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意氣用事(意氣用事)  拼音:yì qì yòng shì
處理事務只憑感情,多不依據(jù)理性?!度辶滞馐贰返谒牧兀骸钢两裣雭?,究竟還是意氣用事,并不曾報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div>
《國語辭典》:明智之舉(明智之舉)  拼音:míng zhì zhī jǔ
聰明、有理智的行為。如:「你能把握現(xiàn)在,奮發(fā)圖強,真是明智之舉?!?/div>
《國語辭典》:全無人性(全無人性)  拼音:quán wú rén xìng
喪失理智良知,本性泯滅。如:「歹徒作案手段殘忍,全無人性?!?/div>
《國語辭典》:沒人形(沒人形)  拼音:méi rén xíng
言行不像人的作為。形容失去理智。如:「枉費我苦心栽培你,這種沒人形的事,你怎么做得出來?」
《國語辭典》:瘋狗(瘋狗)  拼音:fēng gǒu
1.因受毒菌感染,導致精神錯亂,行為瘋狂的狗。也稱為「瘋?cè)埂ⅰ缚袢埂?br />2.罵人的話,比喻喪失理智,胡作非為的人?!抖昴慷弥脂F(xiàn)狀》第二二回:「當時底下人便圍了過去,要拿他;他越發(fā)發(fā)了狂,猶如瘋狗一般,在那里亂叫。」
《漢語大詞典》:沖昏頭腦
由于過分高興而失掉理智,任性做事。例如:年輕人可不能讓愛情這玩意兒沖昏了頭腦?!?ins>孔捷生《姻緣》
《國語辭典》:喪心病狂(喪心病狂)  拼音:sàng xīn bìng kuáng
喪失人性,舉止荒謬、反常。形容人殘忍可惡到了極點?!端问贰>砣艘?。范如圭傳》:「公不喪心病狂,奈何為此?必遺臭萬世矣?!埂端逄蒲萘x》第七一回:「不意邪癡之念一舉,那點奸淫,如醉如癡,專在五倫中喪心病狂做將出來。」也作「病狂喪心」。
《國語辭典》:喪心(喪心)  拼音:sàng xīn
失掉本心?!蹲髠?。昭公二十五年》:「哀樂而樂哀,皆喪心也?!埂冻蹩膛陌阁@奇》卷一五:「今已歷盡凄涼,受人冷落,還想著『風月』兩字,真喪心之人了!」
理智五法
【佛學大辭典】
(名數(shù))一真如,二大圓境智,三平等性智,四妙觀察智,五成所作智也。唯識論十曰:「此法身,五法為性。」
如理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契于諸法真理之真智也。
【佛學常見辭匯】
契合真理的智,亦即根本智。二智之一。
【三藏法數(shù)】
謂諸佛菩薩以如實之智,徹見實際之理,妙極寂靜,無增無減,是名如理智。
理智
【佛學大辭典】
(術語)理為所觀之道理,智為能觀之智慧,彼此冥合,稱為覺悟。即依理生智依智顯理也。不思議疏下曰:「秘秘中秘釋者,本不生理自有理智,自覺本不生故?!埂居帧恐怯卸N,有漏諸智謂之事智,無漏智謂之理智。見俱舍論十八。
【佛學常見辭匯】
1。理是指所觀察的道理,智是指能觀察的智慧,理與智合一,便叫做覺悟。2。有漏智叫做事智,無漏智叫做理智。
理智相應
【佛學大辭典】
(術語)真如之理,與證此之智慧相應也。
理智無礙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三種法身之一。(參見:法身)
法身
【佛學大辭典】
(術語)佛之真身也。其釋名性相二宗各異其義。相宗據(jù)唯識論謂法身有總相法身與別相法身二種,總相法身者,兼理智二法,與金光明之如如及如如智,謂為法身之義同,是以所證之真如與能照之真覺為法身也。以三身言之,則自性身與自受用報身之二身合見。依此義釋之,則法身為理智顯現(xiàn),有為(智)無為(理)一切功德法體性之所依,故名法身。又成就莊嚴一切之功德法,故言法身。唯識論十曰:「此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中略)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為法身,二轉(zhuǎn)依果皆攝此故。」別相法身者,即三身中之自性身,唯為清凈法界之真如也。此真如為佛之自性,故名自性身,又此真如具真常之功德(是無為也),為一切有為無為功德法之所依,故亦名法身。惟不得言成就莊嚴功德法,故名為法身,何則?以此法唯為理之法身,不含攝有為之功德(即智法身)也。唯識論十曰:「即此自性亦名法身,大功德法所依止故?!狗鸬卣撈咴唬骸噶o畏等諸功德法所依止,故亦名法身?!故鲇浭┰唬骸鸽x所知障,具無邊德,名為法身,(中略)功德法依名法身?!刮ㄗR樞要上本曰:「出纏位功德法本,名曰法身?!沽x林章七本曰:「成唯識說,清凈法界為自性身。莊嚴論等說,自性身本性常故。贊佛論說,佛自性身無生滅故?!谷粢佬宰谥x,則真如之理性,有真實覺知之相,理智不二,與真如之無為同,真智亦無為也。又性相不二故,真如即法性,則真智亦法性也。此理智不二法性之隱,謂之如來藏,積始覺之功,顯其法性,謂之法身。即言以法性成身,故名法身。或言以法性顯現(xiàn)之有為無為一切功德法成就莊嚴之身,故名法身。勝鬘經(jīng)曰:「世尊!過于恒沙,不離不脫不思議佛法成就。說如來法身,如是如來法身不離煩惱藏,名如來藏。」同寶窟下末曰:「法身者,即是實相真如法也。此實相正法隱,名如來藏。此實相法顯,故名身。唯是一實相法,約隱顯不同,故有藏之與身。又法者,謂諸功德法,法之所依名身。故攝論云:與功德法相應,名法身?!辜蜗榉ㄈA疏四曰:「以正法為身,故曰法身。」起信論曰:「從本已來,自性滿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故,遍照法界義故,真實識知義故,自性清凈心義故,常樂我凈義故,清涼不變自在義故,具足如是過于恒沙不離不斷不異不思議佛法。(中略)滿足無有所少義故,名為如來藏,亦名如來法身?!雇x記下本曰:「隱時能出生如來,名如來藏。顯時為萬德依止,名為法身?!咕S摩經(jīng)慧遠疏曰:「佛以一切功德法成,故名法身?!狗ㄈA玄義七曰:「本有四德隱名如來藏,修成四德顯名為法身?!勾蟪肆x章十八曰:「言法身者,解有兩義:一顯本法性,以成其身,名為法身。二以一切諸功德法而成身,故名為法身?!硅驞harmaka%ya。
【佛學常見辭匯】
佛三身之一,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即諸佛所證的真如法性之身。
【佛學次第統(tǒng)編】
大牟尼尊,所得二果,永離二障,亦名法身。無量無邊力無畏等大功德法,所莊嚴故。體依聚義,總說名身,故此法身,五法為性,非凈法界,獨名法身。如是法身,有三相別:一自性身。二受用身,此又有二:一自受用,二他受用。三變化身。義見后章,茲不復及。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本有法性之身,若佛出世及不出世,常住不動,無有變易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始從初住,顯出法性之理,乃至妙覺極果,理聚方圓,是名法身。(初住者,即十住位中初之一住也。妙覺者,自覺覺他,覺行圓滿,不可思議,故名妙覺。理聚方圓者,妙覺所證,法性之理方始圓滿也。)
【三藏法數(shù)】
謂如來法性真常,湛然清凈,周遍法界。經(jīng)云:佛以法為身,清凈如虛空,是名法身。
【三藏法數(shù)】
法身者,謂所證無漏法界之體,而為法身也。菩薩知諸眾生心之所樂,即以法界身作自身,亦作眾生身,乃至虛空身也。(無漏者,謂惑業(yè)凈盡,不漏落三界生死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