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李霨

相關(guān)人物:共 3 位。
共 3 首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611—1691 【介紹】: 明末清初直隸寶坻人,字純一,號敬修。明崇禎十六年進士。順治初以薦授中書,累遷吏科都給事中,請集滿漢大臣議馮銓被劾事,并主張追捕明末奸邪諸臣。累遷刑部左侍郎、刑部尚書。用法周詳審慎,不貪一錢,也不妄殺一人??滴醭酰诒:偷畲髮W士,調(diào)吏部尚書。卒謚文端。
晚晴簃詩匯·卷二十二
杜立德,字純一,寶坻人。明崇禎癸未進士。入國朝,授中書科中書,官至保和殿大學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謚文端。有《太傅詩選》。
維基
杜立德(1612年—1692年),字純一,號敬脩,直隸寶坻(今屬天津市)人,官至太子太師。
謚文端。
杜立德為明崇禎十六年(1643年)癸未科同進士出身。
清順治元年(1644年),經(jīng)順天巡撫宋權(quán)推薦,被授予中書科中書。
次年(1645年)考選戶科給事中 。
順治三年(1646年)調(diào)兵科,任右給事中。
順治四年(1647年)又調(diào)吏科,任左給事中。
順治九年(1652年)任太常寺少卿。
順治十年(1653年)三月,破格提拔為工部右侍郎,同年六月,調(diào)職為兵部左侍郎。
順治十一年(1654年)四月,調(diào)職為吏部右侍郎。
同年七月,因父喪丁憂去職。
守喪結(jié)束,因丁酉江南科場案牽連,降一級,任太仆寺卿。
順治十四年(1657年)四月,諫言「熱審之刑」的減輕。
同年六月,擢升刑部右侍郎。
八月,轉(zhuǎn)刑部左侍郎。
順治十六年(1659年),加太子少保銜,不久因事被奪銜。
同年擢升刑部尚書。
康熙元年,調(diào)戶部尚書。
考察期滿,重新加太子少保頭銜。
康熙三年(1662年),調(diào)任吏部尚書。
康熙八年(1667年)四月,官拜國史院大學士。
康熙九年(1668年),改任保和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康熙十二年(1671年),進太子太傅。
三藩之亂爆發(fā)后,杜立德與李霨、馮溥等參預機務。
康熙十八年(1679年)乞休,受到慰留。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夏再次乞休,康熙帝批準,并賜御制詩及“怡情洛社”篆章,派遣專人護送歸里。
《太宗實錄》修成,進太子太師,獲賜銀幣及鞍馬。
康熙三十一年(1692年)卒,享年八十一歲。
康熙帝聞此消息,諭大學士:“杜立德秉性厚重,行事正大。
直言敷奏,不肯茍隨同列。
可謂賢臣!
”賜祭葬,謚文端。
清史稿》有傳。

人物簡介

維基
吳國龍(16世紀—17世紀),字玉騧,號亦巖,南直隸滁州直隸州全椒縣人,明末清初政治人物。
崇禎十五年(1642年),吳國龍中式壬午科應天鄉(xiāng)試舉人,次年(1643年)與兄長吳國鼎同登進士,獲授戶部主事,因父母逝世回鄉(xiāng),順治十三年(1656年)獲漕運總督蔡士英推薦入京,行至臨清中途因病回家,到康熙二年(1663年)再次入朝擔任工科給事中,轉(zhuǎn)工科右給事中,改授河南道監(jiān)察御史,再回任兵科給事中。
五年(1666年)他和翁祖望主持山東鄉(xiāng)試,轉(zhuǎn)禮科掌印給事中,上疏在經(jīng)筵進講政書、科場改變則例、錢糧賦并歸戶部管理,又曾疏請賑災裁漕運,很快請假回鄉(xiāng)修繕祠墓,在家去世,有奏稿若干卷流傳,李霨為其作序刻錄,詩文則由兒子吳晟輯選遺集流傳。

人物簡介

維基
劉霦(1621年5月20日—17世紀),字潛夫,號璽楚,北直隸保定府安州高陽縣渡口村人。
劉霦個性孝友,為諸生時孝順侍奉雙親得歡心,是順治二年(1645年)的舉人,三年(1646年)成進士,先在吏部觀政,后獲授武陟知縣,勤于安撫經(jīng)歷戰(zhàn)亂的平民,又打通河水以救旱災,改任文縣知縣,重修地方文廟、拆毀淫祠覺醒愚民,表彰靈石以開鄉(xiāng)試,立八比法寬限期勸輸,同時增補縣志,廣集生童給予食廩,按時教學,使當?shù)匚娘L變改,又改建陰平橋、設(shè)置建靖江樓控制番民;文縣土地貧瘠,他到任后勸喻務農(nóng)、教種莊稼,到豐年時則上請免除屯衛(wèi)逃亡的戶口,代繳積欠錢糧。
之后劉霦升任隨州知州,除卻荒糧、討平流寇,請求豁免軍需二十萬以安定隨州民眾,于成龍稱贊他實心實政,不久他入朝任職禮部員外郎,康熙十五年(1676年)會試正值三藩之亂,云南、貴州士子到京赴考,同僚以為有偽打算拒絕,他卻讓兩地舉人入場;十八年(1679年)十二月自工部郎中外轉(zhuǎn)浙江按察司僉事提調(diào)學政,謝絕請托,提拔才俊不遺馀力,而未能中舉者均解囊給與援例,三次鄉(xiāng)會試擔任同考官,并擔任二十年(1681年)辛酉科武鄉(xiāng)試正考官,人們皆知他有藻鑒之識。
劉霦生平外和內(nèi)剛,老成持重,同鄉(xiāng)李霨、魏象樞皆稱為畏友,辭官回鄉(xiāng)后謙遜有禮,持家儉樸、恬靜耿介,不再出現(xiàn)在公庭,又樂善好施,和睦宗族、周濟貧者,三次出粟賑災于所,又在東邊渡口村聘師教學,仕宦三十八年聲譽卓著,家居六年多行善,文縣入祀名宦祠,死后高陽縣入祀鄉(xiāng)賢祠,孫劉楠曾任江南安徽布政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