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共375,分25頁顯示  上一頁  1  2  3  4  6  7  8  9 下一頁
分類詞匯(續(xù)上)
兩岐
妙旨
游說
下聽
兼聽
同辭
愚意
聱牙
僉諧
奏書
貢獻(xiàn)
吹風(fēng)
手折
批敕
僉議
《漢語大詞典》:兩岐(兩岐)
亦作“ 兩歧 ”。
(1).分為兩支。后漢書·張堪傳:“﹝ 張堪 ﹞拜 漁陽 太守……乃於 狐奴 開稻田八千餘頃,勸民耕種,以致殷富。百姓歌曰:‘桑無附枝,麥穗兩岐。 張君 為政,樂不可支?!?唐 呂溫 《道州觀野火》詩:“遍生合穎禾,大秀兩岐麥?!?br />(2).指兩個(gè)分岔。 南朝 齊 謝朓 《將游湘水尋句溪》詩:“瑟汩瀉長淀,潺湲赴兩岐?!?宋 陸游 《雪作》詩:“飛蝗掃地?zé)o遺種,瑞麥連云有兩歧。” 明 李東陽 《周公神道碑》:“麥有兩岐,芝有三秀?!?br />(3).稱頌地方官吏改善農(nóng)業(yè)有方,民樂年豐。 南朝 齊 謝朓 《答張齊興》詩:“子肅兩岐功,我滯三冬職?!?宋 王安石 《送李才元校理知邛州》:“北堂已足夸三釜,南畝當(dāng)今識(shí)兩歧?!?br />(4).借指麥子。 南朝 梁 沈約 《留真人東山還》詩:“待余兩岐秀,去去掩柴扉。”
(5).指特異之禾稼。 前蜀 韋莊 《〈又玄集〉序》:“是知美稼千箱,兩岐爰少;繁絃九變,大護(hù)殊稀?!?br />(6).兩種意見分歧;兩種辦法不統(tǒng)一。宋史·王覿傳:“若悉考同異,深究嫌疑,則兩歧遂分,黨論滋熾。” 張孝若 《南京政府成立》第一節(jié):“而 湘 贛 代表均已先后到 鄂 , 粵 代表 黃 君 克強(qiáng) 亦本在 漢陽 ,故復(fù)電催各省迅即派員赴 鄂 ,以免兩歧?!?/div>
《漢語大詞典》:妙旨
(1).精微幽深的旨意。藝文類聚卷五七引 漢 傅毅 《七激》:“達(dá) 犧 農(nóng) 之妙旨,照 虞 夏 之典墳?!?北齊 顏之推 顏氏家訓(xùn)·歸心:“何故信凡人之臆説,迷大圣之妙旨?!?span id="qfjb8sv" class="book">《梁書·沈約傳》:“窮其妙旨,自謂入神之作?!?br />(2).好的意見,計(jì)謀。三國志·吳志·胡綜傳:“使臣微言妙旨,不得上達(dá)?!?/div>
《國語辭典》:游說(游說)  拼音:yóu shuì
勸說別人采納其意見、主張?!妒酚?。卷六九。蘇秦傳。太史公曰》:「蘇秦兄弟三人,皆游說諸侯以顯名,其術(shù)長于權(quán)變?!埂度龂萘x》第一○回:「公雖為陶謙游說,其如吾不聽何?」也作「游說」。
《國語辭典》:游說(遊說)  拼音:yóu shuì
以言語說動(dòng)他人,使他聽從自己的主張。唐。李白〈南陵別兒童入京〉詩:「游說萬乘苦不早,著鞭跨馬涉遠(yuǎn)道?!埂度辶滞馐贰返谝蝗兀骸钢v到戰(zhàn)國時(shí),以游說做官;所以孟子歷說齊梁,這便是孟子的舉業(yè)?!挂沧鳌赣握f」。
《漢語大詞典》:下聽(下聽)
聽取下面的意見。 唐 崔融 《吏部兵部選人議》:“ 陶唐氏 之清問衢室,斯所以下聽於人也?!?唐 馬戴 《新春聞赦》詩:“ 堯 聰能下聽, 湯 網(wǎng)本來疏?!?/div>
《國語辭典》:兼聽(兼聽)  拼音:jiān tīng
廣泛的聽取意見?!盾髯印>馈罚骸讣媛狚R明,則天下歸之?!埂稘h書。卷五六。董仲舒?zhèn)鳌罚骸笍V覽兼聽,極群下之知,盡天下之美?!?/div>
《漢語大詞典》:同辭(同辭)
(1).謂用語、稱號(hào)相同。《公羊傳·隱公七年》:“春秋貴賤不嫌同號(hào),美惡不嫌同辭?!?何休 注:“若繼體君亦稱即位,繼弒君亦稱即位?!?徐彥 疏:“謂美惡不嫌者通其同辭,由是之故,春秋同其辭也。”漢書·敘傳上:“十餘年間,外內(nèi)騷擾,遠(yuǎn)近俱發(fā),假號(hào)云合,咸稱 劉 氏,不謀而同辭。”
(2).猶言異口同聲。意見一致。國語·晉語九:“﹝ 閻明 叔褒 ﹞同辭對(duì)曰:‘吾小人也。貪,饋之始至,懼其不足,故嘆?!?span id="m0kgbgz" class="book">《三國志·吳志·諸葛恪傳》:“明年春,復(fù)欲出軍。諸大臣以為數(shù)出罷勞,同辭諫 恪 , 恪 不聽?!?span id="nasdual" class="book">《晉書·元帝紀(jì)》:“冠帶之倫,要荒之眾,不謀同辭者,動(dòng)以萬計(jì)?!?/div>
《漢語大詞典》:愚意
對(duì)自己意見的謙稱。戰(zhàn)國策·魏策二:“今臣愿為大王陳臣之愚意?!?span id="6j90nf1" class="book">《史記·蒙恬列傳》:“以臣愚意,不若誅之?!?/div>
《國語辭典》:聱牙  拼音:áo yá
1.文詞艱澀,念起來不順口。唐。韓愈〈進(jìn)學(xué)解〉:「周誥殷盤,佶屈聱牙?!?br />2.乖忤違背。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其間一事聱牙,常至終身淪棄。」
3.老樹枝干杈枒蟠屈的樣子。宋。朱熹 枯木次擇之韻:「百年蟠木老聱牙,偃蹇春風(fēng)不肯花?!?/div>
《漢語大詞典》:僉諧(僉諧)
(1).《書·舜典》記帝 舜 征詢意見以任命臣工之事,多有“僉曰”、“汝諧”之語,后遂以“僉諧”謂遴選、任命朝廷重臣。梁書·江革傳:“ 廣陵 太守 江革 ,才思通瞻,出內(nèi)有聞,在朝正色,臨危不撓,首佐臺(tái)鉉,實(shí)允僉諧?!?宋 文瑩 《玉壺清話》卷五:“ 真宗 尹京, 畢 相 士安 為府判,沉毅忠厚。中書將有僉諧, 太宗 令輔臣?xì)v選,俱不稱旨……近臣少喻上意,方以 畢公 進(jìn),果大喜,遂用參大政?!?br />(2).指共同認(rèn)定,一致認(rèn)可。 宋 王禹偁 《慰上大行皇帝謚號(hào)廟號(hào)表》:“懋建鴻名,永光清廟。禮官博士,討論而無異辭;公卿大夫,僉諧而合舊典。”
《漢語大詞典》:奏書(奏書)
(1). 漢 時(shí)在諸侯王國中,臣下向王公陳述意見的文書稱“奏書”。 南朝 梁 劉勰 文心雕龍·書記:“ 戰(zhàn)國 以前,君臣同書; 秦 漢 立儀,始有表奏,王公國內(nèi),亦稱奏書?!?姚華 《論文后編·目錄上》:“奏之為言進(jìn)也,於天子曰奏,於王公曰奏書,於公府曰奏記。”
(2).泛指奏章。 宋 王安石 《王中甫學(xué)士挽詞》:“同學(xué) 金陵 最少年,奏書曾用牘三千?!?br />(3).臣下向君主進(jìn)呈文書。 唐 元稹 《沂國公魏博德政碑》:“臣拜稽首,退而奏書於陛下?!?br />(4).叢辰名。為歲之貴神,主奏記與伺察。一說為水神,是歲君的諫臣。《協(xié)紀(jì)辨方書·義例一·奏書》:“《廣圣歷》曰:‘奏書者,歲之貴神也,掌奏記,主伺察?!?曹震圭 曰:‘奏書者,水神也,為歲君之諫臣?!?/div>
《國語辭典》:貢獻(xiàn)(貢獻(xiàn))  拼音:gòng xiàn
1.進(jìn)奉或贈(zèng)與?!盾髯?。正論》:「稱遠(yuǎn)邇而等貢獻(xiàn),豈必齊哉?」《國語。吳語》:「越國固貢獻(xiàn)之邑也,君王不以鞭箠使之,而辱軍士使寇令焉?!?br />2.對(duì)公眾有所助益。如:「電話的發(fā)明是偉大的貢獻(xiàn)?!?br />3.付出。如:「他應(yīng)聘回國,準(zhǔn)備貢獻(xiàn)所長?!?/div>
《國語辭典》:吹風(fēng)(吹風(fēng))  拼音:chuī fēng
1.身體被風(fēng)吹到。如:「在風(fēng)口吹風(fēng),小心著涼了!」
2.用吹風(fēng)機(jī)烘乾頭發(fā)。如:「理發(fā)師正忙著幫客人吹風(fēng)。」
3.透露或傳遞消息?!多徟Z》第八回:「沈道臺(tái)又到街頭巷尾,找尋都統(tǒng)的書役,一路吹風(fēng)送信,要他們回來當(dāng)差。」
《國語辭典》:手摺  拼音:shǒu zhé
1.舊時(shí)屬吏申述意見,稟陳公事時(shí)所用,大都摺紙手書,親手呈遞于長官,故稱為「手摺」。清。孔尚任《桃花扇》閏二○出:「好,好!下官寫手摺,明日取出奉送罷?!埂豆賵霈F(xiàn)形記》第三一回:「他自己拿嘴說,那個(gè)朋友拿筆寫。寫了又寫,改了又改,足足弄了十六個(gè)鐘頭,好容易寫了一個(gè)手摺?!?br />2.商家記載交易物品及價(jià)值的小摺。
《漢語大詞典》:手摺
1.舊時(shí)隨手記事或申述意見、稟陳公事的折子。 明 戚繼光 《練兵實(shí)紀(jì)雜集·將官到任寶鑒》:“乃將錢糧兵馬城池地里各文冊,于案牘中擇出,粗涉一過,先取大數(shù),抄為手摺,常在袖中?!?清 孔尚任 《桃花扇·閑話》:“好,好!下官寫有手摺,明日取出奉送罷?!?span id="qhbtdje" class="book">《官場現(xiàn)形記》第三一回:“他自己拿嘴説,那個(gè)朋友拿筆寫。寫了又寫,改了又改,足足弄了十六個(gè)鐘頭,好容易寫了一個(gè)手摺?!?br />2.舊時(shí)商業(yè)上記載交易的折子。
《漢語大詞典》:批敕
代皇帝批示處理奏章和對(duì)草擬的制敕簽署意見。 唐 羅隱 《送李右丞分司》詩:“在省曾批敕,中臺(tái)肯於黃敕后批之。吏曰:‘宜別連白紙?!?藩 曰:‘別以白紙,是文狀,豈曰批敕耶!’ 裴垍 言於帝,以為有宰相器?!?宋 蘇軾 《送顧子敦奉使河朔》詩:“平生批敕手,濃墨寫黃紙?!?/div>
《國語辭典》:僉議(僉議)  拼音:qiān yì
1.眾人的意見?!赌淆R書。卷四七。王融傳》:「臣側(cè)聞僉議,疑給虜書,如臣愚情,切有未喻?!?br />2.共同商議。宋。胡銓〈戊午上高宗封事〉:「檜之遂非愎諫,已自可見,而乃建白令臺(tái)諫、侍臣僉議可否,是蓋畏天下議己,而令臺(tái)諫、侍臣共分謗耳?!?/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