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范冉

相關人物:共 4 位。
共 4 首
馮岱 朝代:東漢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東漢人,字德山。
桓帝時任陳留太守。
性慷慨,愛才士,苻融所薦范冉、韓卓、孔胄,均任為郡功曹、主簿、上計吏。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202—285 【介紹】: 西晉陳留外黃人,字承明。
范冉孫。
起家魏治中,轉別駕,辟太尉掾,出為征西司馬,所歷有聲。
司馬懿輔政,遷武威太守。
后轉太宰從事中郎。
魏齊王芳被廢,素服拜送,又不聽司馬師之召。
詔為侍中,持節(jié)使于雍州。
佯狂不言,歷三十六年。
晉武帝即位,詔以二千石祿養(yǎng)病,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227—1307 【介紹】: 宋元間徽州歙縣人,字萬里,號虛谷。幼孤,從叔父學。宋理宗景定三年進士。初媚賈似道,似道敗,又上十可斬之疏。后官知嚴州,以城降元,為建德路總管。尋罷歸,遂肆意于詩。有《桐江集》、《續(xù)古今考》,又選唐宋以來律詩,為《瀛奎律髓》。
元詩選
回字萬里,別號虛谷,徽州歙縣人。
宋景定壬戌,別省登第,提領池陽茶鹽,累遷知嚴州。
元兵至迎降,即以為建德路總管。
尋罷,徜徉杭、歙間以老。
虛谷傲睨自高,不修邊幅。
賈似道敗,嘗上十可斬之疏。
晚而歸元,終以不用,乃益肆意于詩。
吟詠最多,亦不甚持擇也。
其自序《桐江續(xù)集》云:「予自桐江休官閒居,萬事廢忘,獨于讀書作詩,未之或輟。
」是時年已六十馀矣。
仇仁近嘗贈詩云:「老尚留樊素,貧休比范丹。
」頗為時論所笑。
嘗選唐、宋以來近體詩評論之,名曰《瀛奎律髓》,于情景虛實之間,三致意焉。
而尤以山谷、后山、簡齋為標準。
海虞馮定遠曰:「方君所娓娓者,止在西江一派。
觀其議論,全是執(zhí)己見以繩縛古人,以古人無礙之才,圓變之學,曲合于拘方板腐之輩。
吾恐其說愈詳而愈多所戾耳。
」此言可謂深中虛谷之病矣。
全宋詩
方回(一二二七~一三○七),字萬里,一字淵甫,號虛谷,別號紫陽山人,歙縣(今屬安徽)人。早年以詩獲知州魏克愚賞識,后隨魏至永嘉,得制帥呂文德推薦。理宗景定三年(一二六二)進士,廷試原為甲科第一,為賈似道抑置乙科首,調隨州教授。呂師夔提舉江東,辟充干辦公事,歷江淮都大司干官、沿江制干,遷通判安吉州。時賈似道魯港兵敗,上書劾賈,召為太常簿。以劾王爚不可為相,出知建德府。恭帝德祐二年(一二七六),元兵至建德,出降,改授建德路總管兼府尹。元世祖至元十四年(一二七七)赴燕覲見,歸后仍舊任。前后在郡七年,為婿及門生所訐,罷,不再仕。以詩游食元新貴間二十馀年,也與宋遺民往還,長期寓居錢塘。元成宗大德十一年卒,年八十一。回詩初學張耒,晚慕陳師道、黃庭堅,鄙棄晚唐,自比陸游,有《桐江集》六十五卷(《剡源文集》卷八《桐江詩集序》),已佚。又有《桐江續(xù)集》,系元時罷官后所作,自序稱二十卷,《千頃堂書目》作五十卷,今殘存三十六卷。另有《瀛奎律髓》等行世。回以宋守土官靦顏仕元,以“大物既歸周,裸士來殷商”(本集卷二五《送男存心如燕二月二十五日夜走筆古體》)開解,并諛元為“今日朝廷貞觀同”(本集卷二四《送丘子正以能書入都……》),誠屬可鄙,所以為周密《癸辛雜識》別集卷上所深詆。周斥其曾以梅花百詠諛賈似道,當為事實,集中有“向來世故未曾識,折腰此人(似道)覬斗升”(卷二三《三月二十日張君輗約飲王子由紫霞道院酒字為韻》),即為此事之證明。因此前人雖辨周密斥方回或有私憤,而回人品確不能稱道。事見本集有關詩文,明弘治《徽州府志》卷七有傳?!》交卦?,以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為底本。校以清抄《虛谷桐江續(xù)集》(四十八卷,簡稱清抄本,藏北京圖書館),兩本卷次不同,非出一源。底本詩集外之詩、校本多出底本之詩及新輯集外詩,另編一卷。
御選元詩姓名爵里
字萬里,號虛谷。宋景定三年別省登第,累知嚴州。入元為建德路總管。有桐江集。
李德生 朝代:

人物簡介

維基
李德生(1782年2月25日—1852年10月28日),字仲惠,號培階,河南南陽鎮(zhèn)平縣石佛寺李營人,嘉慶乙卯進士。
歷官云南定遠縣、大姚縣、易門縣知縣,鎮(zhèn)雄州知州加同知銜、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東川府知府。
嘉慶十八年(1813年)鄉(xiāng)試中舉,嘉慶二十四年(1819年)登進士,出自民族英雄林則徐門下,敕授文林郎,誥授朝議大夫。
道光十三年二月(1833年3月),吏部選派云南省定遠縣知縣(民國三年改稱牟定縣至今),道光十三年八月十五日(1833年9月28日)仲秋節(jié)到任,題其署衙大堂名曰:「與民相見」,楹聯(lián)為:「早座堂,早結案,早完國稞,勤勤慎慎,從此地做去;不想錢,不生氣,不縱家丁,安安祥祥,向其中討來。
」每次出門,不用威儀,僅一二仆人相隨,路遇百姓爭執(zhí),每置座而勸解之。
勤政愛民,清廉奉公,無日不以興利除弊為急務。
裁減童生考試費用,捐增文龍書院津貼以發(fā)展教育;精簡吏役剔除征稅中間環(huán)節(jié),替山區(qū)窮苦農民完稅,減輕底層人民負擔;積極響應林則徐禁煙運動,查禁地方罌粟;在深山密林形勢險峻要道關隘處筑路建哨,維護地方治安,利于商賈行旅;建平成閘以興修水利;逢農事節(jié)令必到鄉(xiāng)間視察農民耕種豐欠,李德生有《午日賞農》詩一首:“寒煙連樹子規(guī)啼,田野爭趨雨一犁。
人向忙中過節(jié)令,我乘霽后踏新泥。
榴花結艷輝紅陌,菖葉分光映綠畦。
獨恨此行忘載酒,慰伊力作遍招攜。
”明年政通人和,申請修《定遠縣志》,獲云南布政使司批準,由李德生任纂修,于道光十五年冬成書。
李德生在《定遠縣志》凡例中強調:「惟實實有關于此地民生大事始錄之,恐其一字之誣誣全書,因理正之以成信志 。
《定遠縣志》自天文、地理、山川、建制、暨學校風俗,靡不詳載。
類分三十六目,共成八卷,以卷領目,名目為志。
詳而不冗,簡而不漏。
采訪節(jié)孝百三十人予以旌表,表彰貞節(jié),維持風化。
倉儲一志,內容詳備,防災救災,可見一斑。
《定遠縣志》最早用文字記錄了中國西南邊疆彝族傳統(tǒng)左腳舞等民族風俗;最早用文字記錄了定遠縣銅礦生產和鹽井生產。
后人采之,即據(jù)為千秋之信史。
道光十七年(1837年)署大姚縣知縣三個月,時間雖短暫,但任事實心,行政干練,裁汰規(guī)費,減免童試卷價,夫人教姚民紡織,造福大姚百姓,姚民竟立長生祿位,禁弗能止,其政績被道光《大姚縣志》撰文永記。
三個月后復任定遠縣知縣,在任六年定遠大治,立大功五次。
道光十八年(1838年)調任易門縣知縣加五級,紀錄二十一次。
初抵任時頗繁難,前任多名循吏皆因銅政被議,李德生有《易門即事詩》云:“宦跡蓬飛兩鬢殘,甑褚笠守儒寒。
學為廉吏談何易,博得循聲稱亦難。
才短愧無新雨露,事忙懶換舊衣冠。
何時閑散償歸志,平子臺前把釣竿。
”經過深入細致調查研究銅務(開采、冶煉、儲運、銷售)著《銅政論》 ,決心革除之前各級官吏諸多攘公肥私弊端,改進銅礦管理辦法,銅產量增加。
道光二十年六月(1840年7月)升鎮(zhèn)雄州知州(加一級),十月丙子(十月十三日;11月6日),又以辦銅逾額加同知銜。
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以辦銅有功升東川府知府。
李德生以民生為執(zhí)政首要,體恤民苦,仁政惠民,向上請準減免繁重礦稅,捐置義地,使眾多失業(yè)礦工得以復業(yè),為惠尤巨,深受各族百姓愛戴。
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東川府城垣坍塌,稟請重修,照前規(guī)模加高三尺,內皮改用方石扣砌,另用凈土筑填牢實。
垛口排墻,一律拆砌,添用新磚。
石帽樓櫓,炮臺柵門,重新建造,較前堅固。
城身高二丈一尺,周圍垛口一千三百七十二個,李德生帶頭捐銀并勸官紳士民富戶捐銀,共籌捐銀一萬六千三百六十六兩,并未報請帑。
事俊題奏,蒙議敘在案。
道光二十七年正月十三日(1847年2月27日),東川府巧家廳湯丹廠突發(fā)回漢百姓聚眾持械斗毆傷斃案,史稱“湯丹案”,李德生聞信,從一老奴,單騎走山徑中,越兩晝夜達難所,處置審理“湯丹案”強調:“同系赤子,但分良莠,不問漢回”。
判別曲直,分清首從,只誅首犯,從者不問。
調撥糧款對難民給糧筑屋予以救濟,并拿自己的俸銀安慰撫恤難民,民怨釋然。
受到時任云貴總督林則徐的高度贊賞:“汝之為官,可謂不負所學,亦不負吾所知矣!
即如湯丹一案,誰能如是,肯如是,敢如是者!
”林則徐親書「太守第」匾額贈與李德生,深加獎勵卓異列上考,李德生在東川府四續(xù)其任。
道光三十年(1850年)因年老請辭,朝廷未批準,且以助永昌軍需功繼續(xù)留任東川知府(道光三十年五月至十月任巧家廳同知兼攝東川府),咸豐二年九月十六日(公元1852年10月28日)以疾終于東川府官邸,享年七十一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