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減膳(減膳)  拼音:jiǎn shàn
減少食物的種類及分量。古代帝王常于發(fā)生天災(zāi)時減膳,以表示自責(zé)?!稌x書。卷七。成帝紀(jì)》:「三月,旱,詔太官減膳,免所旱郡縣繇役?!固?。李商隱〈送千牛李將軍赴闕五十韻〉:「蒸雞殊減膳,屑曲異和羹。」
《漢語大詞典》:徹樂(徹樂)
(1).古代遇有災(zāi)患病故或天象變異時,帝王或卿大夫撤除樂器,以示憂戚。左傳·襄公二十三年:“ 杞孝公 卒, 晉悼夫人 喪之, 平公 不徹樂,非禮也?!?span id="zh53xv8" class="book">《新唐書·高宗紀(jì)》:“﹝ 總章 元年四月﹞丙辰,有彗星出于五車,避正殿,減膳,徹樂?!?br />(2).借指逝世。 宋 范仲淹 《宋故乾州刺史張公神道碑》:“雖享祿不薄,屢膺蕃庶之賞,徹樂之日,門中索然。”參見“ 徹縣 ”。
《漢語大詞典》:徹縣(徹縣)
亦作“ 徹懸 ”。 古代君王或卿大夫遇有災(zāi)患疾病,即撤去懸掛的鐘磬之類樂器,表示不敢貪圖逸樂。禮記·喪大記:“疾病,外內(nèi)皆埽。君大夫徹縣,士去琴瑟?!?span id="tdz2wtf" class="book">《禮記·曲禮下》:“大夫無故不徹縣?!?span id="7qd4ftk" class="book">《墨子·七患》:“故兇饑存乎國,人君徹鼎食五分之五,大夫徹縣?!?span id="n2a6bon" class="book">《資治通鑒·晉恭帝元熙元年》:“今入歲已來,陰陽失序,風(fēng)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 胡三省 注:“懸,樂懸也,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國有大故,則減膳徹樂?!?span id="zmh7hte" class="book">《清史稿·高宗紀(jì)二》:“戊子,詔以五月朔日食,行在徹懸,齋戒。”參見“ 徹樂 ”。
《漢語大詞典》:徹膳(徹膳)
古代遇有災(zāi)患變異時,帝王撤減膳食,以示自責(zé)。《詩·大雅·云漢》“膳夫左右” 毛 傳:“膳夫徹膳,左右布而脩?!?孔穎達(dá) 疏:“膳夫之官,減撤王之膳食?!?span id="h2hrcjt" class="book">《后漢書·伏湛傳》:“夫一穀不登,國君徹膳;今民皆飢,柰何獨飽?” 宋 沈括 夢溪筆談·藝文二:“ 熙寧 六年,有司言日當(dāng)蝕四月朔。上為徹膳,避正殿?!?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天子爭臣七人而止,諸侯爭臣五人而止。至於徹膳之宰,進善之旌,誹謗之木,敢諫之鼓……于以明目達(dá)聰,而元首良焉,股肱康焉?!?/div>
《國語辭典》:點發(fā)(點發(fā))  拼音:diǎn fā
指報紙雜志等接受讀者指定的刊載。也作「點載」。
《漢語大詞典》:降物
古代遇有災(zāi)患病故或天象變異時,帝王及大臣皆脫下盛裝換上素服,謂之“降物”。左傳·昭公十七年:“在此月也,日過分而未至,三辰有災(zāi)。於是乎百官降物?!?杜預(yù) 注:“降物,素服。” 孔穎達(dá) 疏:“降物謂減其物采也。《昏義》曰:‘日食則天子素服?!俟俳滴铮嗨胤??!?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晉書·禮志上》:“災(zāi)祥之發(fā),所以譴告人君,王者之所重誡,故素服廢樂,退避正寢,百官降物,用幣伐鼓,躬親而救之?!?/div>
《漢語大詞典》:毀膳
指皇帝在發(fā)生災(zāi)害或天象變異時,減少膳供,或素食,以表示引咎自責(zé)。 南朝 宋 鮑照 《河清頌》:“復(fù)禮歸仁,觀恒通變,一物有違,戚言毀膳。”
《漢語大詞典》:減膳徹懸(減膳徹懸)
減少肴饌和停奏音樂。古代皇帝在發(fā)生天災(zāi)或天象變異時,往往以此表示自責(zé)。資治通鑒·晉恭帝元熙元年:“今入歲以來,陰陽失序,風(fēng)雨乖和,是宜減膳徹懸,側(cè)身修道。” 胡三省 注:“古者,天子膳用六牲,具馬、牛、羊、犬、豕、雞。諸侯膳用三牲。懸,樂懸也。天子宮懸,諸侯軒懸。大荒、大札,天地有烖,國有大故,則減膳徹懸?!?/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