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國語辭典》:子音  拼音:zǐ yīn
發(fā)音時氣流受阻所造成不帶音的噪音。相對于母音而言。如國音字母中之ㄅ、ㄆ、ㄇ、ㄈ等均屬之。也稱為「輔音」、「聲母」。
《國語辭典》:喉音  拼音:hóu yīn
1.氣流受阻于聲帶所發(fā)出的輔音。依發(fā)音方法的不同,可分為喉塞音和喉擦音兩種。
2.古韻學中七音之一。如三十六字母中的曉、匣、影、喻四母。
《國語辭典》:邊音(邊音)  拼音:biān yīn
發(fā)音時,舌尖與齒齦或前顎接觸,使口腔中路阻塞,氣流分由舌邊泄出而成的輔音。如注音符號的ㄌ。也稱為「分音」。
《國語辭典》:塞音  拼音:sè yīn
一種輔音發(fā)音方式。發(fā)音時氣流通道完全受阻,然后驟然除阻,使氣流破裂而出所產(chǎn)生的聲音。塞音在音節(jié)前是聲母的一種,如國音中的ㄅ、ㄆ、ㄉ、ㄊ、ㄍ、ㄎ。也稱為「破裂音」、「全閉音」、「暫音」、「塞聲」、「塞爆音」。
《國語辭典》:響音(響音)  拼音:xiǎng yīn
語言學上指比較響亮而能延長的音。包括元音、半元音與鼻音、邊音、顫音、閃音等。如:a、e、o、iu、m、n、l、r等。
《國語辭典》:送氣(送氣)  拼音:sòng qì
語音學上發(fā)塞音或塞擦音時,在發(fā)音器官除阻后,吐出強的氣流,稱為「送氣」。
《國語辭典》:濁聲(濁聲)  拼音:zhuó shēng
語音學上凡氣息發(fā)出成聲時顫動聲帶的輔音,稱為「濁聲」。如國音聲符中ㄇ、ㄋ、ㄖ等。也稱為「濁音」。
《國語辭典》:濁音(濁音)  拼音:zhuó yīn
語音學上指氣息發(fā)出成聲時振動聲帶的輔音。如國音字母ㄇ、ㄋ、ㄖ等。也稱為「濁聲」。
《國語辭典》:持阻  拼音:chí zǔ
輔音發(fā)音過程的中間階段。為發(fā)音時阻礙作用的持續(xù),是發(fā)音器官形成阻礙到恢復正常狀態(tài)之前的階段。如發(fā)[p]音時,從雙唇緊閉到張開之前,肌肉持續(xù)緊張,口腔完全閉塞的階段,即為持阻階段。
《國語辭典》:鼻音  拼音:bí yīn
發(fā)音時,口腔的氣流通路阻塞,軟顎和小舌下垂,氣流改從鼻腔逸出,即成為鼻音。國音中的鼻音有ㄇ、ㄋ。鼻音為塞音的鼻音化,故也稱為「鼻破裂音」;又因氣流在口腔中受到阻塞,而在鼻腔中自由通過,故也稱為「塞通音」。
《國語辭典》:顫音(顫音)  拼音:zhàn yīn
裝飾音名稱。Trill、Trillo的中譯名。主要音與相鄰音的快速交替演奏。
《國語辭典》:土族語(土族語)  拼音:tǔ zú yǔ
土族的語言,屬阿爾泰語系的蒙古語族。主要通行于青海省互助七族自治縣、民和、大通、樂都及甘肅省天祝等地區(qū)。
《國語辭典》:破裂摩擦音  拼音:pò liè mó cā yīn
一種輔音發(fā)音方法。發(fā)音時氣流通道阻塞,驟然除阻,氣流持續(xù)摩擦聲道所形成的聲音。如國音中的ㄐ、ㄑ。也稱為「閉塞摩擦音」、「塞擦音」。
《國語辭典》:抖音  拼音:dǒu yīn
發(fā)聲時,利用舌或唇急速顫動,所構成的輔音。也作「顫音」。
《國語辭典》:顎化作用(顎化作用)  拼音:è huà zuò yòng
前高元音對輔音所發(fā)生的同化作用。
分類:前高輔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