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吳師泰 朝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僖宗乾符末為振武節(jié)度使。廣明元年,詔以汝州防御使諸葛爽為代,征師泰為金吾大將軍。師泰諷軍民上表留己,詔仍以其為節(jié)度使。次年,為契苾璋所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人。僖宗乾符中,為平盧節(jié)度使。中和二年,為大將王敬武所逐。光啟二年,為義成節(jié)度使,委政于夏侯晏、杜標,二人驕恣,師儒斬之,軍中稍息。朱溫襲破滑州,師儒被執(zhí)。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0—901 【介紹】: 唐僧。泉州莆田人。俗姓黃。少習儒,性樂釋典,十九歲出家福州云名山。后居臨川曹山,前來參問者常滿堂。有《注對寒山子詩》。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840—901 又名耽章。俗姓黃,泉州莆田(今福建莆田)人。19歲出家,入福州云名山。懿宗咸通初,從洞山良價學禪,得其印可。后住臨川曹山,大振洞山雄風,開曹洞一宗,世稱曹山本寂。昭宗光化四年(901)卒。敕謚元證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八、《宋高僧傳》卷一三、《景德傳燈錄》卷一七均有傳。后人輯有《撫州曹山元證禪師語錄》,收入《大正藏》。本寂兼善詩,著有《對寒山子詩》7卷,已佚。其語錄及《景德傳燈錄》、《天圣廣燈錄》等書中錄存本寂詩偈12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a target='_blank'>全唐詩》收錄其詩1首,題名耽章,實為大梅法常作。
禪林僧寶傳·卷第一
禪師諱耽章。泉州莆田黃氏子。幼而奇逸。為書生不甘處俗。年十九棄家。入福州靈石山。六年乃剃發(fā)受具。咸通初。至高安。謁悟本禪師價公。依止十馀年。價以為類己??叭未蠓āS谑敲趨擦?。將辭去。價曰。三更當來。授汝曲折。時矮師叔者知之。蒲伏繩床下。價不知也。中夜授章。先云巖所付寶鏡三昧。五位顯訣。三種滲漏畢。再拜趨出。矮師叔引頸呼曰。洞山禪入我手矣。價大驚曰。盜法倒屙無及矣。后皆如所言。寶鏡三昧。其詞曰。如是之法。佛祖密付。汝今得之。其善保護。銀碗盛雪。明月藏鷺。類之弗齊?;靹t知處。意不在言。來機亦赴。動成窠臼。差落顧佇。背觸俱非。如大火聚。但形文彩。即屬染污。夜半正明。天曉不露。為物作則。用拔諸苦。雖非有為。不是無語。如臨寶鏡。形影相睹。汝不是渠。渠正是汝。如世嬰兒。五相完具。不去不來。不起不住。婆婆和和。有句無句。終必得物。語未正故。重離六爻。偏正回互。疊而為三。變盡成五。如荎草味。如金剛杵。正中妙挾。敲唱雙舉。通宗通涂。挾帶挾路。錯然則吉。不可犯忤。天真而妙。不屬迷悟。因緣時節(jié)。寂然昭著。細入無間。大絕方所。毫忽之差。不應(yīng)律呂。今有頓漸。緣立宗趣。宗趣分矣。即是規(guī)矩。宗通趣極。真常流注。外寂中搖。系駒伏鼠。先圣悲之。為法檀度。隨其顛倒。以緇為素。顛倒想滅??闲淖栽S。要合古轍。請觀前古。佛道垂成。十劫觀樹。如虎之缺。如馬之馵。以有下劣。寶幾珍御。以有驚異。黧奴白牯。羿以巧力。射中百步。箭鋒相直。巧力何預(yù)。木人方歌。石兒起舞。非情識到。寧容思慮。臣奉于君。子順于父。不順非孝。不奉非輔。潛行密用。如愚若魯。但能相續(xù)。名主中主。五位君臣偈。其詞曰。正中偏。三更初夜月明前。莫怪相逢不相識。隱隱猶懷昔日嫌。偏中正。失曉老婆逢古鏡。分明覿面更無真。休更迷頭猶認影。正中來。無中有路出塵埃。但能不觸當今諱。也勝前朝斷舌才。偏中至。兩刃交鋒要回避。好手還同火里蓮。宛然自有沖天氣。兼中到。不落有無誰敢和。人人盡欲出常流。折合終歸炭里坐。三種滲漏。其詞曰。一見滲漏。謂機不離位。墮在毒海。二情滲漏。謂智常向背。見處偏枯。三語滲漏。謂體妙失宗。機昧終始。學者濁智流轉(zhuǎn)。不出此三種。綱要偈三首。其一名敲倡俱行。偈曰。金針雙鎖備。挾路隱全該。寶印當空妙。重重錦縫開。其二名金鎖玄路。偈曰。交互明中暗。功齊轉(zhuǎn)覺難。力窮尋進退。金鎖網(wǎng)鞔鞔。其三名理事不涉。偈曰。理事俱不涉?;卣战^幽微。背風無巧拙。電火爍難追。黎明章出山。造曹溪禮祖塔。自螺川還止臨川。有佳山水。因定居焉。以志慕六祖。乃名山為曹。示眾曰。僧家在此等衣線下。理須會通向上事。莫作等閑。若也承當處分明。即轉(zhuǎn)他諸圣。向自己背后。方得自由。若也轉(zhuǎn)不得。直饒學得十成。卻須向他背后叉手。說什么大話。若轉(zhuǎn)得自己。則一切粗重境來。皆作得主宰。假如泥里倒地。亦作得主宰。如有僧問藥山曰。三乘教中。還有祖意也無。答曰有。曰既有。達磨又來作么。答曰。只為有。所以來。豈非作得主宰。轉(zhuǎn)得歸自己乎。如經(jīng)曰。大通智勝佛。十劫坐道場。佛法不現(xiàn)前。不得成佛道言。劫者滯也。謂之十成。亦曰斷滲漏也。只是十道頭絕矣。不忘大果。故云守住耽著。名為取次承當。不分貴賤。我常見叢林。好論一般兩般。還能成立得事么。此等但是說向去事路布。汝不見南泉曰。饒汝十成。猶較王老師。一線道也。大難。事到此。直須子細始得。明白自在。不論天堂地獄。餓鬼畜生。但是一切處不移易。元是舊時人。只是不行舊時路。若有忻心。還成滯著。若脫得。揀什么。古德云。只恐不得輪回。汝道作么生。只如今人。說個凈潔處。愛說向去事。此病最難治。若是世間粗重事。卻是輕。凈潔病為重。只如佛味祖味。盡為滯著。先師曰。擬心是犯戒。若也得味是破齋。且喚什么作味。只是佛味祖味。才有忻心。便是犯戒。若也如今說破齋破戒。即今三羯磨時。早破了也。若是粗重貪瞋癡。雖難斷卻是輕。若也無為無事凈潔。此乃重。無以加也。祖師出世。亦只為這個。亦不獨為汝。今時莫作等閑。黧奴白牯修行卻快。不是有禪有道。如汝種種馳求。覓佛覓祖。乃至菩提涅槃。幾時休歇成辦乎。皆是生滅心。所以不如黧奴白牯。兀兀無知。不知佛。不知祖。乃至菩提涅槃。及以善惡因果。但饑來吃草??蕘盹嬎?。若能恁么。不愁不成辦。不見道計較不成。是以知有。乃能披毛戴角。牽犁拽耒。得此便宜。始較些子。不見彌勒阿閦。及諸妙喜等世界。被他向上人喚作無慚愧。懈怠菩薩。亦曰變易生死。尚恐是小懈怠。在本分事。合作么生。大須子細始得。人人有一坐具地。佛出世慢他不得。恁么體會修行。莫趁快利。欲知此事。饒今成佛成祖去。也只這是。便墮三涂地獄六道去。也只這是。雖然沒用處。要且離他不得。須與他作主宰始得。若作得主宰。即是不變易。若作主宰不得。便是變易也。不見永嘉云。莽莽蕩蕩招殃禍。問如何是莽莽蕩蕩招殃禍。曰只這個總是。問曰如何免得。曰知有即得。用免作么。但是菩提涅槃。煩惱無明等。總是不要免。乃至世間粗重之事。但知有便得。不要免免。即同變易去也。乃至成佛成祖。菩提涅槃。此等殃禍。為不小。因什么如此。只為變易。若不變易。直須觸處自由始得。香嚴閑禪師會中有僧。問如何是道。閑曰枯木里龍吟。又問如何是道中人。閑曰髑髏里眼睛。其僧不領(lǐng)。辭至石霜。問諸禪師曰。如何是枯木里龍吟。諸曰猶帶喜在。又問如何是髑髏里眼睛。諸曰猶帶識在。又不領(lǐng)。乃問章曰。如何是枯木里龍吟。章曰血脈不斷。又問如何是髑髏里眼睛。章曰乾不盡。又問有得聞?wù)叻瘛U略槐M大地。未有一人不聞。又問未審是何章句。章曰不知是何章句。聞?wù)呓詥?。乃作偈曰??菽君堃髡嬉姷?。髑髏無識眼初明。喜識盡時消息盡。當人那辨濁中清。有僧以紙為衣。號為紙衣道者。自洞山來。章問如何是紙衣下事。僧曰。一裘才掛體。萬事悉皆如。又問如何是紙衣下用。其僧前而拱立。曰諾即脫去。章笑曰。汝但解恁么去。不解恁么來。僧忽開眼曰。一靈真性。不假胞胎時如何。章曰未是妙。僧曰如何是妙。章曰不借借。其僧退坐于堂中而化。章作偈曰。覺性圓明無相身。莫將知見妄疏親。念異便于玄體昧。心差不與道為鄰。情分萬法沉前境。識鑒多端喪本真。若向句中全曉會。了然無事昔時人。僧問五位君臣旨訣。章曰。正位即空界。本來無物。偏位即色界。有萬形像。偏中至者。舍事入理。正中來者背理就事。兼帶者冥應(yīng)眾緣。不隨諸有。非染非凈。非正非偏。故曰虛玄大道。無著真宗。從上先德。推此一位。最妙最玄。要當審詳辨明。君為正位。臣是偏位。臣向君是偏中正。君視臣是正中偏。君臣道合。是兼帶語。問如何是君。曰妙德尊寰宇。高明朗太虛。問如何是臣。曰靈機宏圣道。真智利群生。問如何是臣向君。曰不墮諸異趣。凝情望圣容。問如何是君視臣。曰妙容雖不動。光燭不無偏。問如何是君臣道合。曰混然無內(nèi)外。和融上下平。又曰。以君臣偏正言者。不欲犯中故。臣稱君不敢斥言是也。此吾法之宗要。作偈曰。學者先須識自宗。莫將真際雜頑空。妙明體盡知傷觸。力在逢緣不借中。出語直教燒不著。潛行須與古人同。無身有事超岐路。無事無身落始終。又曰。凡情圣見是金鎖玄路。直須回互。夫取正命食者。須具三種墮。一者披毛戴角。二者不斷聲色。三者不受食。有稠布衲者。問曰。披毛戴角是什么墮。章曰是類墮。問不斷聲色是什么墮。曰是隨墮。問不受食是什么墮。曰是尊貴墮。夫冥合初心。而知有是類墮。知有而不礙六塵是隨墮。維摩曰。外道六師是汝之師。彼師所墮。汝亦隨墮。乃可取食。食者正命食也。食者亦是就六根門頭。見覺聞知。只不被他染污。將為墮。且不是同也。章讀杜順傅大士所作。法身偈曰。我意不欲與么道。門弟子請別作之。既作偈。又注釋之。其詞曰。渠本不是我(非我)。我本不是渠(非渠)。渠無我即死(仰汝取活)。我無渠即余(不別有)。渠如我是佛(要且不是佛)。我如渠即驢(二俱不立)。不食空王俸(若遇御飯。直須吐卻)。何假雁傳書(不通信)。我說橫身唱(為信唱)。君看背上毛(不與你相似)。乍如謠白雪(將謂是白雪)。猶恐是巴歌。南州帥南平鐘王。雅聞?wù)掠械?。盡禮致之不赴。但書偈付使者曰。摧殘枯木倚寒林。幾度逢春不變心。樵客見之猶不采。郢人何事苦搜尋。天復(fù)辛酉夏夜。問知事。今日是幾何日月。對曰六月十五。章曰曹山平生行腳。到處只管九十日為一夏。明日辰時吾行腳去。及時焚香。宴坐而化。閱世六十有二。坐三十有七夏。門弟子葬全身于山之西阿。塔曰福圓。 贊曰。寶鏡三昧其詞要妙。云巖以受洞山。疑藥山所作也。先德懼屬流布。多珍秘之。但五位偈。三種滲漏之語。見于禪書。大觀二年冬。顯謨閣待制朱彥世英。赴官錢塘。過信州白華巖。得于老僧。明年持其先公服。予往慰之。出以授予曰。子當為發(fā)揚之。因疏其溝封。以付同學。使法中龍象。神而明之。盡微細法執(zhí)。興洞上之宗。亦世英護法之志也。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八 傳宗科
姓黃氏。泉之蒲田人。年十九。即出家于福州之云名山。年二十二。而受具。舉措老成。識者知其為法器。成通初。禪學方盛。會悟本價禪師。住洞山。寂往來請益。洞山問云。阇梨名什么。寂云本寂。洞云向上更道。寂云不道。洞云為什么不道。寂云向上不名本寂。洞深器之。寂辭洞山。山問云什么處去。寂云不變異處去。洞云不變異豈有去耶。寂云去亦不變異。 后受請。出世撫之曹山。徙荷玉山。二處法席俱盛。 僧問眉與目還相識也無。寂云不相識。僧云為什么不相識。寂云只為同在一處。僧云恁么即不分也。寂云眉且不是目。僧云如何是目。寂云端的。僧云如何是眉。寂云曹山卻疑。僧云和尚為什么卻疑。寂云若不疑即端的去也。 問承教有言。大海不宿死尸。如何是海。寂云。包含萬有。曰為什么不宿死尸。寂云絕氣者不著。曰既是包含萬有。為什么絕氣者不著。寂云。萬有非其功。絕氣有其德。曰向上還有事也無。寂云。道有道無即得。爭柰龍王按劍何。訓應(yīng)之暇。又出君臣五位之說。以詮其妙。復(fù)著對寒山子詩。行世。文辭雅麗可觀。尋示疾終。壽六十二。臘三十七。弟子樹塔以窆。南岳玄泰追撰塔銘。
宋高僧傳·卷第十三 習禪篇第三之六(正傳十七人附見六人)唐東京封禪寺圓紹傳
釋本寂。姓黃氏。泉州蒲田人也。其邑唐季多衣冠。士子僑寓儒風振起。號小稷下焉。寂少染魯風率多強學。自爾淳粹獨凝道性天發(fā)。年惟十九二親始聽出家。入福州云名山。年二十五登于戒足。凡諸舉措若老苾芻。咸通之初禪宗興盛。風起于大溈也。至如石頭藥山其名寢頓。會洞山憫物高其石頭。往來請益學同洙泗。寂處眾如愚發(fā)言若訥。后被請住臨川曹山。參問之者堂盈室滿其所詶對邀射匪停。特為毳客標準。故排五位以銓量區(qū)域。無不盡其分齊也。復(fù)注對寒山子詩流行寓內(nèi)。蓋以寂素修舉業(yè)之優(yōu)也文辭遒麗號富有法才焉。尋示疾終于山。春秋六十二僧臘三十七。弟子奉龕窆而樹塔。后南岳玄泰著塔銘云。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生卒】:?—901 俗姓吳,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唐末禪僧。19歲出家,22歲時至嵩山受戒。后嗣溈山慧寂。武宗會昌間被迫還俗。宣宗大中初仍為僧,住吳興西峰院。自懿宗咸通六年(865)起,改住杭州徑山院,世稱徑山和尚。僖宗中和三年(883),賜紫袈裟。昭宗景福二年(893),賜號法濟大師。卒謚歸寂大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一九、《景德傳燈錄》卷一一、《宋高僧傳》卷一二均有傳。前二書錄存洪諲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新脩科分六學僧傳·卷第七 傳宗科(五)
族吳氏。吳興人。年才十九。禮無上大師于開元寺出家。至二十二。往嵩山會善寺登具。僅七日。能盡習誦大比丘戒。遂究毗尼。研經(jīng)論。已而歸省無上。無上曰。汝于二六時中。將何報答四恩三有。諲憮然。三日不能食。無上因其憤悱。而發(fā)明之。遽有證入。于是遍參云巖溈山。而器質(zhì)蓋已成矣。會昌之變。人皆悲泣嘆惋。諲獨否。乃曰。大丈夫當此厄運。豈非命耶。命因有不可免者。復(fù)何作此兒女子態(tài)乎。會長沙信士羅晏。愿奉安于家供養(yǎng)。閱二年之久。執(zhí)賓禮。如一日。大中既復(fù)昌法祚。還居鄉(xiāng)里之西峰院。咸通六年。登徑山省覲。明年無上大師入滅。眾請諲嗣主寺門。學者之來。視無上時。蓋十倍不翅。黃巢之亂。其偏帥領(lǐng)卒千馀人。入山見諲。宴坐不起。帥怒以劍揮之。劍不著諲。而著床者再。諲顏色不動。帥異之。因再拜有所施而去。 僧問。掩息如灰時如何。答猶是他家公干。問公干后如何。答耕人田不種。問畢竟如何。答禾熟不臨場。僖宗皇帝。詔賜院乾符鎮(zhèn)國額。景福二年。吳越王尚父錢氏。奏賜號法濟大師。光化四年九月十八日。辭眾以逝。喪事所費。皆出吳越府。禪林榮之。初王家天目之石鑒山。貧甚。諲偶見于軍戍中。遽屏左右。握手耳語曰。宜自愛。他日貴極。當無忌佛法。是以王敬事之。終其身。 上首弟子。廬山棲賢寂公。臨川義直功臣院令達。達尤杰偉。兩浙被其化。卒謚歸寂。
宋高僧傳·卷第十二 習禪篇第三之五
次馀杭徑山院釋洪諲。俗姓吳。吳興人也。年才十九于開元寺禮無上大師出家落飾。精加佛事罔怠巾瓶。二十二遣往嵩岳會善寺受滿足律儀。俾誦大比丘戒。匝七日念終。遂習毗尼尋傳經(jīng)講。自謂為僧有逸群事業(yè)。而歸禮本師。曰汝于十二時中將何報答四恩三有。諲聞斯詰憮然失措。三日忘食。本師卻招誘提耳方明本事。如是往還云岳次溈山。各為切磋。蔚成匠手。俄而會昌中例遭黜退。眾人悲泣者。惋嘆者。諲晏如也。曰大丈夫鐘此厄會。豈非命也。夫何作兒女之情乎。時于長沙。遇信士羅晏。召居家供施。蓋諲執(zhí)白衣比丘法初無差失。涉于二載若門賓焉。大中初除滅法之律。乃復(fù)厥議。還故鄉(xiāng)西峰院。至咸通六年上徑山覲本師。明年無上大師遷神。眾請諲嗣其法位。始唯百許僧。后盈千數(shù)。于時四眾共居肅然無過。僖宗皇帝賜院額曰乾符鎮(zhèn)國。中和三年仍賜紫袈裟。景福二年吳越國王尚父錢氏奏舉登賜法濟大師。光化四年九月二十八日辭眾而卒。霅溪戚長史寫貌。武肅王為真贊傳法弟子廬山棲賢寺寂公。臨川義直。功臣院令達。達于兩浙大行道化。卒謚歸寂大師焉。初諲有先見之明。武肅王家居石鑒山。及就戍應(yīng)募為軍。諲一見握手。屏左右而謂之曰。好自愛他日貴極當與佛法為主。后累立戰(zhàn)功為杭牧。故奏署諲師號。見必拜跪。檀施豐厚異于常數(shù)。終時執(zhí)喪禮念微時之言矣。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僧人。法名不詳。僖宗中和間住池州翠微寺。《輿地紀勝》卷一九錄其事跡,并存詩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五代時僧。俗姓李。據(jù)云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斷發(fā)出家,潛遁遠游。至湖南,嗣石霜慶諸。后居邵武龍湖寺,歷三十余年而卒。謚圓覺禪師。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俗姓李,唐末至五代初禪僧。據(jù)云為唐僖宗之太子。中和初僖宗奔蜀后斷發(fā)出家,潛遁遠游。至湖南,嗣石霜慶諸。后居邵武龍湖寺,歷30余年而卒。謚圓覺禪師。《五燈會元》卷六有傳,并錄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神僧傳·卷第九
釋普聞。唐僖宗第三子。生而吉祥。眉目風骨清真如畫。性不茄葷。僖宗鐘愛之。然以其無經(jīng)世意。百計陶寫之終不可回。中和元年天下亂。僖宗幸蜀。親王宗室皆逃亡。聞斷發(fā)逸游謁石霜諸。諸與語嘆異曰。汝乘愿力而來乃生王家。脫身從我火中蓮也。聞夜入室問祖師別傳事。諸曰。待按山點頭即向汝道。聞因契悟。依止數(shù)歲。乃請遍游名山。諸曰。逢乾即止。遇陳便住。于是遠游。過昭武抵大乾。遙望山巔蔚然深秀。問父老曰。彼有居者否。老曰。有一陳嗣者。久隱其中。因悟師言。即撥草至山。陳嗣一見乃分坐同住。因乞菜種于嗣愿求斗斛。嗣曰。豈有斗斛與之一合。遂入山墾種。后谷口之人相謂曰。前日僧入山經(jīng)今不出。必為虎所啖。往視之見茅廬一所。行者數(shù)人指呼百諾。而重岡復(fù)嶺菜已青矣。蓋耕種菜者。乃山神所投。行者乃虎也。陳嗣覺師之勝乃曰。吾居此每苦惡獸毒蟲之多。公來皆屏跡。道德非吾所及。吾種之緣其屬公乎。既而道德播聞緇徒云集。遂成巨剎。忽有老人跪請曰。我乃龍也。家于此山以行雨。不職上天有罰當死。愿賜救護。師曰。汝得罪上帝我何能致力。雖然汝可易形來。俄化為小蛇。師以錫杖引入凈瓶。良久風雷挾坐榻山岳搖振。師宴坐達旦。天宇澄霽蛇自瓶出。有頃復(fù)為老人形而謝曰。若非藉師法力則血肉腥穢此地矣。無以報德。山中無水何以安眾。當以水延師道場也。即于峻谷窮源刮成石穴涌泉一泓。始雖涓涓終焉衍溢。遂成一湖。今在半山龍湖之名。蓋始于此。冱寒不冰大旱不竭。其流四出灌溉田數(shù)百頃。邦人神之建祠其上。歲時享祀焉。今遇上元乃師誕辰。龍必朝謝有祥云瑞氣之應(yīng)。院之右十五里有隋義寧歐陽太守之廟。即今福善王也。廟食至是歷二百七十馀載。其神極靈禍福此邦。民敬畏之牲牢享祭無虛日。師見而閔焉。一日杖策之祠下。說偈見意。復(fù)與之約曰。能食素持不殺戒乃可為鄰。是夕里之父老夢神云。我今受禪師戒不復(fù)血食。祭我當如比丘飯足矣。如是易血食以齋羞。至今遵之。神人相安。神顯靈異。護持此山?;蛟?。師嘗與神以道力角勝負。廟傍有松巨干參天。師舉手拗下拂地三匝。而神實拂其二。遂屈而從之。一日集徒曰。吾將他適。院事付聰教二門人。乃說偈曰。我逃世難來出家。宗師指示個歇處。住山聚眾三十年。對人不欲輕分付。今日分明說以君。我斂目時齊聽取。寺眾凄然堅請且為佛法住世。師曰。汝等豈不知達磨只履西歸普化全身脫去之旨耶。何以去來生滅視吾也。既而跨虎凌晨抵信州應(yīng)供。到彼僧房集。供罷就長者更覓一分與行者。長者謂師獨行不諾所請。遂覓水一盂。噀杖為虎高馭而去。至開元寺。而龍湖寺僧至彼追之。乃祝之曰。吾不復(fù)歸山中。已有聰禪師矣。故龍湖無開山祖師之塔。惟有跨虎庵基。為古今之證。又有禪師照水自寫真像。至今存焉。敕謚圓覺禪師。凡有所禱其應(yīng)如響。而院前有師所坐之杉。至今間生異花。
李師泰 朝代:唐末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人。僖宗中和四年,與王建、晉暉等各率一都赴成都行在,僖宗大喜,時號隨駕五都。久之,出為忠州刺史。后從王建于西川,治第于成都錦浦里。歷官蜀州刺史、節(jié)度判官,加司徒。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4—927 【介紹】: 五代時僧。亳州譙人,俗姓夏侯,孜從子。七歲于揚州慧照寺出家。年十七具戒,二十五歲游方諸禪會,嗣白水本仁。歸住天臺山福唐院,移隱龍院。僖宗中和四年,收瘞浙東饑民遺骸數(shù)千,時謂悲增大士。哀帝天祐三年,錢镠迎其出山,住杭州功臣堂,署志德大師。后請歸山,錢镠為建瑞龍院居之。
禪林僧寶傳·卷第十
禪師名幼璋。唐相國夏侯孜之猶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鎮(zhèn)廣陵。璋方七歲。游慧照寺。聞?wù)b妙法蓮華經(jīng)。于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難之。璋因不飲食。不得已許之。依慧遠禪師剃發(fā)。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十五。游方。至高安。見白水。又謁署山。二大老皆器許焉。咸通十三年。見騰騰和尚者。于江陵。騰騰囑曰。汝往天臺。尋靜而居。遇安即止。已而又見憨憨和尚者。憨拊之曰。汝卻后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薩。王于江南。于時我法乃昌。遂去。璋至天臺山。于靜安鄉(xiāng)建福唐院。已符騰騰之言。又住隱龍院。中和四年。浙東饑疫。璋于溫臺明三郡。收瘞遺骸數(shù)千。時謂悲增大士。乾寧中。雪峰嘗見之。以棕櫚拂子授璋而去。天祐三年。錢尚父遣使童建。赍衣服香藥。入山致請至府。署志德大師。館于功臣院。日夕問道。辭還山。尚父不可。乃建瑞龍寺于城中。以延之。禪者云趨而集。又契憨憨之語。嘗謂門弟子曰。老僧頃年。游歷江外。嶺南荊湖。但有知識叢林。無不參問來。蓋為今日與諸人聚會。各要知個去處。然諸方終無異說。只教諸人歇卻狂心。休從他覓。但隨方任真。亦無真可任。隨時受用。亦無時可用。設(shè)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晝作夜。更饒善巧。終不能指東為西。脫或能爾。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事。若是學語之流。不自省己知非。直欲向空里采花。波中取月。還著得心力么。汝今日各自退思。忽然肯去。始知。瑞龍老漢。事不獲已。迂回太甚。還肯么。天成二年丁亥四月。璋從尚父乞墳。尚父笑曰。師便爾乎。遣陸仁璋者。擇地于西關(guān)建塔。塔畢。璋往辭尚父。囑以護法恤民。還安坐而化。閱世八十有七。坐七十夏 詔改天臺隱龍。為隱跡云。
補續(xù)高僧傳·習禪篇
瑞龍禪師。幼璋。唐相國夏侯孜猶子也。大中初。伯父司空。出鎮(zhèn)廣陵。師方七歲。游慧照寺。聞?wù)b妙法蓮華經(jīng)。于是跪伯父前。求出家。伯父難之。師因不飲食。不得已許之。依慧遠禪師剃發(fā)。又十年受具足戒。年二十五游方。至高安。見白水。又謁署山二大老。皆器許焉。咸通十三年。見騰騰和尚者于江陵。騰騰囑曰。汝往天臺。尋靜而居。遇安即止。已而又見憨憨和尚者。憨拊之曰。汝卻后四十年。有巾子山下菩薩。王于江南。于時我法乃昌。遂去至天臺山。于靜安鄉(xiāng)。建福唐院。已符騰騰之言。又住隱龍院。中和四年。浙東饑疫。師于溫臺明三郡。收瘞遺骸數(shù)千。時謂悲增大士。乾寧時。雪峰嘗見之。以棕櫚拂子。授師而去。天祐三年。錢尚父遣使童建。赍衣服香藥。入山致請。至府。署志德大師。館于功臣院。日夕問道。辭還山。尚父不可。乃建瑞龍寺于城中。以延之。禪者云趨而集。又契憨憨之語。嘗謂門弟子曰。老僧頃年。游歷江外嶺南荊湖。但有知識叢林。無不參問來。蓋為今日與諸人聚會。各要知個去處。然諸方終無異說。只教諸人。歇卻狂心。休從他覓。但隨方任真。亦無真可任。隨時受用。亦無時可用。設(shè)垂慈苦口。且不可呼晝作夜。更饒善巧。終不能指東為西。說或能爾。自是神通作怪。非干我事。若學語之流。不省己知非。直欲向空里采花。波中取月。還著得心力否。汝今日各自退思。忽然肯去。始知瑞龍老漢。事不獲已。迂回大甚。還肯么。天成二年丁亥四月。師從尚父乞墳。尚父笑曰。師便爾乎。遣陸仁璋者。擇地西關(guān)建塔。塔畢。師往辭尚父。囑以護法恤民。還安坐而化。閱世八十有七。坐七十夏。詔改天臺隱龍。為隱跡云。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5—919 【介紹】: 五代時僧。鄆州東平人,俗姓王。少依本州北菩提寺。唐懿宗咸通六年落發(fā),后至滑州開元寺受戒。初攻律學,后棄而修禪。至江陵,白馬寺僧慧勤薦其往從翠微無學,遂師之。僖宗文德元年,往居上蔡大通禪苑。昭宗光化中,居鄂州清平山安樂院。卒于寺。后周時謚法喜禪師。
僧懷溢 朝代:五代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847—934 【介紹】: 五代僧。福州閩縣人,俗姓劉。劉瞻子。九歲于立磨山出家。后往中岳,歷參名師,終師灌溪志閑,得悟禪旨。僖宗廣明初,被選為十駕前供奉之一,敕賜福田禪師,再賜大自在禪師。昭宗時,賜號光化大師。天復(fù)元年,以疾請歸。至江西。鐘傳禮重之,請住龍沙山。后住洪州云蓋山龍壽院,開堂授徒三十余年。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末五代初道士。歙州人,字宗微。唐末,居郡南山中,州刺史于濤常咨以郡政,時號問政先生。楊行密平歙州,聞其名,召至廣陵,建紫極宮居之。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一作慧覺。唐末禪僧。嗣石霜慶諸。世稱肥田伏禪師?!?a target='_blank'>祖堂集》卷九、《景德傳燈錄》卷一六有傳?!?a target='_blank'>祖堂集》錄其詩偈2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介紹】: 唐僧。唐末時在世。初師夾山善會,后嗣洞山良價。因住隨州土門小青林蘭若,也稱青林和尚。晚年移住洞山,又稱后洞山禪師。所作偈頌,流傳頗廣。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初師夾山善會,后嗣洞山良價。因住隨州土門小青林蘭若,世稱青林和尚。晚年移住洞山,又稱后洞山禪師。《祖堂集》卷八、《景德傳燈錄》卷一七均有其傳,錄存師虔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嗣巖頭全豁。后住福州羅源圣壽院?!?a target='_blank'>景德傳燈錄》卷一七有傳,并收其詩偈1首,《全唐詩續(xù)拾》據(jù)之收入。

人物簡介

唐詩大辭典 修訂本
唐末禪僧。嗣青林師虔。后住韶州龍光院,世稱龍光和尚。《景德傳燈錄》卷二〇、《五燈會元》卷一三有傳,并錄其詩偈1首?!度圃娎m(xù)拾》據(jù)之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