接受過“炭敬”。
惇親王奕誴主張嚴查“炭敬”、“節(jié)敬”、“別敬”、“贈敬”等變相賄賂,鄧承修、張佩綸、盛昱等連上奏折表示支持,但翁同龢等表示反對,最后,慈禧太后對此不予追究,僅將王文韶、景廉、奎潤、董恂降二級調用,孫家穆與周瑞清革職、賠贓。
王若儼 朝代:清末至現(xiàn)當代

人物簡介

維基
王若儼(1887年8月19日—1968年10月17日)江蘇溧陽人,清朝及中華民國醫(yī)生。
王若儼早年留學日本千葉醫(yī)學專科學校醫(yī)科,1903年11月編寫《催眠術實施法》 (清國留學生會館 ),1907年在校期間曾經在《醫(yī)藥學報》上發(fā)表文章。
歸國后,王若儼于宣統(tǒng)元年(1909年)獲游學畢業(yè)進士。
1925年2月1日,為準備第一次東征,黃埔軍校人員改組,蔣介石呈請任命王若儼代理軍醫(yī)處處長。
來王若儼“因營私誤公免職”,改由郭琦元代理軍醫(yī)處處長。
共 10 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