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收錄約1萬典故,50萬詞匯、2萬作家信息
常用典故按出處分類按人物分類
《漢語大詞典》:正稅
(1).舊指正額賦稅。與“加耗”、“子稅”等附加稅相對。資治通鑒·后漢隱帝乾祐三年“舊制,田稅每斛更輸二升,謂之‘雀鼠耗’, 章 ( 王章 )始令更輸二斗,謂之‘省耗’” 元 胡三省 注:“按 唐明宗 天成 元年四月敕文:‘應納夏秋稅子,先有省耗,每斗一升;今后祇納正稅數,不量省耗?!?清 姚鼐 《四川川北道按察副使鹿公墓志銘》:“正稅罔贏,誅責貪惏?!?清 夏燮 中西紀事·長江設關:“今土貨出口而復進口者,尤宜在緊要處設卡徵收。土貨出口,以過卡準照為憑;洋貨進口,以入卡準照為準,總期該商進口出口貨物完一正稅即有一子稅辦法,以期稅課充裕?!?br />(2).舊指主要賦稅,與各種雜稅相對。如 清 代稱田賦、丁賦為正稅。稱鹽課、茶課、牙稅、當稅等等為雜稅。
《漢語大詞典》:正耗
明 清 在漕糧正稅外向民戶征收漕運損耗的一種附加稅。 清 運往 北京 的正兌米每石征正耗米二斗五升至四斗。《清會典事例·戶部·蠲賦三》:“本年應徵地丁正耗錢糧,全行蠲免?!?span id="n41xqlc" class="book">《清會典事例·戶部·蠲賦三》:“又蠲免 四川 被擾之 達縣 應徵條糧正耗銀一百一十餘兩。”
《漢語大詞典》:總制錢(總制錢)
宋 代附加稅之一種。 宣和 中,軍政費支出浩繁,總攬東南地區(qū)財賦的發(fā)運兼經制使,建議增收賣酒錢、印契錢、頭子錢等以充經費。因系經制使建議,故稱“經制錢”。后一度廢除。 紹興 五年總制使又仿照上法征收,于是又稱“總制錢”。參閱宋史·食貨志一、二
《漢語大詞典》:余賦(餘賦)
正賦以外的附加稅。 清 顧炎武 《錢糧論下》:“火耗之所由名,其起於徵銀之代乎?此所謂正賦十而餘賦三者與?”
《漢語大詞典》:省耗
五代 時征收田賦的一種附加稅。資治通鑒·后唐明宗天成元年:“除夏秋稅省耗?!?胡三省 注:“舊例,夏秋二稅先有省耗,每斗一升,今后祇納正稅數,不量省耗?!?span id="8ndk4dz" class="book">《資治通鑒·后漢隱帝乾祐三年》:“ 章 聚斂刻急。舊制,田稅每斛更輸二升,謂之‘雀鼠耗’, 章 始令更輸二斗,謂之省耗?!?/div>
《漢語大詞典》:雜變(雜變)
(1).雜樂和變樂。《漢書·禮樂志》:“五音六律,依韋饗昭,雜變并會,雅聲遠姚?!?br />(2). 唐 宋 在田賦正稅以外的附加稅。宋史·食貨志二:“自 唐 以來,民計田輸賦外,增取他物,復折為賦,謂之‘雜變’?!?范文瀾 蔡美彪 等《中國通史》第四編第一章第一節(jié):“ 五代 、 十國 時期,各割據國巧立名目,敲剝財物,設置多種苛捐雜稅……統(tǒng)稱之為‘雜變’,又叫‘沿納’?!?/div>
《漢語大詞典》:市例錢(市例錢)
宋 代商業(yè)附加稅之一。又名市利錢。宋史·食貨志上三:“兩 浙 和買并稅紬絹布帛,頭子錢外,又收市例錢四十,例外約增數萬緡,以分給人吏。 政和 初,詔罷市例錢?!?/div>
《國語辭典》:二五附稅(二五附稅)  拼音:èr wǔ fù shuì
針對進口洋貨所徵的附加稅。其稅率普通品為百分之二點五,當正稅之半。奢侈品則再加百分之二點五,與正稅相等,故稱為「二五附稅」。我國在關稅自主前曾以此為過渡辦法。至民國十八年國定稅則實行,始廢除。
《國語辭典》:平衡稅(平衡稅)  拼音:píng héng shuì
進口國家為保護本國產品,因而對出口國家的進口貨物乃徵收保護本國性的附加稅。也稱為「平衡關稅」、「抵銷關稅」、「抵銷稅」。
《漢語大詞典》:地頭錢(地頭錢)
唐 代中葉到 五代 田賦的附加稅。見新唐書·食貨志一。后亦指官府或地主惡霸強迫人民繳納的土地稅。《太平天囯故事歌謠選·洪宣嬌刀砍劉四》:“哼!你一不拜侯,二不交地頭錢,我 劉四 今天就是不準你擺檔。”