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檢索結(jié)果:全部 34詞典 17分類詞匯 17
《國語辭典》:臨危(臨危)  拼音:lín wéi
1.置身險境。《三國志。卷三。魏書。明帝紀》:「司馬懿臨危制變,擒淵可計日待也?!箷x。潘岳〈西征賦〉:「臨危而智勇奮,投命而高節(jié)亮。」《初刻拍案驚奇》卷一一:「這也還道是臨危時節(jié),無暇及此了。」
2.病?;蚺R終時?!度龂萘x》第五四回:「你直如此將我看承得如無物!我姐姐臨危之時,分付你甚么話來?」
《國語辭典》:臨危不顧(臨危不顧)  拼音:lín wéi bù gù
遇到危難時能挺身而起,不猶豫、回顧?!度龂尽>硭?。魏書。三少帝紀。陳留王奐紀》:「和、琇、撫皆抗不撓,拒會兇言,臨危不顧,詞指正烈?!埂吨軙?。卷三四。趙善等傳。史臣曰》:「自三方鼎峙,群雄競逐,俊能馳鶩,各吠非主,爭奮厲其智勇,思赴蹈于仁義,臨危不顧,前哲所難。」也作「臨危不懼」。
《漢語大詞典》:熊經(jīng)(熊經(jīng))
(1).如熊攀樹而懸。形容人臨??謶种疇?。《文選·宋玉〈高唐賦〉》:“傾岸洋洋,立而熊經(jīng)。久而不去,足盡汗出?!?李善 注:“言岸既將傾,水流又迅,故立者恐懼,而似熊經(jīng)。傾岸之勢,其水洋洋,避立之處,如熊之在樹。” 張銑 注:“熊經(jīng),如熊攀樹而立,其身僂佝?!?br />(2).古代導(dǎo)引養(yǎng)生之法。狀如熊攀樹而懸。 明 唐順之 《贈袁御醫(yī)芳洲》詩:“熊經(jīng)自信窺真訣,鴻寳還將獻至尊。” 清 王圖炳 《游仙》詩:“青雀西飛繞 集靈 , 麻姑 仙訣悟熊經(jīng)?!眳⒁姟?熊經(jīng)鳥申 ”、“ 熊經(jīng)鴟顧 ”。
《漢語大詞典》:危國(危國)
(1).謂局勢不安寧、面臨危急的國家。戰(zhàn)國策·東周策:“夫存危國,美名也;得九鼎,厚寳也。”史記·蘇秦列傳:“今主君欲一天下,收諸侯,存危國,寡人謹奉社稷以從?!?span id="2i2w7ts" class="book">《后漢書·獨行傳·李業(yè)》:“危國不入,亂國不居。”
(2).危害國家。晏子春秋·問上十七:“不從欲以勞民,不修怒而危國?!?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史記·李斯列傳》:“臣聞之,臣疑其君,無不危國;妾疑其夫,無不危家。”后漢書·楊震傳:“昔 鄭嚴公 從母氏之欲,恣驕弟之情,幾至危國,然后加討,春秋譏之。”
《漢語大詞典》:斷生(斷生)
臨危難而求必生。韓非子·初見秦:“夫斷死與斷生者不同,而民為之者,是貴奮死也。” 陳奇猷 集釋引 高亨 曰:“斷,猶必也。趨難而誓必死謂之?dāng)嗨?,臨難而求必生謂之?dāng)嗌!?/div>
分類:臨危危難
《漢語大詞典》:踐機(踐機)
謂身臨危險之地。機,通“ 幾 ”,危殆。宋書·顧覬之傳:“若乃越難趨險,逡巡弗獲,履危踐機,僶俛從事,愚之所司,圣亦何為?!?/div>
《國語辭典》:瓦解星散  拼音:wǎ jiě xīng sàn
比喻離散、崩潰。宋。司馬光 義勇第五劄子:「殊不知彼皆隊舞聚戲之類,若聞胡寇之來,則瓦解星散不知所之矣。」也作「瓦解星飛」。
《國語辭典》:夕惕若厲(夕惕若厲)  拼音:xì tì ruò lì
語出《易經(jīng)。乾卦。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謂終日戒懼謹慎,如處憂危之地,不敢稍加懈怠。《周書。卷五。武帝紀上》:「洎予小子,弗克遵行,惟斯不安,夕惕若厲?!?/div>
《國語辭典》:懸崖勒馬(懸崖勒馬)  拼音:xuán yá lè mǎ
瀕臨懸崖而能及時勒住奔馬。引申為人們警悟險境,及時回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八。如是我聞二》:「書生曰:『然則子魅我耳?!煌普礤崞?,童亦艴然去。書生懸崖勒馬,可謂大智慧矣。」也作「臨崖勒馬」。
《國語辭典》:臨危不亂(臨危不亂)  拼音:lín wéi bù luàn
面臨危難時,仍然能夠冷靜思考,沉著應(yīng)對。如:「他為人沉穩(wěn),臨危不亂,頗有大將之風(fēng)。」
《國語辭典》:臨危效命(臨危效命)  拼音:lín wéi xiào mìng
面臨危難時,能英勇無私,犧牲生命。宋。歐陽修〈謝復(fù)龍圖閣直學(xué)士表〉:「徒因?qū)W古之勤,粗識事君之節(jié),茍臨危效命,尚當(dāng)不顧以奮身,況為善無傷,何憚竭忠而報國。」也作「臨危致命」。
《國語辭典》:勒馬懸崖(勒馬懸崖)  拼音:lè mǎ xuán yá
來到懸崖前而能勒住馬的奔勢。比喻人面臨危險境地時,能體悟明辨,及時回頭。清。紀昀《閱微草堂筆記。卷一六。姑妄聽之二》:「偶差一念,魔障遂生。幸道力原深,故忽迷忽悟,能勒馬懸崖耳。」
《國語辭典》:見危受命(見危受命)  拼音:jiàn wéi shòu mìng
面臨危難時,毅然接受托付,勇于獻身。如:「在國家危難時,他能見危受命,置個人死生于度外,實在令人敬佩?!埂缎绿茣>矶鹨?。文藝列傳上。袁朗》:「誼曰:『夫門戶者,歷世名節(jié)為天下所高,老夫是也。山東人尚婚媾,求祿利耳,至見危受命,則無人焉,何足尚邪?』沛大慚。」唐。齊論〈趙州刺史何公德政碑〉:「見危受命全其節(jié),臨難抗志忘其身。」也作「見危致命」、「見危授命」。
《漢語大詞典》:蝮蛇螫手,壯士解腕(蝮蛇螫手,壯士解腕)
比喻面臨危急,當(dāng)棄小以全大。語本史記·田儋列傳:“蝮螫手則斬手,螫足則斬足。何者?為害於身也?!?span id="0ro0efz" class="book">《資治通鑒·梁武帝中大通二年》:“帝夢手持刀自割落十指,惡之,告 徽 及 楊侃 , 徽 曰:‘蝮蛇螫手,壯士解腕。割指亦是其類,乃吉祥也?!币嗍∽鳌?蝮螫解腕 ”。 元 王惲 《雙廟懷古》詩:“二公明此機,死守誓不變。雖危所保大,如蝮螫解腕?!?/div>
《國語辭典》:臨死不怯(臨死不怯)  拼音:lín sǐ bù què
面對死亡卻不懦弱。意謂人膽壯志堅。宋。洪邁《東堅乙志。卷三。韓蘄王誅盜》:「為言此人臨死不怯,似亦可用?!挂沧鳌概R死不恐」。
《國語辭典》:臨危不撓(臨危不撓)  拼音:lín wéi bù náo
遇到危難時能堅定意志,不屈不撓?!吨軙?。卷四六。孝義傳。李棠等傳。史臣曰》:「李堂、柳檜并臨危不撓,視死如歸,其壯志貞情,可與青松白玉比質(zhì)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