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62 【介紹】: 唐僧。河?xùn)|蒲坂人,俗姓盧。早舉甲科,母喪服闋,往北京童子寺出家。初隱南岳常樂寺,后居杭州大慈山。山素缺水,有二虎以爪跑地,泉自涌出,因名“虎跑泉”。問道者眾。懿宗咸通中卒,敕謚性空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盧氏。河?xùn)|蒲阪人。少為書生。年二十五。偕計中甲科。然未愜所志。欲再試禮部。而適丁母憂。因廬墓所。服闋竟。出家于北京童子寺。歲未二周。而諸經(jīng)通習(xí)。遂造嵩岳。受具戒。復(fù)淹貫律部。后詣百丈山謁大智海公。而究見性之指焉。俄結(jié)庵南岳常樂寺之絕頂。諫議大夫崔公。尤推重。為別創(chuàng)方丈。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答云蒼天蒼天。泉云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答云會即便會。莫忉怛。泉拂袖去。游錢唐止大慈山。山居浙江上。地斥鹵砂礫。無所得水。將去而他。忽有虎跪地出泉。甘洌可飲。識者以為神。而眾亦大集。上堂云。山僧不會答話。只能識病。有一僧出前立云。遠(yuǎn)有病么。請師識。中便下座。歸方丈。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答云。般若以何為體。州大笑而出。中明日見趙州掃地次。中問般若以何為體。州置帚大笑撫掌。中便歸方丈。有僧辭往江西。中云。我勞汝得否。僧云勞什么。中云勞汝將取老僧去。僧云。更有過于和尚者。亦不能將去得。中便休。其僧后舉似洞山。山云。阇梨爭合恁么道。僧云。和尚作么生。洞云將得。洞又問其僧云。大慈別有什么言句。僧云。有時示眾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得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得一寸。洞云我不恁么道。僧云作么生道。洞云。說取行不得底。行取說不得底。會廢教因民服。徙戴氏引墅。大中初。詔除前禁。復(fù)儀相。太守劉公加禮敬。叢社之盛。不減疇昔。咸通三年二月十五日。囑累畢。怡然坐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四。其冬克塔而窆焉。
武林西湖高僧事略
師名寰中。姓盧氏。蒲坂人也。生有異相。其聲如鐘。出家于并州童子寺。受心印于百丈海禪師。結(jié)茅于南岳。一日南泉至。問如何是庵中主。師云。蒼天蒼天。泉云。蒼天且置。如何是庵中主。師云。會即便會。莫忉忉。泉拂袖而出。趙州問般若以何為體。師云。般若以何為體。趙州大笑而出。師明日見趙州掃地。師問般若以何為體。趙州置帚。附掌大笑。師便歸方丈。師后住浙江大慈山。上堂示眾云。山僧不解答語。只能識病。又云。說得一丈。不如行取一尺。說得一尺。不如行取一寸。時學(xué)者甚眾。山素缺水。師擬飛錫。夜夢神人告曰。勿他之。我移南岳小童子泉就師取用。詰旦見二虎以爪跑于地。泉自涌出。味甘如飴。有僧自南岳至。乃曰小童子泉涸矣。故東坡題詩云。亭亭石塔東峰上。此老初來百神仰。虎移泉眼趁行腳。龍作浪花供撫掌。至今游人灌濯罷。臥聽空階環(huán)佩響。故知此老如此泉。莫作人間去來想。咸通三年三月十五日無疾而逝。壽八十三。臘五十四。僖宗謚性空大師定慧之塔。 贊曰。 履踐真實  心悟無際  南泉趙州  激揚酬對 居乏寒泉  虎跑以濟  惟德斯彰  風(fēng)清日麗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寰中。姓盧氏。河?xùn)|蒲坂人也。稟靈特異挺質(zhì)殊倫。身支??亭頂骨圓峻。其聲若鐘響其色猶脂凝。學(xué)通終古辭實豐贍。年二十五隨計中甲科。然未塞其懷。復(fù)思再捷。無何遭母之憂。遂廬于墓所。及服闋徑往北京童子寺出家。二稔未周諸經(jīng)皆覽。明年往嵩岳登戒肄習(xí)律部。于茲博通忽慕上乘。決往百丈山深得玄旨。后隱南岳常樂寺。結(jié)茅于山椒諫議大夫崖公深重其操。因別立方丈。虞淵景晞一飯永日。然其乏水羸瓶遠(yuǎn)求。俄爾深宵有虎嗥嘯廬側(cè)。詰旦視之。果濫泉坼地而涌足其汲用。后之杭浙江之北有山號大慈。居未久檀信爰臻。旋成巨院。四方僧侶參禮如云。屬武宗廢教。中衣短褐。或請居戴氏別墅焉。大中壬申歲太守劉公。首命剃染重盛禪林。壬午歲二月十五日囑累聲畢而終。時漸溽暑驗其身一無變異。而頂門燠潤。冬窆于塔所。享年八十三。法臘五十四。有說常樂寺山虎跑泉。當(dāng)中公滅日。忽焉乾涸。異哉。止資中之受用耳。至乾符丁酉歲。敕謚大師號性空。塔名定慧也??N云太守段成式為真贊焉。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0—841 【介紹】: 唐僧。果州西充人,俗姓何。曾第進士。于遂州遇道圓禪師,即從其出家受教。又從拯律師受具足戒。文宗大和九年召問佛法大義,賜紫衣為大德。武宗會昌初坐滅于興福寺塔院。宣宗追謚定慧禪師。有《華嚴(yán)經(jīng)行愿品別行疏鈔》、《注華嚴(yán)法界觀門》、《圓覺經(jīng)大疏》等。
全唐文·卷九百二十
宗密俗姓何氏。果州西充縣人。元和二年依遂州道圓禪師出家。住終南山草堂寺。太和三年賜紫。會昌元年卒于興福塔院。年六十二。謚定慧禪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素業(yè)儒。蚤歲欲以所學(xué)于世取名位。元和二年。偕計吏入京。道謁遂州圓禪師。一見未及語。深有所欣慕。遽從薙染。頃之進具于拯律師。尋謁荊南張。張曰。傳教人也。后當(dāng)宣導(dǎo)于都邑。復(fù)謁洛陽照。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晚謁上都華嚴(yán)觀。觀曰。毗盧華藏從我游者其惟汝乎。初居鄉(xiāng)里。嘗赴齋民家。偶受經(jīng)。得圓覺閱之。妙領(lǐng)義趣。于是誓傳是經(jīng)。又因漢上病僧授華嚴(yán)。即能講演。由是著華嚴(yán)圓覺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四分律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脩證。圖傳篡略。諸宗禪言為禪藏。并酬答書偈等。凡二百馀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者矣。累入內(nèi)殿。詢問秘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詔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逝于興福院。貌加潤悅。其年二月十三日。道俗奉全身。茶毗干圭峰。獲舍利藏之石室。俗齡六十二。法臘三十四。 密始與宰臣李訓(xùn)善。甘露之禍?;鹿俾式?。所遇屠戮。王涯賈餗舒元輿奔入終南。依密避難。訓(xùn)亦在。且求剪發(fā)以匿。不可。因走龍翔仇士良命逮密。至左軍立之廷。而數(shù)其不告之罪。趣使害之。密徐曰。貧道識訓(xùn)久。亦知其每有反叛意。然而舍身命。以救一切。此吾本師遺訓(xùn)。故遵守惟謹(jǐn)。今日之死因所甘心?;鹿亵~恒志憫其誠。而奏釋之。聞?wù)邽槌鎏?。相國裴休嘗著論以辟?;蛘邔W(xué)行不純之議。多不錄。宣宗御極。謚定慧禪師塔號青蓮。
宋高僧傳·卷第六 義解篇第二之三
釋宗密。姓何氏。果州西充人也。家本豪盛少通儒書。欲干世以活生靈。負(fù)俊才而隨計吏。元和二年偶謁遂州圓禪師。圓未與語密。欣然而慕之。乃從其削染受教。此年進具于拯律師。尋?荊南張。張曰。汝傳教人也。當(dāng)宣導(dǎo)于帝都。復(fù)見洛陽照禪師。照曰。菩薩人也。誰能識之。末見上都華嚴(yán)觀。觀曰。毗盧華藏能隨我游者其唯汝乎。初在蜀因齋次受經(jīng)。得圓覺十二章。深達(dá)義趣誓傳是經(jīng)。在漢上因病僧付華嚴(yán)句義。未嘗隸習(xí)。即爾講之。由是乃著圓覺華嚴(yán)及涅槃金剛起信唯識盂蘭盆法界觀行愿經(jīng)等疏鈔及法義類例禮懺修證圖傳纂略。又集諸宗禪言為禪藏??偠蛑?。并酬答書偈議論等。又四分律疏五卷鈔懸談二卷。凡二百許卷。圖六面。皆本一心而貫諸法。顯真體而融事理。超群有于對待。冥物我而獨運矣。密累入內(nèi)殿問其法要。大和二年慶成節(jié)。徵賜紫方袍為大德。尋請歸山。會昌元年正月六日坐滅于興福塔院。儼若平日容貌益悅。七日遷于函。其自證之力可知矣。其月二十二日道俗等奉全身于圭峰。二月十三日茶毗得舍利數(shù)十粒。明白而潤大。后門人泣而求諸煨中必得而歸。悉斂藏于石室。其無緣之慈可知矣。俗齡六十二。僧臘三十四。遺誡令舁尸施鳥獸。焚其骨而散之勿塔。勿得悲慕以亂禪觀。每清明上山。必講道七日而后去。其馀住持儀則當(dāng)合律科。違者非吾弟子。初密道既芬馨名惟炟赫。內(nèi)眾慕膻既如彼。朝貴答響又如此。當(dāng)長慶元和已來。中官立功。執(zhí)政者孔熾。內(nèi)外猜疑人主危殆。時宰臣李訓(xùn)酷重于密。及開成中偽甘露發(fā)。中官率禁兵五百人出閤。所遇者一皆屠戮。時王涯賈餗舒元輿。方在中書會食。聞難作奔入終南投密。唯李訓(xùn)欲求剪發(fā)匿之從者止之。訓(xùn)改圖趨鳳翔。時仇士良知之。遣人捕密入左軍。面數(shù)共不告之罪將害之。密怡然曰。貧道識訓(xùn)年深。亦知其反叛。然本師教法遇苦即救。不愛身命死固甘心。中尉魚恒志嘉之。奏釋其罪。朝士聞之扼腕出涕焉?;蛟弧C軒煘槎U耶律耶經(jīng)論耶。則對曰。夫密者四戰(zhàn)之國也。人無得而名焉。都可謂大智圓明自證利他大菩薩也。是故裴休論撰云。議者以師不守禪行而廣講經(jīng)論。游名邑大都以興建為務(wù)。乃為多聞之所役乎。豈聲利之所未忘乎。嘻議者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夫一心者萬法之總也。分而為戒定慧。開而為六度。散而為萬行。萬行未嘗非一心。一心未嘗違萬行。禪者六度之一耳。何能總諸法哉。且如來以法眼付迦葉不以法行。故自心而證者為法。隨愿而起者為行。未必常同也。然則一心者萬法之所生。而不屬于萬法。得之者則于法自在矣。見之者則于教無礙矣。本非法不可以法說。本非教不可以教傳。豈可以軌跡而尋哉。自迦葉至富那奢。凡十祖皆羅漢所度。亦羅漢。馬鳴龍樹提婆天親始開摩訶衍。著論釋經(jīng)。摧滅外道。為菩薩唱首。而尊者阇夜獨以戒力為威神。尊者摩羅獨以苦行為道跡。其他諸祖或廣行法教?;?qū)P亩U寂?;蛳s蛻而去?;蚧鸹鴾??;蚺蕵湟允窘K。或受害而償債。是乃法必同而行不必同也。且循轍跡者非善行。守規(guī)墨者非善巧。不迅疾無以為大牛。不超過無以為大士。故師之道也。以知見為妙門。寂凈為正味。慈忍為甲盾?;蹟酁閯γ?。破內(nèi)魔之高壘。陷外賊之堅陣。鎮(zhèn)撫邪雜解釋縲籠。遇窮子則叱而使歸其家。見貧女則呵而使照其室。窮子不歸貧女不富。吾師恥之。三乘不興四分不振。吾師恥之。忠孝不并化荷擔(dān)不勝任。吾師恥之。避名滯相匿我增慢。吾師恥之。故遑遑于濟拔汲汲于開誘。不以一行自高。不以一德自聳。人有依歸者不俟請則往矣。有求益者不俟憤則啟矣。雖童幼不簡于應(yīng)接。雖驁很不怠于叩勵。其以闡教度生助國家之化也如此。故親師之法者。貧則施。暴則歛。剛則隨。戾則順?;鑴t開。墮則奮。自榮者慊。自堅者化。徇私者公。溺情者義。凡士俗有舍其家與妻子同入其法分寺而居者。有變活業(yè)絕血食持戒法。起家為近住者。有出而修政理。以救疾苦為道者。有退而奉父母以豐供養(yǎng)為行者。其馀憧憧而來欣欣而去。揚袂而至實腹而歸。所在甚眾不可以紀(jì)。真如來付囑之菩薩。眾生不請之良友。其四依之人乎。其十地之人乎。吾不識其境界庭宇之廣狹深淺矣。議者又焉知大道之所趣哉。其為識達(dá)大人之所知心為若此也。密知心者多矣。無如升平相國之深者。蓋同氣相求耳。宣宗再闡真乘。萬善咸秩。追謚曰定慧禪師。塔號青蓮。持服執(zhí)弟子禮四眾數(shù)千百人矣。 系曰。河?xùn)|相國之論撰。所謂極其筆矣。然非夫人之為極筆。于他人豈極其筆乎。觀夫影響相隨未始有異也。影待形起。響隨聲來。有宗密公。公則有裴相國。非相國曷能知密公。相續(xù)如環(huán)未嘗告盡。其二公之道如然。則知諦觀法王法。則密公之行甚圓。應(yīng)以宰官身。則裴相之言可度。今禪宗有不達(dá)而譏密不宜講諸教典者。則吾對曰。達(dá)磨可不云乎。吾法合了義教。而寡學(xué)少知自既不能。且與煩惑相應(yīng)可不嫉之乎。或有誚密不宜接公卿而屢謁君王者。則吾對曰。教法委在王臣。茍與王臣不接。還能興顯宗教以不。佛言。力輪王臣是歟。今之人情見近王臣者則非之。曾不知近王臣人之心。茍合利名則謝君之誚也?;蛑篂樽诮逃H近。豈不為大乎。寧免小嫌嫌之者。亦嫉之耳。若了如是義。無可無不可。吁哉。
高僧摘要·道高僧摘要卷一
大和中。徵入內(nèi)。賜紫衣。帝累問法要。朝士歸慕。裴相國深入堂奧。受教為外護。師以禪教學(xué)者互相非毀。遂著禪源諸詮一藏。其序略曰。禪是天竺之語。源是一切眾生本覺真性。亦名佛性。亦名心地。悟之名慧。修之名定。定慧通名為禪。此性是禪。之本源。故名禪源。忘情契之。是禪行。如談禪理。而不說禪行。是不辨華竺之音也。況此真性非惟是禪門之源。亦是萬法之源。故名法性。亦是眾生迷悟之源。故名如來藏識。亦是諸佛。萬德之源。故名佛性。亦是菩薩萬行之源。故名心地。萬行不出六波羅密。禪者但是六中之一。當(dāng)其第五。豈可都目。真性為一禪行哉。三乘人。欲求圣道。必須修禪。離此無門。惟頓悟自心。本來清凈。元無煩惱。無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畢竟無異。依此而修者。是最上乘禪。亦名如來清凈禪。亦名一行三昧。亦名真如三昧。此是一切三昧根本。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揚州江都人。李邕玄孫。德宗貞元中進士。文宗開成中,累官左司郎中,出為楚州刺史、楚州團練使。武宗會昌二年,遷越州刺史、浙東觀察使。
釋義師 朝代: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三十 神化科(二)
蓋不可測之人也。貞元初。乞丐吳苑。狀貌語言若狂騃錯亂。而事多先兆。識者尤敬慕之。一日操斧斤入市中。截居民屋檐。才及數(shù)聞?;蚨Y謝曰。弟子藉此生活。愿勿壞也。則顧曰。汝靳惜之耶。投斧斤竟去。是夕市中火。惟截檐屋在。其馀皆燼。聞?wù)咭嫫嬷?。性好止廢寺。無冬夏。常聚木佛。積舊幡其上焚之。以代薪樵。時從漁者得鯉鯽。則擲烈焰中。視其跳躍灰塵坌暗。則撫掌大笑。以為樂。食不具匕箸。垢面未嘗颒。颒則天輒陰雨彌旬浹。占者每驗。將死。先飲灰潘。數(shù)十斛。乃坐稱佛號。士庶堵觀之。如是七日。氣始絕。方盛暑。支體舒舉。而顏色明潤。阇維獲舍利。以葬。 又京師永壽寺證智師。神異著見。晝則治田于張瀆蘭若。夜仍歸宿寺中。蓋蘭若。在漢陰之金州。距京師七百里 云又大和初。薦福寺有老僧。與相國韋公處厚游。當(dāng)大拜。老僧進賀。忽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滅度。處眾皆詆其語非所出。開成中。處厚因奏對。偶疾作僵仆御前。上使貴珰扶出殿門而卒。此其類不盡錄。
宋高僧傳·卷第二十 感通篇第六之三
釋義師者。不知何許人也。狀類風(fēng)狂語言倒亂。貞元初巡吳苑乞丐。事多先覺。人以此疑之。市肆中百姓屋數(shù)間。義師輒操斧斫劑其檐。禁之不止。其人素知其神異。禮白之曰。弟子藉此生活無壞我屋。回顧曰。汝惜乎。投斧而去。其夜市火連延而燎。唯所截檐屋數(shù)間存焉。好止廢寺中。無冬夏常積聚壞幡蓋木佛像。悉代薪炭。又于煨火燒炙鯉魚。而多跳躍灰坌彌漫。撫掌大笑。不具匕箸而食。面垢不靧。靧之輒陰雨。吳人以為占候。及將死也飲灰汁數(shù)十斛。乃念佛而坐。士庶觀之。滿七日而死。時盛暑色不變支不摧。百姓舁出郊外焚之。又京兆安國寺僧。事跡不常。熟地而燒木佛。所言人事必?zé)o虛發(fā)。此亦不測之僧也。復(fù)次京師永壽寺釋證智。不詳生族。貞元中于京寺多發(fā)神異。而眾罔知?;驎冊趶垶^蘭若治田。夜歸寺中。其蘭若在漢陰金州。相距京甸七百里焉。時號智禪師。此之長足安法云公也。皆能致遠(yuǎn)于瞬息間。道家謂之縮地脈而能陟遐矣。若于色塵作神變。雖遠(yuǎn)而近也。次薦福寺老僧。專務(wù)誦持罕有間缺。言未兆事來如目擊。大和初相國韋公處厚好重空門。逐月別召名德僧食。老僧見韋新登庸曰。大奇相公得如此好滅度處。人皆不喻。后因奏對于文宗御前。疾作僵仆殿階。及扶舁出殿前。氣已絕矣。方驗老僧言死在內(nèi)殿中。故云好滅度處。即開成中也。后不知其終。
神僧傳·卷第八
釋義師者。不知何許人也。狀類風(fēng)狂言語倒亂。貞元初巡吳苑乞丐。事多先覺。人以此疑之。市肆中百姓屋數(shù)間。義師輒操斧斫劑其檐禁之不止。其人數(shù)知其神異。禮白之曰。弟子藉此生活無壞我屋?;仡櫾?。汝惜乎。投斧而去。其夜市火連延而燎。唯所截檐屋數(shù)間存焉。好止廢寺中。無冬夏常積聚壞幡蓋木佛像。以代薪炭。又于煨火燒炙鯉魚。而多跳躍灰坌(蒲頓切)彌漫。撫掌大笑。不具匕箸而食。面垢不靧(音誨)靧之輒陰雨。吳人以為占候及將死飲灰汁數(shù)十斛。乃念佛而坐。士庶觀之。滿七日而死。時盛暑色不變支不摧。百姓舁出郊外焚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841? 【介紹】: 唐僧。鐘陵建昌人。俗姓王。生有自然胎衣若僧服,遂出家于石門。后住澧陽云巖寺。敕謚無住大師,一作無相大師。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六 傳宗科(四)
生鐘陵建昌之王氏。昉臨蓐。胞衣緇色。若右袒狀。父母。已知其不可累。以世事。小學(xué)之歲。遂令依石門薙染。既登具品。即執(zhí)侍大智海禪師于百丈山。歷二十年。續(xù)見藥山儼禪師。一日藥山問。汝除在百丈。更到什么處來。晟云到廣南來。山云。見說廣州城東門外。有一團石。被州主移。卻是否。晟云。非但州主。合國人移亦不動。山又問。聞汝解弄獅子。是否。晟云是。山云。弄得幾出。晟云六出。山云。我亦弄得。晟云。和尚弄得幾出。山云。弄得一出。晟云。一即六六即一。晟后到溈山。溈山問。承長老在藥山。弄獅子是否。晟云是。溈云。長弄耶。還有置時。晟云。要弄即弄。要置即置。溈云。置時獅子在什么處。晟云。置也置也。僧問從上諸圣。什么處去。晟良久云。作么作么。又問。暫時不在。如同死人。如何。晟云。好埋卻。晟煎茶次。道吾問。煎茶與阿誰。晟云。有一人要。吾曰。何不教伊自煎。晟云。幸有某甲在。晟住云巖后。一日諸眾曰。有個人家兒子。問著無有道不得底。洞山云。它家屋里有多少典籍。晟云。一字也無。洞云。爭得恁么多知。晟云。日夜不曾眠。道吾問。大悲千手眼如何。晟云。如無燈時。把得枕子。作么生。吾云。我會也我會也。晟云。作么生會。吾云。通身是眼。晟一日掃地次。溈山云。太區(qū)區(qū)生。晟云。須知有不區(qū)區(qū)者。溈云。恁么即有第二月也。晟豎起掃帚云。是第幾月。溈低頭去。晟問僧。什么處來。僧云。石上語話來。晟云。石還點頭否。僧無對。晟代云。和尚未問時。卻點頭。洞山乞眼睛。晟云。汝底與阿誰去也。洞云。良價無。晟云。有汝向什么處著。洞無語。晟云。乞眼睛底是眼否。洞云。非眼。晟咄之。大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滅。謚無相。塔號凈勝云。
宋高僧傳·卷第十一 習(xí)禪篇第三之四
釋曇晟。俗姓王氏。鐘陵建昌人也。始生有自然胎衣。右袒猶緇服焉。遂請出家于石門。年滿具法。參見百丈山海禪師。二十年為侍者。職同慶喜法必我聞身若中涓心居散位。續(xù)受藥山舉發(fā)全了無疑?;娇浊凇J芤嬲弑?。以太和三年己酉十月二十七日示滅。敕謚大師號無相。塔名凈勝焉。 系曰。商那和脩。華言胎衣也。以其生帶衣而誕以繒肉。而非幼為繃褓長且稱身。出家成法服。至入滅阇維方為煨燼焉。晟師之有胎衣止不及為嬰兒已往之服耳。此近叔離尼商那尊者也。思過半矣。何邪晟師去圣懸遠(yuǎn)。和修佛滅百年。將胎衣示有行果之徒也。今晟以胞袒絡(luò)化其教理之世。不其難乎。故曰思過半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82—865 【介紹】: 唐僧。揚州人,俗姓柳。初于本州出家。憲宗元和元年,在潤州受戒。嗣章敬懷惲,不習(xí)經(jīng)論,唯慕禪那。穆宗長慶二年,住建陽東禪院。文宗開成元年起,住福州長溪龜山,世稱龜山和尚。武宗會昌間,被迫歸俗。宣宗大中初,仍為僧。卒謚歸寂禪師。所作詩偈,一時頗傳。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82—865 俗姓柳,揚州(今屬江蘇)人。初于本州出家,憲宗元和元年(806)在潤州受戒。嗣章敬懷惲,不習(xí)經(jīng)論,唯慕禪那。穆宗長慶二年(822)住建陽東禪院。文宗開成元年起,住福州長溪龜山,世稱龜山和尚。武宗會昌間被迫還俗。宣宗大中初仍為僧。卒謚歸寂禪師?!?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九有傳。此書及《祖堂集》卷一七、《淳熙三山志》卷三七存其詩偈4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彭城人。敬宗寶歷元年為高陵令,請更水道,渠成,名劉公渠,堰曰彭城。民賴其利。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字原師。第進士。以辯說游公卿間。劉棲楚為京兆尹,廣樹朋黨,望出入其門下。敬宗喜為歌詩,議置“東頭學(xué)士”,以備曲宴賦詩。望被薦,未及用,敬宗崩。文宗立,韋處厚為相,貶望漳州司戶參軍。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文宗大和二年(828)任資州刺史。曾游西巖龍?zhí)?,題詩3首,刻于石壁?!遁浀丶o(jì)勝》卷一五七、《永樂大典》卷九七六六載其事跡,各錄詩1首?!?a target='_blank'>金石苑》卷二錄詩3首,有殘缺,可據(jù)前二書補全?!度圃娎m(xù)拾》收入。

人物簡介

全唐文·卷九百十九
師用。太和中沙門。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2—? 【介紹】: 唐人。生而眉如線且細(xì)長,人以眉娘呼之。順宗永貞時南海貢于朝。時年十四,性聰慧,工巧無比。能于尺絹繡《法華經(jīng)》七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又能以五彩絲一縷分為三縷,于掌中結(jié)飛蓋五重。順宗嘆其工,謂之神姑。憲宗元和中,眉娘不愿在禁中,遂度為道士,放歸南海,賜號逍遙。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2—? 南海(今廣東廣州)女子。生而眉長,故名眉娘。善針繡,時以為神針。順宗永貞元年(805),14歲召入宮中,號為神姑。憲宗時度為女道士,賜號逍遙大師。放歸后數(shù)年而卒,時以為升仙。事跡據(jù)《杜陽雜編》卷中。《全唐詩》存詩2首,署眉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2—? 【介紹】: 盧眉娘,唐人。生而眉如線且細(xì)長,人以眉娘呼之。順宗永貞時南海貢于朝。時年十四,性聰慧,工巧無比。能于尺絹繡《法華經(jīng)》七卷,字如粟粒,而點畫分明。又能以五彩絲一縷分為三縷,于掌中結(jié)飛蓋五重。順宗嘆其工,謂之神姑。憲宗元和中,眉娘不愿在禁中,遂度為道士,放歸南海,賜號逍遙。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2—? 南海(今廣東廣州)女子。生而眉長,故名眉娘。善針繡,時以為神針。順宗永貞元年(805),14歲召入宮中,號為神姑。憲宗時度為女道士,賜號逍遙大師。放歸后數(shù)年而卒,時以為升仙。事跡據(jù)《杜陽雜編》卷中?!?a target='_blank'>全唐詩》存詩2首,署眉娘。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2—869 【介紹】: 唐僧。宣州南陵人,俗姓蔡。八歲出家于本州藉山寺。憲宗元和十二年,至建州乾元寺受戒。尋往浙東婺州,謁五泄靈默,得傳心印。后住福州龜山,世稱龜山和尚。喜作詩偈,流傳頗廣。卒謚性空大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792—869 俗姓蔡,宣州南陵(今安徽南陵)人。德宗貞元十五年(799)出家于本州藉山寺,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在建州乾元寺受具足戒。往浙東婺州,契五泄靈默心印,為其法嗣。后住福州龜山,世因謂之龜山和尚。懿宗咸通十年(869)卒,敕謚性空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七、《景德傳燈錄》卷一〇有傳。二書及《淳熙三山志》存其詩偈3首,《全唐詩續(xù)拾》收之。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792—854 【介紹】: 唐吳興武康人,字希徒。文宗大和進士。授太子正字。佐廣州盧鈞幕。轉(zhuǎn)鄠縣尉,主京兆府試。武宗會昌四年,佐王起山南幕。入為監(jiān)察御史,遷殿中。出為潁陽、登封二縣令。卒。

人物簡介

新脩科分六學(xué)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閩之陳氏子。幼年入道。資質(zhì)不凡。元和十二年。登戒品于建州浦城縣之鳳棲寺靈感壇。寺始名乾元。壇名兜率。當(dāng)安受戒時。天雨桂子。地生朱草。刺史元錫上其瑞。詔改今名。俄游洪井。獲聞律學(xué)之要。造臨川石鞏山。見慧藏禪師。受半人之記。北入五臺。每裸浴龍池中。觀者驚悚。安自若。后禮溈山大圓禪師。時崔貞孝方廉使豫章。重聞安譽。走疏召之。咸通十四年。詔賜號延圣大師。并紫袈裟。中和二年。法堂之梁。忽中折。明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逝于怡山之方丈。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謚圓智。塔號證真。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xí)禪篇第三之五
釋大安。姓陳氏。閩城人也。幼年入道頓拂塵蒙。元和十二年敕建州浦城縣乾元寺置兜率壇。始全戒足。時天雨桂子及地生朱草。刺史元錫手疏其瑞上達(dá)冕旒。遂回御禮。詔改鳳棲寺。號靈感壇焉。安因往洪井路出上元。忽逢一老父曰。子往南昌必有所得。及咨參律學(xué)夜聞二僧談?wù)?。遽了三乘之旨。乃以所?xí)付之同人。之臨川見石鞏山慧藏禪師。藏之提唱必持弓弩以擬學(xué)人。安服拜未興。唱曰??醇?。安神色不撓答對不差。石鞏乃投弩曰。幾年射始中半人也矣。安游五臺入龍池沐浴。雖久寖漣漪。殊無奮暴雨雹之怪。觀者驚悚。后止溈山禮大圓禪師。復(fù)證前聞而為量果也。時豫章廉使贈太尉崔貞孝公。則魏公之季父。深契玄機敦安之道。飛疏召之。厥譽愈昌。咸通十四年。詔宜號延圣大師。賜紫袈裟一副。中和二年示疾所止法堂。巨梁中折。三年癸卯十月二十二日。坐化于怡山丈室。春秋九十一。臘六十七。續(xù)詔贈圓智大師。塔號證真。安不嘗唾地不處溫房。隨化而衣天雨而浴。咨法弟子慧長。入關(guān)揚安之德。故有追謚也。博陵司空相國仰慕前烈。遂著文頌德。詩人周樸篤重安。時入山致禮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