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人物簡介

中國歷代人名大辭典
【生卒】:1873—1929 【介紹】: 清廣東新會人,字卓如,號任公,飲冰室主人。光緒十五年舉人。與其師康有為同為戊戌變法首領,并稱康梁?!肮嚿蠒焙?,先后在上海主編《時務報》、編輯《西政叢書》,主講長沙時務學堂。鼓吹和推進維新變法。二十四年入京,參與“百日維新”。失敗后逃亡日本,持立憲?;柿?。辛亥革命后,初擁護袁世凱,后策動蔡鍔組織護國軍反袁。曾出任段祺瑞政府財政總長。文學上曾倡導文體改良、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拔逅摹焙蠓磳Α按虻箍准业辍笨谔?。有《飲冰室合集》。
全臺詩
梁啟超(1873~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光緒十六年(1890)經(jīng)陳千秋引薦,拜康有為為師。光緒二十一年(1895)馬關條約簽訂時,與康有為發(fā)動十八省一千二百名舉人,上書朝廷,向清政府提出「拒和、遷都、變法」三項要求。其后辦《中外紀聞》、《時務報》等報,鼓吹維新變法?!肝煨缯儭故『?,流亡日本達十四年(1898~1912)之久。宣統(tǒng)二年(1910)與林獻堂相遇于日本橫濱,建議臺人效法愛爾蘭放棄武力抗爭,改采成立議會的方式爭取島民之權益。1911年訪臺兩周,游臺期間,留下詩八十九首,詞十二首。1913年返回中國,先后在袁世凱、段祺瑞政府任職。1919年,鼓吹改良主義,抵制社會主義思想。1920年初,自歐洲考察返國后,決定放棄政治生涯,全力從事教育事業(yè)。先后任教于北京大學、南開大學、東南大學,后任清華學校國學研究院導師、北京圖書館館長、司法儲才館館長等職。著有《清代學術概論》、《歐游心影錄》、《飲冰室全集》等。梁氏在臺詩作,原擬刻曰《海桑吟》,惜無定本流傳。以下所收梁氏之作,原刊于連橫《臺灣詩薈》十六號及十八號。(施懿琳撰)
詞學圖錄
梁啟超(1873-1929) 字卓如,號任公。廣東新會人。光緒十五年(1889)舉人。投康有為門下。戊戌變法時,助康有為主持大局,世號"康梁"。政變起,流亡日本,繼續(xù)宣傳維新改良思想。創(chuàng)辦《新民叢報》、《新小說》。民國成立,歸國加入共和黨、進步黨。歷任司法總長、幣制局總裁、財政總長。晚年應聘為清華研究院國學導師。其文號"新民體"。詩詞為馀事,詞無匠人氣亦無脂粉氣。有《飲冰室文集》,詞在集中。
《國語辭典》:梁啟超(梁啟超)  拼音:liáng qǐ chāo
人名。(西元1876~1929)字卓如,號任公,別號飲冰室主人。廣東新會人。近代政治家、文學家。康有為弟子。師生二人于清末同倡變法維新,人稱「康梁」。曾主辦時務報、清議報、新民叢報等,大力宣傳改革主義。戊戌政變后,亡命日本。民國初年,曾任司法、財政總長等職。晚年不談政治,專以著述講學為務。著有《飲冰室文集》、《先秦政治思想史》、《中國歷史研究法》等。
《國語辭典》:芳儔(芳儔)  拼音:fāng chóu
同伴。梁啟超〈金縷曲。瀚海飄流燕〉詞:「唯有年時芳儔在,一例差池雙剪。」
《國語辭典》:新民叢報(新民叢報)  拼音:xīn mín cóng bào
清末改革派的重要刊物。西元一九○二年,由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刊。初期以介紹西方政治學說為主,宣導變法維新,抨擊守舊頑固派;一九○三年起則堅持立憲?;?,反對孫中山先生所領導的革命,與民報的言論對壘。
《國語辭典》:飲冰室文集(飲冰室文集)  拼音:yǐn bīng shì wén jí
書名。清末民初梁啟超所著的文集。后人輯其遺著為《飲冰室全集》、《飲冰室合集》等。
《國語辭典》:戊戌變法(戊戌變法)  拼音:wù xū biàn fǎ
清光緒二十四年(西元1898)康有為、梁啟超倡行的變法維新運動。參見「百日維新」條。
《國語辭典》:中外公報(中外公報)  拼音:zhōng wài gōng bào
民國前十七年(西元1895),由梁啟超主編、在北平發(fā)行的雜志。為國人發(fā)行的第一份政論雜志。
《國語辭典》:梁任公  拼音:liáng rèn gōng
人名。即梁啟超。參見「梁啟超」條。
《國語辭典》:新民體(新民體)  拼音:xīn mín tǐ
一種散文風格。戊戌政變前后,梁啟超在日本辦《新民叢報》,評論時政,其文介于文言、白話之間,平易暢達,富于感情,當時學者競相仿效,號為「新民體」。對五四白話文運動影響甚巨。
《國語辭典》:清議報(清議報)  拼音:qīng yì bào
民國前十四年(西元1898)梁啟超在日本橫濱創(chuàng)辦的旬刊。為維新派的政論雜志,民國前十年???/div>
《漢語大詞典》:少年中國說
散文篇名。近代梁啟超作。文中極力歌頌少年的朝氣蓬勃,指出封建統(tǒng)治下的中國是“老大帝國”,熱切希望出現(xiàn)“少年中國”,振奮人民的精神。文章不拘格式,多用比喻,具有強烈的鼓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