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去留  拼音:qù liú
1.離去或留止。《后漢書。卷十。皇后紀(jì)上。和熹鄧皇后紀(jì)》:「其宮人有宗室同族若羸老不任使者……恣其去留?!?br />2.選取或舍棄?!段倪x。陸機(jī)。文賦》:「考殿最于錙銖,定去留于毫芒?!?br />3.指生死?!段倪x。陶淵明。歸去來辭》:「寓形宇內(nèi)復(fù)幾時(shí),曷不委心任去留?」
《漢語大詞典》:生滅(生滅)
(1).佛教語。依因緣和合而有,謂之“生”;依因緣離散而無,謂之“滅”。 南朝 宋 謝靈運(yùn) 《〈維摩經(jīng)〉十譬贊·電》:“倏爍驚電過,可見不可逐。恆物生滅后,誰復(fù)覈遲速?!?唐 顧況 《贈僧》詩之二:“更把浮榮喻生滅,世間無事不虛空。” 清 陳維嵩 《念奴嬌·春日同緯云南畊遍歷南岳諸園林》詞:“何限向來哀樂事,一笑浮漚生滅。”
(2).猶生死。 唐 王維 《胡居士臥病遺米因贈》詩:“有無斷常見,生滅幻夢受?!?宋 范成大 《太師陳文恭公挽詞》:“夢已 商 人奠,身猶 漢 相朝;古來賢達(dá)意,生滅兩消搖?!?/div>
《國語辭典》:死命  拼音:sǐ mìng
1.致死的定數(shù)。如:「制其死命」。
2.拚命、極力。如:「死命抵抗」、「死命搖頭」?!度龂萘x》第一○回:「應(yīng)劭死命逃脫,投袁紹去了?!?br />3.獻(xiàn)身、效命。《三國演義》第二回:「萬人一心,尚不可當(dāng),況城中有數(shù)萬死命之人乎?」
《漢語大詞典》:枯菀
謂生死。菀,榮,指生。 清 梁紹壬 兩般秋雨盦隨筆·韻蘭:“ 韻蘭 者,京師春臺部中名旦也……孝廉某君,極眷戀之。形相色授,頗見妒於同儕,而捉月盟言,誓同枯菀。”
分類:生死
《漢語大詞典》:全喪(全喪)
猶生死。全,保全;喪,喪生。后漢書·鄧張徐張胡傳論:“爵任之於人重矣,全喪之於生大矣?!?/div>
《漢語大詞典》:積散(積散)
謂生死。莊子·知北游:“彼為本末非本末,彼為積散非積散也?!?成玄英 疏:“終始為本末;生來為積,死去為散?!?/div>
分類:生死
《國語辭典》:生死  拼音:shēng sǐ
1.生存或死亡。《文選。任昉。出郡傳舍哭范仆射詩》:「結(jié)歡三十載,生死一交情?!埂度辶滞馐贰返谌幕兀骸钢瓮砦鹦掖蟛。离y保,這事斷不能了?!?br />2.堅(jiān)持,不顧一切。《金瓶梅》第四一回:「于是生死把大妗子留下了,然后作辭上轎?!?/div>
《國語辭典》:成佛  拼音:chéng fó
佛教謂修行者證得圓滿覺悟的境界?!栋⒂鮽鳌肪砦澹骸改а裕骸阂院我蚓?,我從忍辱仙人已來乃至成佛,所作惱亂,恒見慈憫而不加害?』」
《國語辭典》:彼岸  拼音:bǐ àn
1.對岸,那一邊。
2.佛教用語。指解脫后的境界,為涅槃的異稱?!段倪x。王巾。頭陁寺碑文》:「彼岸者,引之于有,則高謝四流;推之于無,則俯弘六度。」
3.比喻所向往的境界。
《漢語大詞典》:忘身
奮不顧身;置生死于度外。 漢 賈誼 《治安策》:“故化成俗定,則為人臣者,主耳忘身,國耳忘家?!?三國 蜀 諸葛亮 《前出師表》:“然侍衛(wèi)之臣不懈於內(nèi),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bào)之於陛下也?!?宋 蘇軾 《賜太師文彥博乞致仕不許批答》:“其所以忘身徇國,捨逸就勞者,豈有求而然哉!”
《國語辭典》:寂滅(寂滅)  拼音:jí miè
佛教謂斷除貪欲、瞋恨、愚癡和一切煩惱,不再輪回生死的境界?!毒S摩詰所說經(jīng)。卷下》:「觀于無我而誨人不倦,觀于寂滅而不永滅?!埂段宕菲皆?。周史。卷下》:「佛以寂滅為事,以有身為幻。」也作「涅槃」、「圓寂」。
《漢語大詞典》:圣道(聖道)
(1).圣人之道。也特指 孔子 之道。莊子·天道:“天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帝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天下歸;圣道運(yùn)而無所積,故海內(nèi)服?!?漢 揚(yáng)雄 《法言·問明》:“甚矣,圣道無益於庸也?!?a class='poemCommentLink' target='_blank'>《三國志·魏志·夏侯玄傳》:“始自 秦 世,不師圣道,私以御職,姦以待下?!?唐 韓愈 《請復(fù)國子監(jiān)生徒狀》:“今圣道大明,儒風(fēng)復(fù)振,恐須革正,以贊鴻猷。” 明 王守仁 《傳習(xí)錄》卷上:“見圣道之全者惟 顏?zhàn)?。” 魯迅 《且介亭雜文二集·在現(xiàn)代中國的孔夫子》:“我出世的時(shí)候是 清 朝末年, 孔夫子 已經(jīng)有了‘ 大成至圣文宣王 ’這一個(gè)闊得可怕的頭銜,不消說,正是圣道支配了全國的時(shí)代?!?br />(2).佛教謂出離生死煩惱之道。即“四圣諦”與“八正道”的合稱。成實(shí)論·四無畏品:“謂修圣道不能盡結(jié),既不盡結(jié),何能離苦?” 唐 道綽 安樂集卷上:“依大乘圣教,良由不得二種圣法以排生死,是以不出火宅。何者為二?一謂圣道,二謂往生浄土。” 宋 陸游 《自警》詩:“圣道功殊淺,塵緣習(xí)未除?!眳⒁姟?八正道 ”。
《國語辭典》:八正道  拼音:bā zhèng dào
佛教用語。梵語a??ā?ga-mārga的意譯。指八種通往解脫的正確途徑。八正道為:一、正見,具有正確的主張──四諦的見解。二、正思惟,做正確的抉擇。三、正語,不做一切非理的言談。四、正業(yè),清凈的行為。五、正命,正當(dāng)?shù)闹\生方式。六、正精進(jìn),努力勤修正法。七、正念,隨時(shí)都清楚地知道當(dāng)下的心念。八、正定,修習(xí)四禪八定?!峨s阿含經(jīng)》卷六:「云何有身滅道跡?謂八正道?!挂卜Q為「八圣道」。
《漢語大詞典》:存歿
(1).生存和死亡。猶言生死。 唐 杜甫 《追酬故高蜀州人日見寄》詩序:“自枉詩已十餘年,莫記存歿又六七年矣?!?唐 韋應(yīng)物 《登蒲塘驛沿路見泉谷村墅忽想京師舊居追懷昔年》詩:“存歿闊已永,悲多歡自疏?!?金 元好問 續(xù)夷堅(jiān)志·旬會之異:“十日一宴,集中一舉子物故,諸子感嘆存歿,仍於故人設(shè)位?!?br />(2).生者和死者。 前蜀 杜光庭 《戶部張相公修遷拔明真齋詞》:“三籙定金明之典,功被人天;九幽懸玉匱之科,惠周存歿?!?span id="hr7zgjq" class="book">《紅樓夢》第四回:“求太老爺拘拿兇犯,以扶善良,存歿感激大恩不盡!”
《國語辭典》:遠(yuǎn)離(遠(yuǎn)離)  拼音:yuǎn lí
遠(yuǎn)行。《文選。諸葛亮。出師表》:「今當(dāng)遠(yuǎn)離,臨表涕泣,不知所云?!埂堆θ寿F征遼事略》:「父母在淺土,未曾遷葬,孝服在身,遠(yuǎn)離父母墳所,乃大不稱心也!」
《國語辭典》:枯榮(枯榮)  拼音:kū róng
盛衰。唐。李白 樹中草詩:「如何同枝葉,各自有枯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