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人相
(1).人的相貌、形貌。 唐 皮日休 《相解》:“今之相工,言人相者,必曰某相類龍……某至公侯?!?巴金 《堅(jiān)強(qiáng)戰(zhàn)士》:“他躺在草地上,深身濕得象一只落湯雞,他已經(jīng)失去人相了?!?br />(2).星相術(shù)用語。特指貴人之相。 宋 陳善 捫虱新話·讀法華經(jīng)得相法:“鼻修高直,面貌圓滿,眉高而長(zhǎng),額廣平正,人相具足?!?br />(3).佛教語。指一切眾生外現(xiàn)的形象狀態(tài)。《老殘游記續(xù)集遺稿》第五回:“《金剛經(jīng)》云:‘無人相,無我相?!篱g萬事皆壞在有人相、我相?!?黃遵憲 《以蓮菊桃作歌》:“眾花照影影一樣,曾無人相無我相?!?/div>
《國(guó)語辭典》:佛子  拼音:fó zǐ
1.菩薩的通稱。元。吳昌齡《東坡夢(mèng)》第一折:「只除佛子神仙才可到,怎許游人容易得攀摩?!?br />2.受戒的佛門弟子。《西游記》第一二回:「長(zhǎng)老遂將袈裟抖開,披在身上,手持錫杖,侍立階前。君臣個(gè)個(gè)欣然,誠(chéng)為如來佛子?!?br />3.引申指具佛性的慈惠之人?!端问?。卷三七三。列傳。洪皓》:「人感之切骨,號(hào)『洪佛子』。」
《漢語大詞典》:一乘
(1).古時(shí)一車四馬謂乘,故凡物之四數(shù)皆名一乘。管子·乘馬:“一乘者,四馬也?!?span id="waqeeea" class="book">《儀禮·既夕禮》:“翭矢一乘,骨鏃短衛(wèi)?!?鄭玄 注:“四矢曰乘?!?br />(2).表數(shù)量。用于馬、車、轎子等。左傳·昭公二十年:“使 祝鼃 寘戈於車薪以當(dāng)門,使一乘從 公孟 以出。”漢書·馬援傳:“賜 援 兵車一乘,朝見位次九卿?!?span id="ywqasc4" class="book">《新唐書·陸長(zhǎng)源傳》:“吾祖罷 魏州 ,有車一乘,而圖書半之,吾愧不及先人?!?span id="kasuaiu" class="book">《兒女英雄傳》第十三回:“河臺(tái)早把自己新得的一乘八人大轎并自己新作全副執(zhí)事送來?!本﹦?span id="aimgsum" class="book">《鎖麟囊》第十三場(chǎng):“那日 春秋亭 中避雨,就是你一乘花轎,還有第二?”
(3).古以方六里為一乘之地。管子·乘馬:“方六里,一乘之地也;方一里,九夫之田也?!卑?,方六里,即六里見方,亦即三十六平方里。
佛教語。謂引導(dǎo)教化一切眾生成佛的唯一方法或途徑。《法華經(jīng)》首倡此說。乘,指車乘,比喻能載人到達(dá)涅槃境界。《法華經(jīng)·方便品》:“十方佛土之中,唯有一乘法,無二亦無三,除佛方便説?!?唐 玄奘 《謝敕賚經(jīng)序啟》:“搜揚(yáng)三藏,盡龍宮之所儲(chǔ);研究一乘,窮 鷲嶺 之遺旨?!?唐 白居易 《愛詠詩》:“辭章諷詠成千首,心行歸依向一乘?!蔽覈?guó)佛教宗派如 華嚴(yán)宗 等對(duì)此還有一些說法。參見“ 一乘顯性教 ”。
《漢語大詞典》:一乘顯性教(一乘顯性教)
佛教 華嚴(yán)宗 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眾生顯明本性,與佛無異,因有“一乘顯性教”之稱。 唐 宗密 原人論·斥偏淺:“佛教自淺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顯性教?!?/div>
《國(guó)語辭典》:牛車(牛車)  拼音:niú chē
牛所拉的車?!妒酚洝>砣?。平準(zhǔn)書》:「而將相或乘牛車,齊民無藏蓋?!埂度龂?guó)演義》第一三回:「楊奉尋得牛車一輛,載帝至大陽?!?/div>
《漢語大詞典》:三車(三車)
(1).佛教語。喻三乘。謂以羊車喻聲聞乘(小乘),以鹿車喻緣覺乘(中乘),以牛車喻菩薩乘(大乘)。見《法華經(jīng)·譬喻品》。 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緣覺聲聞合贊》:“誘以涅槃,救爾生老。肇元三車,翻乘一道?!?唐 李白 《僧伽歌》:“真僧法號(hào)號(hào) 僧伽 ,有時(shí)與我論三車。” 王琦 注:“三車,謂羊車、鹿車、牛車也……當(dāng)是以三獸之力有大小,三車之所載有多寡,喻三乘諸賢圣道力之深淺耳?!?明 唐順之 《山行即事》詩:“相期 白社 里,共聽演三車?!?清 錢謙益 《仙壇唱和詩》之二:“《妙華》已悟三車法,臺(tái)教今為繼別宗?!眳⒁姟?三乘 ”。
(2). 唐 窺基 博通釋典,嘗至 太原 傳法,以三車自隨,前車載釋典,中車自乘,后車載妓仆食饌。路遇一老父點(diǎn)化,頓悔前非,只身前往。后成為法相宗大師。見 宋 贊寧 《唐京兆大慈恩寺窺基傳》。詩文中亦有用其事者。 唐 杜甫 《酬高使君相贈(zèng)》詩:“雙樹容聽法,三車肯載書?!?錢謙益 箋:“此詩正用 慈恩 事也。言如容我雙樹聽法,亦應(yīng)許我如 慈恩 三車自隨,但我只辦用以載書耳?!?/div>
《漢語大詞典》:普門(普門)
佛教語。謂普攝一切眾生的廣大圓融的法門。見《法華經(jīng)·觀世音菩薩普門品》。 隋 吉藏 法華義疏卷十二:“所言普門者,普以周普為義,門是開通無滯之名?!?唐 封演 《魏州開元寺新建三門樓碑》:“寺主僧 法敬 ……及諸徒眾等,并精通妙法,堅(jiān)持密行,名稱普門,威儀無缺?!?唐 李華 《荊州大云寺故蘭若和尚碑》:“法華三昧,惠照無邊,菩薩普門,我愿亦然?!?/div>
《漢語大詞典》:愿海(願(yuàn)海)
佛教語。謂佛菩薩等普度一切眾生的弘愿,似海無涯。《華嚴(yán)經(jīng)·如來現(xiàn)相品》:“以嚴(yán)浄一切佛國(guó)土顯示一切大愿海法門?!?隋 江總 《至德二年十一月十二日升德施山齋三宿決定罪福懺悔》詩:“未泛慈舟遠(yuǎn),徒令愿海深?!?隋煬帝 《受菩薩戒疏》:“具足成就,皆滿愿海?!?/div>
《漢語大詞典》:慧云(慧雲(yún))
佛教語。智慧之云,喻佛法若大云覆被一切眾生。《法華經(jīng)·藥草喻品》:“慧云含潤(rùn),電光晃耀?!?南朝 梁 蕭統(tǒng) 《講解將畢賦三十韻》:“因茲闡慧云,欲使心塵伏?!?/div>
《國(guó)語辭典》:弘愿(弘願(yuàn))  拼音:hóng yuàn
弘大的誓愿。唐。白居易和微之詩。和晨霞〉詩:「弘愿在救拔,大悲忘辛勤?!?/div>
《國(guó)語辭典》:大悲心  拼音:dà bēi xīn
菩薩常思拔除一切眾生痛苦的愿心?!读_摩伽經(jīng)。卷中》:「善哉!善哉!善來童子,專求大乘,攝取眾生,救護(hù)一切眾生,生柔軟心、正直心、深心,求佛法心、起大悲心,向普賢行?!?/div>
《漢語大詞典》:七趣
佛教語。謂一切眾生輪迴趨向的七個(gè)地方。即地獄、餓鬼、畜生、人、天、仙和阿修羅。《楞嚴(yán)經(jīng)》從六趣中的天趣分出仙趣,故成“七趣”。《楞嚴(yán)經(jīng)》卷九:“ 阿難 ,如是地獄、餓鬼、畜生、人及神仙、天洎修羅,精研七趣,皆是昏沉諸有為相,妄想受生,妄想隨業(yè)。” 清 黃宗羲 《汪魏美墓志銘》:“盡大地人,未有死者。七趣三世,如旋火輪,皆熾然而生。求不生者,了不可得?!?/div>
《漢語大詞典》:大愿力(大願(yuàn)力)
佛、菩薩普度一切眾生的廣大誓愿力。 唐 法藏 華嚴(yán)經(jīng)探玄記卷十四:“菩薩如是,以大愿力,下明發(fā)起勝利?!眳⒁姟?五力 ”
《漢語大詞典》:五力
(1).佛教語。五種力。三十七道品中的一類概念。由于信等五根的增長(zhǎng)所產(chǎn)生的五種能破除障礙,得到解脫的力量,即信力、精進(jìn)力、念力、定力和慧力。 南朝 梁 王僧儒 《中寺碑》:“情塵莫捨,心火方赫。是用三明,寔開五力?!?唐 李邕 《東林寺碑序》:“結(jié)跏一心,開示五力?!?明 李贄 《又與從吾孝廉》:“彼真正具五力者,向三界中作如意事,入魔王侶為魔王伴,全不覺知是魔與佛也?!眳㈤?span id="macquoa" class="book">《大智度論》卷十九。
(2).佛教語。五種力。指定力、通力、借識(shí)力、大愿力和法威德力。此五種力“不可思議”、“不能遮止”,故謂五力不可到。 宋 延壽 宗鏡錄卷四八:“有五力唯識(shí)不判。一定力,二通力,三借識(shí)力,四大愿力,五法威德力?!?br />(3).佛教語。五種力。五種擾亂修行的魔力。即色、聲、香、味、觸五塵。 唐 湛然 止觀輔行傳弘決卷八之三:“《增一》二十七云:魔有五力,所謂五塵,佛圣弟子,一力能拒,謂不放逸。”參見“ 五塵 ”。
《漢語大詞典》:大誓愿(大誓願(yuàn))
佛教指普度一切眾生的廣大的愿心。千光眼觀自在菩薩秘密法經(jīng):“先發(fā)大誓愿,欲度一切眾。”亦省作“ 大愿 ”。 清 龔自珍 《發(fā)大心文》:“欲極大恩,須發(fā)大愿。依經(jīng)論説:行是車船,愿是馬檝;有船無檝,難可到也?!?趙樸初 《佛教常識(shí)答問·僧伽和佛的弟子》:“大乘經(jīng)典特別稱道文殊師利的大智,普賢的大行,觀世音的大悲,地藏的大愿,所以這四大菩薩特別受到教徒的崇敬。”
《國(guó)語辭典》:器世間(器世間)  拼音:qì shì jiān
佛教稱眾生生存的環(huán)境,但不包括自然環(huán)境中的動(dòng)物。因?yàn)閺姆鸾潭裕瑒?dòng)物是眾生,不是環(huán)境的一部分?!掇q中邊論。卷上》:「諸器世間說為所住?!挂卜Q為「器世界」。
《漢語大詞典》:一切有情
佛教指一切眾生。有情,梵語Sattva的意譯,舊譯為眾生。《大般若經(jīng)》卷五七八:“一切有情種種希愿,隨其無罪,皆能滿足。”《金剛經(jīng)》:“若欲救護(hù)一切有情調(diào)伏敬愛,令作種種利益事者,當(dāng)依根本金剛禰鉢多法?!?/div>
《漢語大詞典》:一乘顯性教(一乘顯性教)
佛教 華嚴(yán)宗 以佛法最上一乘能使一切眾生顯明本性,與佛無異,因有“一乘顯性教”之稱。 唐 宗密 原人論·斥偏淺:“佛教自淺之深,略有五等:一、人天教,二、小乘教,三、大乘法相教,四、大乘破相教,五、一乘顯性教?!?/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