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guān)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甄明
(1).辨明;明察。后漢書·魯丕傳:“論難於前,無所甄明?!?李賢 注:“甄,別也?!?span id="02kkugi" class="book">《晉書·崔洪傳》:“選吏部尚書,舉用甄明,門無私謁?!?唐 王勃 《上吏部裴侍郎啟》:“甄明大義,矯正末流。”
(2).通曉。晉書·儒林傳·崔游:“少好學(xué),儒術(shù)甄明?!?span id="i2mk0ca" class="book">《北齊書·儒林傳·孫靈暉》:“后以儒術(shù)甄明,擢授太學(xué)博士?!?br />(3).顯明。北史·藝術(shù)傳上·信都芳:“又私撰歷書,名曰《靈憲歷》,算月頻大頻小,食必以朔,證據(jù)甚甄明?!?唐 元稹 《邵常政內(nèi)侍省內(nèi)謁者監(jiān)》:“其或久更事任、績効甄明者,必?fù)衿淞寄芏置??!?/div>
《漢語大詞典》:該明(該明)
通曉。 南朝 梁 任昉 《齊竟陵文宣王行狀》:“天才博贍,學(xué)綜該明?!?唐 李德裕 《〈黠戛斯朝貢圖傳〉序》:“其所述作,該明古今?!?元 揭傒斯 《贈醫(yī)者湯伯高序》:“來 旴江 ,得 湯伯高 ,該明靜深,不伐不矜,深有類于 徐 ?!?/div>
分類:通曉
《漢語大詞典》:洞識(洞識)
通曉;透徹了解。 唐 司空圖 《解縣新城碑》:“公洞識古今,兼資文武?!?明 唐順之 《詠俞虛江參將》之二:“洞識天符非候氣,妙窮火力不因風(fēng)。” 清 李東沉 《論考試》:“欲求一洞識時事,兼習(xí)中西者,實難其人?!?/div>
《漢語大詞典》:曉知(曉知)
通曉;明白。《漢書·王莽傳中》:“定諸國邑采之處,使侍中講禮大夫 孔秉 等與州部眾郡曉知地理圖籍者,共校治于 壽成 朱鳥堂 ?!?宋 司馬光 《舉諫官札子》:“凡擇言事官,當(dāng)以三事為先:第一不愛富貴,次則重惜名節(jié),次則曉知治體。” 鄒魯 《中國同盟會》:“印刷安民布告,分貼當(dāng)眾之地,使人民曉知我軍之大義。”
分類:通曉明白
《漢語大詞典》:曉達(曉達)
通曉。三國志·魏志·溫恢傳:“ 揚州 刺史曉達軍事,動靜與共咨議。” 唐 杜甫 《八哀詩·贈司空王公思禮》:“曉達兵家流,飽聞春秋癖?!?宋 曾鞏 《韓晉卿莫君陳刑部郎中制》:“爾曉達吏方,宜在茲任。” 明 方孝孺 《與鄭叔度書》之三:“僕之才非不自知,平生於百事皆不曉達?!?/div>
分類:通曉
《漢語大詞典》:達通(達通)
(1).謂仕途順利。 唐 韓愈 《祭竇司業(yè)文》:“官不滿能,亦云達通。”
(2).通曉;融會貫通。 明 顧起綸 國雅品·士品四:“公七歲誦書,該博典籍,達通今古,虛懷高朗?!?清 徐士鑾 《宋艷·耿直》:“果有決斷,達通事理。”
《漢語大詞典》:究達(究達)
(1).通曉。 漢 王充 論衡·謝短:“曉知其事,當(dāng)能究達其義。”
(2).闡明;闡發(fā)。 宋 程大昌 考古編·夫子二:“天其未欲平治天下,故于 堯 舜 但能祖襲之而已,無能有所究達也?!?/div>
《漢語大詞典》:該悉(該悉)
備悉;通曉。《梁書·敬帝紀(jì)》:“其選中正,每求耆德該悉,以他官領(lǐng)之?!?span id="2oymwkw" class="book">《北史·袁翻傳》:“ 唐 虞 以上,事難該悉?!?宋 沈括 夢溪筆談卷二二:“ 崔公 博學(xué),無不該悉?!?/div>
分類:通曉
《漢語大詞典》:該洞(該洞)
猶通曉。 唐 顏真卿 《曹州司法參軍秘書省麗正殿二學(xué)士殷君墓碣銘》:“博覽羣言,尤精史記、漢書、百家氏族之説,至於陰陽數(shù)術(shù)醫(yī)方刑法之流,無不該洞焉。”
分類:通曉
《漢語大詞典》:關(guān)解(關(guān)解)
猶通曉。《宋書·律歷志中》:“臣授性頑惰,少所關(guān)解。自昔幼年,頗好歷數(shù),耽情注意,迄于白首?!?/div>
分類:通曉
《漢語大詞典》:辯識(辯識)
通曉。晉書·車胤傳:“ 桓溫 在 荊州 ,辟為從事,以辯識義理深重之。”
分類:通曉
《漢語大詞典》:該曉(該曉)
通曉。宣和畫譜·道釋:“凡道儒典教與夫制作無不該曉。”
分類:通曉
《漢語大詞典》:洞諳(洞諳)
通曉;很熟悉。 清 陳康祺 郎潛紀(jì)聞卷十二:“ 湯 尤説禮敦詩,洞諳韜畧?!?/div>
分類:通曉熟悉
《漢語大詞典》:豁了
通曉。 晉 葛洪 抱樸子·省煩:“躊躇歧路之衢,愁勞羣疑之藪,煎神瀝思,考校叛例。嘗有窮年,竟不豁了?!?/div>
分類:通曉
《國語辭典》:知音  拼音:zhī yīn
春秋時,俞伯牙善鼓琴,鐘子期善聽琴。當(dāng)伯牙彈琴志在高山時,子期便從琴音感到峨峨若泰山;當(dāng)伯牙志在流水時,子期又感到洋洋若江河。子期死后,伯牙便絕弦不彈,因為再也沒有人能像子期那樣懂得他的音樂了。見《列子。湯問》。后比喻了解自己的知心朋友?!段倪x。古詩一九首。西北有高樓》:「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三國魏。曹丕 與吳質(zhì)書:「昔伯牙絕弦于鐘期,仲尼覆醢于子路,痛知音之難遇,傷門人之莫逮?!?/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