筠州太平泗州院僧元鑒,所蓄觀音菩薩之相,慈嚴妙麗,靈異殊勝,如上天竺所見者。問何自得之,鑒曰:始有客舟載而至,傳數(shù)家,家輒禍,至滅亡者,皆畏不敢迎,獨吾迎事之而無異焉。余曰:昔廬山文殊師利之像,不肯留寒溪,而喜隨遠公歸東林。金陵彌勒像不肯住景德,而現(xiàn)夢于舒王,永居華藏。今此像乃獨樂寓于鑒,是皆與菩薩有大因緣。不然圣心豈有所擇而避就之耶?為之贊曰:
我聞菩薩昔因地,所供養(yǎng)佛名觀音。
從聞思修入悟心,心精遺聞而得道。
見聞覺知不可易,譬如西北與東南。
而此乃曰聞可遺,令人罔然墮疑網(wǎng)。
龍本無耳聞以神,蛇亦無耳聞以眼。
牛無耳故聞以鼻,螻蟻無耳聞以身。
六根互用乃如此,聞不可遺豈理哉。
彼于異類昧劣中,而亦精妙不間斷。
況我自在慈忍力,無畏解脫獨不然。
鐘鼓俱擊聲不同,知其不同是生滅。
而二種聲不相參,即是同時寂滅法。
稽首凈智功德聚,廣大莊嚴悲愿海。
憫我心明力不逮,時時種子發(fā)現(xiàn)行。
如人因酒而發(fā)狂,戒飲輒復(fù)逢佳醞。
愿滅顛倒癡暗障,愿獲辯才智慧藏。
游戲十方微塵剎,亦施無畏利眾生。
凡曰有心能聞?wù)?,同入圓通三昧海。
按:《石門文字禪》卷一八。又見《林間后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